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0E035)
- 作品数:6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李考智单琳琳丘天艺更多>>
- 相关机构: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更多>>
-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形式艺术被引量:2
- 2011年
- 索伦鄂温克的"蒙古包"是由陶努、乌尼、哈那、乌德、海亚其布五部分组成的毛毡帐幕,夏天包壁是以苇子、柳条包裹。包的内部平面划分呈同心圆中轴布局,陈设简洁而庄重。突出了驯鹿文化的民族审美意象上的特点,物品上通常绘制纹饰,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是其审美意象的标准。
- 李考智
- 关键词:蒙古包审美意象
- 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建筑形态与搭建技术
- 2013年
- 索伦鄂温克的蒙古包称“鄂儒格就”,它的骨架是由罕、托隆、鄂罗霍、乌科组成,覆盖在托隆上面的毛毡叫“乌额很”,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建筑构造轻巧灵通,便于拆装,使其将有限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同时可以借助草原自身的粗犷优势,与大地坦荡起伏的曲线与绿草如菌的环境形成高度的统一。
- 李考智
- 关键词:蒙古包建筑形态
- 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居住文化研究
- 2013年
- 民族文化符号在当代建筑装饰中通过民族符号的表征,反映出这一风格区建筑的民族特色。同时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共同营造出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主要体现在三种控制模式一一符号表征、形态隐喻、意境追寻。提升当代少数民族聚集城市总体形象,使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文脉得以延续。
- 李考智
- 关键词:民族文化蒙古包
- 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的建造结构制式研究
- 2012年
- 呼伦贝尔市鄂温克自治旗的索伦鄂温克蒙古包有着自身的特点。其居住形式是由窝棚过渡到帐篷,帐篷用树木做支架上盖毛皮。后来,支架变成哈纳,同洞顶变成天窗结合在一起,公元8世纪,鄂温克人逐渐脱离皮棚,住进了毡包,这便是早期鄂温克的"蒙古包"。它的建造结构制式由陶脑、乌尼、哈那、乌德几部分组成,是可以拆卸的毛毡帐幕,夏天则以苇子包壁、柳条包裹。色彩上主要以蓝色、白色、褐色为主,局部运用点缀色。
- 李考智
- 关键词:蒙古包
- 索伦鄂温克蒙古包生态文化的解析
- 2012年
- 索伦鄂温克的蒙古包是由陶努、乌尼、哈那、乌德、海亚其布五部分组成,是可以拆卸的毛毡帐幕。蒙古包以圆形为顶,无棱无角,呈流线形。蒙古包拆卸容易,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哈那、乌尼、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适合鄂温克人的游牧生活。
- 单琳琳
- 关键词:蒙古包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