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11020)

作品数:13 被引量:113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忠芳夏学齐余涛侯青叶冯海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1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5篇土壤呼吸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土地利用类型
  • 4篇土壤碳
  • 3篇碳库
  • 3篇土壤碳库
  • 2篇影响因素
  • 2篇有机碳密度
  • 2篇松嫩平原
  • 2篇碳密度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密...
  • 2篇鄱阳湖
  • 2篇鄱阳湖流域
  • 2篇温度
  • 2篇湖流
  • 2篇化学风化

机构

  • 11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杨忠芳
  • 9篇夏学齐
  • 6篇余涛
  • 5篇侯青叶
  • 4篇冯海艳
  • 3篇廖艳
  • 3篇杨柯
  • 2篇刘应汉
  • 2篇翟大兴
  • 2篇袁国礼
  • 2篇蒋宏忱
  • 2篇柳青青
  • 1篇黄柳琴
  • 1篇李娟
  • 1篇李括
  • 1篇彭敏
  • 1篇沈承德
  • 1篇顾兆炎
  • 1篇傅野思
  • 1篇刘国栋

传媒

  • 8篇地学前缘
  • 2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地质通报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2
  • 8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2年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资料中共461个土壤剖面数据估算表层及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绘制其SOCD的空间分布图,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的表层SOCD为0.63~15.93 kg.m-2,平均为3.68 kg.m-2;全剖面SOCD为0.22~68.77 kg.m-2,平均为10.35 kg.m-2,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内蒙古表层SOCR为4.10 Pg,而全剖面储量为10.79 Pg。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受气候、土壤性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明显。最后,根据年均温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估算得出当气温升高1℃,内蒙古地区土壤有机碳的释放量为0.91 Pg。
傅野思夏学齐杨忠芳李娟
关键词:全球变暖
中国东部农耕区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1年
对中国东部不同纬度带的6个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碳的分布受地理位置的影响较为明显:由北向南,东北地区的土壤微生物碳要高于其他地区。作为土壤有机质变化的灵敏度指标———微生物熵(微生物碳/总有机碳),在同一耕作方式下,其在不同地区的变化受土壤利用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连作系统下,菜地>粮地;而在轮作系统下,粮食-蔬菜轮作>蔬菜-蔬菜轮作。利用相关性分析寻求影响微生物碳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微生物碳(Micro-C)与土壤有机碳(TOC)、全氮(TN)、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主要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对不同土壤类型的微生物碳和微生物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H、年均温、含水率、TOC和TN是主要影响因素,关键影响因素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各异。
王尚蒋宏忱黄柳琴余涛杨忠芳
亚热带红壤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2010年10-12月,在水稻田休闲期内,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研究了湖南省亚热带红壤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耕地、休耕地、荒地)的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耕地、休耕地和荒地的土壤CO2呼吸值分别为1.87±0.78μmol/m2.s、1.33±0.05μmol/m2.s、1.16±0.01μmol/m2.s。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单峰型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均与土壤温度、大气温度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湿度显著负相关。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建立温度、水分与土壤呼吸速率的双变量关系模型,结果发现双变量模型优于传统温度敏感性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耕地和休耕地的土壤呼吸变异性。
鲁江骆检兰苏正伟杨柯杨树锋李玥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碳库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在地球表生系统中,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改变着岩石、水体、土壤和大气成分,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最主要驱动力。河水溶解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同时受到降水、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样品的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流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区河水Cl-、SO24-所占比例显著增高,有逐渐酸化趋势;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河流相比较,该区Ca2+/Na+、Mg2+/Na+、HCO3-/Na+等比值偏低,反映了较强的蒸发岩溶解及人类活动影响特征。该区河水离子特征主要由岩石风化所控制,降水对该区河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10.3%,农业生产活动对鄱阳湖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4.9%,矿山活动对饶河丰水期、枯水期离子总量贡献率分别为8.9%、14.6%。
翟大兴杨忠芳柳青青夏学齐侯青叶余涛袁国礼冯海艳
关键词:主要离子化学风化鄱阳湖流域
青藏高原冻土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和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研究被引量:18
2011年
对采自青藏高原的4个高海拔冻土样品在5、15、25和35℃4个温度下进行了为期90d的实验室培养。结果发现,随着温度升高,土壤呼吸强度和有机碳累积分解量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变化上,培养初期土壤呼吸强度达到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15d左右以后达到稳定。同样的温度下,土壤呼吸强度呈现如下顺序:沱沱河(草甸沼泽土)>乌丽(高山草甸土)>五道梁(高山草原土)>格尔木(灰棕漠土),但后3个土样之间差别并不显著。通过密度分选、酸水解和氯仿熏蒸方法,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对土壤有机碳组分进行划分,同时运用动力学方程分两库和三库对有机碳分解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应用不同实验方法划分的土壤碳组分差异明显,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从低到高依次是:微生物量碳占1.26%~10.31%,轻组有机碳占9.13%~20.22%,易氧化有机碳占28.35%~49.35%;分两库和三库拟合土壤不同碳库,二者的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分别为0.50%~3.65%和0.51%~3.26%,MRT分别为8~56d和8~50d,结果比较接近;此外,应用模型方法所测活性碳比例显著低于实验方法的结果。采用线性、指数和高斯3种模型分析土壤呼吸速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均能较好地描述二者关系且以高斯模型为最优,所计算出的Q10值也以高斯模型和培养实验较为契合;Q10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说明高寒气候条件下的青藏高原冻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将比较敏感。
廖艳杨忠芳夏学齐蒋宏忱
关键词:土壤呼吸
扎龙湿地水旱交错区土壤呼吸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湿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重要的碳汇。近几十年来,湿地围垦造成土壤有机碳损失严重。全球湿地土壤的CO2温室气体排放已经相当于全球总排放的1/10。研究湿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将有利于了解湿地碳循环,计算碳收支,制定相应对策缓解碳排放。利用LI-8100A动态密闭气室测量法,于2011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对黑龙江省扎龙湿地边缘水旱交错区自然荒地、休耕地和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者的平均呼吸速率分别为(4.44±1.84)μmol.m-2.s-1(自然荒地)、(5.16±3.43)μmol.m-2.s-1(休耕地)和(3.70±2.34)μmol.m-2.s-1(耕地)。土壤呼吸白天和夜晚的分配比例约为6∶4。大气温度、湿度和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的主要影响因素。气温敏感度Q10表现为自然荒地(1.86)>休耕地(1.65)>耕地(1.56)。
杨柯刘国栋刘飞赵传冬刘应汉彭敏李括聂海峰李玥
关键词:扎龙湿地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
乌裕尔河流域颗粒有机碳的来源: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4
2011年
以2008、2009年所采集的乌裕尔河9个点位水体中的悬浮物为研究对象,对丰、枯水期颗粒有机碳(POC)含量、碳同位素组成(13 C、14 C)及表观年龄进行了系统测试与分析,以期探讨河流中颗粒有机碳来源与流域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河流中颗粒有机碳(POC)主要来源于未受玉米残体及根系输入影响的深层土壤,且土壤中的有机质主要为原始荒草植被残体;扎龙湿地颗粒有机碳则以自生的现代碳为主。支、干流丰水期颗粒有机碳的14 C表观年龄远远老于枯水期的表观年龄,丰水期颗粒有机质的迁移距离较短,枯水期则刚好相反。与其他河流颗粒有机碳14 C表观年龄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非常严重,且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综合考虑颗粒有机碳迁移距离及其来源的差异,根据端员混合模型计算了丰水期各支流对不同干流采样点颗粒有机碳的贡献率。
侯青叶杨忠芳余涛顾兆炎夏学齐沈承德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碳同位素土壤侵蚀流域
鄱阳湖流域岩石化学风化特征及CO_2消耗量估算被引量:10
2011年
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受到研究全球变化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系统的样品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来源及流域岩石风化所产生的碳汇效应。以大气降水、蒸发岩、硅酸岩和碳酸盐岩为4个端员,计算出它们对河水中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10.4%、21.9%、30.0%和37.8%。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各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分别为27.22、50.50、70.30、64.62和63.94t.km-2.a-1,剥蚀率为11.34、21.04、29.29、26.92和26.64mm.ka-1。采用两种模型对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CO2消耗量进行计算:其一是根据离子来源分析所得的数据,求得鄱阳湖、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流域CO2消耗量为:74.39、4.92、41.06、4.49、4.85和4.09×109 mol.a-1,硅酸岩风化贡献率分别占34.3%、76.6%、28.9%、60.4%、58.8%和32.8%;其二是利用GEM-CO2模型计算出各流域CO2消耗量分别为45.08、4.23、23.26、3.14、6.76和3.94×109 mol.a-1。对比两种模型所得数据,认为鄱阳湖流域风化CO2消耗量应为(4.5~7.4)×1010 mol.a-1。
翟大兴杨忠芳柳青青侯青叶夏学齐余涛袁国礼冯海艳
关键词:化学风化鄱阳湖流域
松嫩平原耕层土壤固碳潜力估算被引量:9
2014年
提高土壤碳收集能力对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松嫩平原南部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取的两期表层土壤有机碳数据,根据近20年来各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量变化趋势,估算了松嫩平原南部各土壤类型、各用地方式下土壤碳源、汇潜力.由估算得出,如果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气候条件、耕作方式、种植技术不变,松嫩平原耕地土壤0~20 cm土层的固碳潜力为-1.229 Tg碳,各土壤类型的林地土壤固碳潜力绝大多数为正值,说明林业用地为碳汇区,固碳潜力合计为3.169 Tg碳,而天然牧草地绝大多数的固碳潜力为负值,固碳潜力合计为-2.235 Tg碳,为碳源区,本次研究估算得出,松嫩平原总体的固碳潜力为-0.917 Tg碳.
刘国栋李瑛张立崔玉军杨柯刘应汉
关键词:土壤碳库松嫩平原碳源有机碳
松嫩平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黑土有机碳分解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被引量:7
2011年
对松嫩平原旱地、水田和草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黑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实验室培养。研究发现,土壤呼吸强度表现为在初期达到一个最大值后不断下降,随后趋于稳定。4个不同温度条件下(5℃、15℃、25℃和35℃),各类型土壤的呼吸强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同步增强。在相同温度条件下,土壤呼吸强度强弱顺序为:水田黑土>草地黑土>旱地黑土。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10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意味着低温区域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暖的反馈将更敏感。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土壤呼吸动态拟合,3种黑土活性有机碳含量以水田黑土最高,旱地黑土次之,草地黑土最低;活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由高到低则依次为草地黑土、旱地黑土和水田黑土。通过密度分选划分了轻组和重组组分,发现土壤样品中重组组分占总有机碳量的95%以上,要大大高于轻组。密度分选与模型拟合的结果基本吻合,轻组碳(活性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大小均是草地黑土>旱地黑土>水田黑土,重组碳(缓效性碳)比例则相反。
廖艳杨忠芳夏学齐高磊冯海艳赵秀芳
关键词:松嫩平原黑土土壤呼吸活性有机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