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JL075)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相关作者:王玉海谷潇磊刘学敏田建国孙燕娜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篇集群
  • 3篇产业集群
  • 2篇政府
  • 2篇政府作用
  • 2篇思维
  • 2篇资源共享
  • 2篇京津
  • 2篇京津冀
  • 2篇分工
  • 2篇产业分工
  • 1篇适应性
  • 1篇首都经济
  • 1篇首都经济圈
  • 1篇衰败
  • 1篇区域可持续发...
  • 1篇资源型
  • 1篇资源型地区
  • 1篇内涵逻辑
  • 1篇经济圈
  • 1篇经济增长

机构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王玉海
  • 1篇刘学敏
  • 1篇索成
  • 1篇孙燕娜
  • 1篇田建国
  • 1篇谷潇磊

传媒

  • 1篇中国特色社会...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思维——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京津冀产业分工
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虽然还没有公布,但近年来区域发展却并没有停步,出现了有利区域合作的新变化,这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分工调整是核心,而利益的协调则是本质。我们把增长主体与区域空间结合起来,...
王玉海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分工政府作用
文献传递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思维——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京津冀产业分工
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虽然还没有公布,但近年来区域发展却并没有停步,出现了有利区域合作的新变化,这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审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分工调整是核心,而利益的协调则是本质。我们把增长主体与区域空间结合起来,...
王玉海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分工政府作用
资源型地区衰败与转型的机理分析——基于“资源共享”视角的检视被引量:3
2013年
资源型地区作为传统高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其衰败与转型是一个日趋严重的国际性问题。既有研究强调资源的自然类别属性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以自然资源属性来界定"资源性"地区,而且把衰败与转型割裂开来看待。这种认识因为缺失对资源背后共享特性及由其决定着的"资源租金"作用的发掘,从而难以对一个地方的兴盛衰落作出恰当的分析。由于对共享资源的利用不当,从而导致了"公共地悲剧"式的资源型地区衰落,对共享资源的利用分两个层次:攫取"资源租金"与赚取"合作剩余","资源租金"依存于资源共享的"外在性存在",是由资源共享客观的不可分割性所决定的,而"合作剩余"内生于组织化的分工合作,借助于人们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联系于"内生性合作资源"。要实现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就要在收益来源上实现由"资源租金"向"合作剩余"的转变。与此相对应,产业基础方面要按照资源型产业——接续性产业——替代性产业循序转变,实现"小转型"到"大转型"的跨越。而政府的作用是在不同阶段提供共享性资源,以鼓励支持地方经济主体有效合作,并积极培植和调动本地企业发展新兴产业。
王玉海孙燕娜田建国索成
关键词:共享资源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
首都经济圈内涵及产业空间再造路径探讨被引量:5
2013年
"首都经济圈"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需要重新认识界定。从区域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首都经济圈"是一个包括京津核心区、河北延伸区和晋陕蒙能源环境保障区的广阔区域。这是基于经济生态主体功能内在联系的区域综合,突出体现在产业分工深化中的区域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此,我们提出应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首都经济圈产业空间再造,借助市场力量促进资源在区域间的流动。具体以资源—共享资源为切入点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改变过去单纯依赖行政力量进行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的思路,从不同行为主体利益出发,通过专有资源与通用资源的互动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在京津冀晋陕蒙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整合产业集群分工体系,构建"滨海新区—天津—北京"轴状延伸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王玉海刘学敏谷潇磊
关键词:首都经济圈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资源共享
中国特色制度变革理论的内涵逻辑被引量:2
2012年
中国改革最富特色之处在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二者兼得,这反映了经济变化与体制变革之间双向互动的过渡性制度演进特征。这种适应性关系呈现为一般利益主体适应性调整———契约的适应性调整———制度的适应性调整三个层次的逻辑递进交互进程,而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基本的具有适应性的制度也就逐渐形成。相应的,对制度变革绩效不能套用资源有效配置效率标准来衡量,而是要用体现制度变革的"适应性效率"标准来评价。因此,制度变革并不是按照市场经济内在逻辑或者市场制度的概念化要求可以独立进行的变革,而是围绕经济剩余的获得而进行的适时恰当的变革。改革不能止步于市场化的完成,而要看是否形成了一个能够适应经济变化而持续调整的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基础性制度。
王玉海
关键词:适应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