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01138)

作品数:86 被引量:1,329H指数:22
相关作者:李廷轩郑子成张锡洲余海英何淑勤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4篇农业科学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生物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46篇土壤
  • 20篇团聚体
  • 14篇土壤团聚体
  • 12篇氮素
  • 12篇利用效率
  • 12篇基因
  • 12篇基因型
  • 9篇设施土壤
  • 9篇退耕
  • 8篇有机碳
  • 8篇水稻
  • 7篇玉米
  • 7篇小麦
  • 7篇
  • 7篇大麦
  • 6篇
  • 5篇氮高效
  • 5篇氮高效利用
  • 5篇氮素利用
  • 5篇氮素利用效率

机构

  • 87篇四川农业大学
  • 5篇北京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四川省农业科...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四川省烟草公...
  • 1篇四川省烟草专...
  • 1篇巴中市农业局
  • 1篇四川省林业调...
  • 1篇夹江县农业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眉山市农业局
  • 1篇什邡市农业局

作者

  • 70篇李廷轩
  • 48篇郑子成
  • 38篇张锡洲
  • 20篇余海英
  • 13篇戢林
  • 13篇何淑勤
  • 10篇王永东
  • 9篇阳显斌
  • 5篇匡艺
  • 5篇吴德勇
  • 4篇李卫
  • 4篇曾礼
  • 4篇林超文
  • 4篇王晟强
  • 3篇刘涛
  • 3篇宫渊波
  • 3篇林代杰
  • 3篇刘敏英
  • 3篇吴漩
  • 3篇吴沂珀

传媒

  • 1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0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植物营养与肥...
  • 6篇草业学报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5篇核农学报
  • 5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茶叶科学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16篇2013
  • 13篇2012
  • 19篇2011
  • 12篇2010
  • 1篇2009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茶年限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腐殖质组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9
2018年
退耕植茶是川西低山丘陵区响应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为了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特征,反映植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选取不同植茶年限(18、25、33、55 a)的老川茶园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撂荒地为对照(CK),研究植茶对土壤团聚体中富里酸(FA)和胡敏酸(HA)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下,土壤富里酸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在2.97~6.26 g/kg之间,胡敏酸含量在1.24~4.89 g/kg之间;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富里酸、胡敏酸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均在植茶25 a时达到最大值.(2)随着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富里酸含量逐渐降低,胡敏酸则表现为≥5 mm粒径团聚体高于其他粒径.(3)土壤胡富比(HA/FA)在0.30~0.88之间,总体表现为≥5 mm和<0.25 mm粒径团聚体腐殖化程度较高,植茶25 a时大团聚体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有机质含量和品质的提高.(4)逐步回归分析表明,≥5、2~5、0.25~0.5和<0.25 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对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的影响较大.研究显示,植茶有利于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各组分的积累和腐殖化程度的增强,可增加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植茶25 a时土壤碳汇效应较强,植茶33 a后土壤固碳能力有所下降,可通过改善茶园施肥管理等措施保持茶园土壤的结构和肥力,以实现茶园土壤的可持续利用.
朱仁欢郑子成李廷轩刘红兵
关键词:水稳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
基于“3414”试验的川中丘陵区油菜施肥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旨在建立土壤养分丰缺及施肥指标,为当前生产条件下川中丘陵区油菜合理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汇总了川中丘陵区2005—2009年61个县(市、区)油菜"3414"田间试验数据,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以油菜的相对产量为标准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划分为5个等级;确定肥料推荐用量时,氮肥采用"区域总量控制"的方法计算区域内的平均适宜施氮量,磷、钾肥量则由肥料最佳用量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关系拟合得出。【结果】(1)川中丘陵区油菜地的氮肥平均适宜施氮量为(170±50)kg.hm-2,低肥力土壤氮肥用量上限为250kg.hm-2。(2)当油菜地土壤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处于低等级(AP<5 mg.kg-1;AK<30 mg.kg-1)时,磷(P2O5)、钾肥(K2O)用量分别为100—120 kg.hm-2、90—110 kg.hm-2;较低等级(AP,5—15 mg.kg-1;AK,30—60 mg.kg-1)时,磷、钾肥用量分别为70—100 kg.hm-2、70—90 kg.hm-2;中等级(AP,15—25 mg.kg-1;AK,60—120 mg.kg-1)时,磷、钾肥用量分别为50—70 kg.hm-2、50—70 kg.hm-2;较高等级(AP,25—45 mg.kg-1;AK,120—240 mg.kg-1)时,磷、钾肥用量分别为30—50 kg.hm-2、30—50 kg.hm-2;高等级(AP,>45 mg.kg-1;AK,>240 mg.kg-1)时,磷、钾肥用量分别为<30 kg.hm-2、<30 kg.hm-2。【结论】当前测土配方施肥条件下,川中丘陵区油菜养分管理过程中呈现出减施氮、磷肥(特别是氮肥),增施钾肥的特点。
黄亿李廷轩张锡洲戢林
关键词:油菜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肥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干物质生产和氮素积累特性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土培试验,研究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生产特性和氮素积累特征,并探讨其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高效基因型水稻在保证高产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氮素利用效率,产量为低效基因型的1.74-2.37倍,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较低效基因型高23.97%-70.55%。2)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积累高峰期出现在抽穗-成熟阶段,而低效基因型出现在分蘖-拔节阶段;高效基因型干物质量在分蘖-拔节、拔节-抽穗、抽穗-成熟阶段分别是低效基因型的1.12,1.49和5.85倍,差异显著。3)高效基因型在分蘖期(移栽后32d)进入氮素高速积累时期,并在48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美国谷、IR31892-100-3-3-3、IRIT216分别为11.32,12.36和15.83mg/d·株),且持续时间长达49d;而低效基因型也是在分蘖期进入氮素高积累时期,并在37d时积累速率达到最高(加早935、IR32429分别为9.31和7.25mg/d·株),但维持高积累速率的时间较高效基因型短12d。4)抽穗-成熟阶段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积累量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最大,贡献率分别为62.65%和47.42%;对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贡献率分别为14.51%和8.77%,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分别为22.14%和15.90%。表明,抽穗至成熟期水稻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的积累与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关系密切,分蘖至抽穗期是水稻氮素营养管理的关键阶段。
戢林杨欢李廷轩张锡洲余海英
关键词:干物质量氮素利用效率
基于“3414”试验的川中丘陵区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构建被引量:109
2011年
【目的】旨在建立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和不同分级范围推荐施肥量,为川中丘陵区合理施用化肥、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对川中丘陵区2006年水稻"3414"试验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以相对产量75%、80%、85%、90%和95%划分土壤养分分级指标,并分别以三元二次、一元二次和线性加平台模型对各试验点施肥量与产量关系进行模拟,选择最优模型计算最佳施肥量。【结果】确定了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量:当川中丘陵区碱解氮(AN)、有效磷(AP)、速效钾(AK)含量处于低等级(AN<100 kg.hm-2、AP<5 mg.kg-1、AK<30 mg.kg-1)时,氮(N)、磷(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170—220 kg.hm-2、100—120 kg.hm-2、140—170 kg.hm-2;较低等级(AN 100—140 mg.kg-1、AP 5—10 mg.kg-1、AK 30—50 mg.kg-1)时,氮、磷、钾肥用量分别为140—170 kg.hm-2、80—100 kg.hm-2、120—140 kg.hm-2;中等级(AN 140—180 mg.kg-1、AP 10—20 mg.kg-1、AK 50—7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110—140 kg.hm-2、60—80 kg.hm-2、100—120 kg.hm-2;较高等级(AN 180—220 mg.kg-1、AP 20—30 mg.kg-1、AK 70—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90—110 kg.hm-2、40—60 kg.hm-2、80—100 kg.hm-2;高等级(AN>220 mg.kg-1、AP>30 mg.kg-1、AK>90 mg.kg-1)时,氮、磷和钾肥用量分别为0—90 kg.hm-2、0—40 kg.hm-2、0—80 kg.hm-2。【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养分分级指标计算出的推荐施肥量相对于原有体系呈现出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特点,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和区域内肥料投入特点。
戢林张锡洲李廷轩
关键词:推荐施肥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被引量:12
2014年
【目的】土壤有机碳库能够有效地表征土壤的固碳容量,研究川西低山丘陵典型退耕植茶区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认识退耕植茶地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雅安市名山区中峰乡不同退耕年限的茶园(2—3年、9—10年、16—17年)为研究对象,选取邻近耕地为对照,分析退耕植茶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的影响,并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与退耕年限的关系。【结果】退耕植茶地土壤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16年后,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67%、5.67%和0.78%,土壤总有机碳密度亦在该年限显著增加。退耕植茶地土壤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平均增幅是总有机碳的23倍,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在0—40 cm土层的增幅表现为退耕植茶16—17年(平均182.26%)>9—10年(平均177.74%)>2—3年(平均132.74%)。0—10 cm和0—20 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别占0—40 cm剖面的30%和50%以上。退耕植茶地土壤非活性有机碳质量分数及密度的变化趋势与总有机碳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2—3年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率最高,且表现出一定的表聚现象,但差异不显著,表明活性有机碳的有效率对土层的变化不敏感。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先下降后上升,但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退耕植茶16—17年达到最大值。0—1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较大,说明表层和深层碳库均具有一定的固碳效应,且退耕植茶对表层碳库的影响尤为明显。【结论】随着退耕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非活性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均有所增加。退耕植茶16年后,土壤0—40 cm剖面上总
李玮郑子成李廷轩王永东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库碳库管理指数
小麦不同磷效率品种对不同磷源的利用差异及酸性磷酸酶的作用被引量:22
2013年
以小麦磷高效利用品种(03-2917)和低效利用品种(S-10-1)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测定其生物量、磷含量、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根系及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研究不同磷素利用效率小麦品种有机磷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供磷条件下,磷高效品种干物质量、磷积累量较低效品种的大,而磷含量低于低效品种。小麦不同磷素利用效率品种均表现为无机磷处理下根冠比大于有机磷处理,磷高效品种在不同施磷处理下根冠比均较大。(2)不同磷效率小麦品种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低无机磷处理(0.05mmolP.L-1,Ⅳ)下最大,1/2无机磷+1/2有机磷处理(0.30mmolP.L-1,Ⅱ)大于正常有机磷处理。不同磷处理下,高效品种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大于低效品种。(3)不同磷效率小麦根系与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为正常无机磷(Ⅰ)<1/2无机磷+1/2有机磷(Ⅱ)<正常有机磷(Ⅲ)<低无机磷(Ⅳ)的处理,且低效品种大于高效品种。(4)无机磷总量在磷处理及品种间表现与酸性磷酸酶相反的趋势,正常无机磷(Ⅰ)>1/2无机磷+1/2有机磷(Ⅱ)>正常有机磷(Ⅲ)>低无机磷(Ⅳ)的处理,高效品种大于低效品种。
吴沂珀张锡洲李廷轩阳显斌吴德勇
关键词:小麦磷效率有机磷酸性磷酸酶
Differences in the Efficiency of Potassium (K) Uptake and Use in Barley Varieties被引量:9
2011年
Screening of crop genotypes with high K efficiency plays a fundament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their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In this study, pot cultur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differences in uptake and use of K among 56 barley varietie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K uptake (Ku) and K dry matter production index (KDMPI) of these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other indices and both Ku and KDMPI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barley varieties. Furthermore, Ku and KDMPI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ry matter weight (DMW)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K use efficiency (KUE) and K harvesting index (KHI)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dry grain weight (DGW) at maturing stage. Through cluster of these indices, Sandrime and AC Westech were found to be the most K-efficient and K-inefficient genotypes of barley,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uptake and use capacity of K between the two genotypes. During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Ku, K dry matter production efficiency (KDMPE), KDMPI and DMW of the K-efficient genotype were found to be 1.5-1.8, 1.4-2.3, 2.1-3.9, and 1.7-2.1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K-inefficient genotype, respectively, and at maturing stage, DWG, KUE, and KHI of efficient genotype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inefficient on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andrime was the most efficient candidate among the tested varieties for K efficiency and further studi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it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WU Jin-taoZHANG Xi-zhouLI Ting-xuanYU Hai-yingHUANG Ping
关键词:大麦品种钾效率基因型筛选钾利用效率DWG格式
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被引量:43
2011年
通过土培盆栽试验,研究了130份小麦材料在相同氮素水平下生物量、氮素积累量、氮素生产效率的基因型差异,旨在筛选具有高效利用氮素能力的小麦基因型,为氮高效小麦育种提供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供试小麦单株生物量变幅分别为1.06~3.08 g、1.88~9.05 g和2.64~13.75 g,单株籽粒产量变幅为1.38~9.90 g.拔节期、抽穗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变幅分别为25.62~65.41 g.g-1 N(F=5.099**)和35.79~88.70 g·g-1 N(F=5.325**),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变幅为19.06~38.54 g.g-1 N(F=4.669**).不同氮素生产效率小麦基因型拔节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F=637.941**)、抽穗期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F=201.173**)及成熟期氮素籽粒生产效率(F=443.450**)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氮素生产效率小麦基因型拔节期、抽穗期及成熟期生物量差异显著,有效分蘖数与穗数差异不显著.氮素生产效率高的基因型具有无效分蘖少、抽穗期前氮素利用能力强、抽穗期-成熟期氮素吸收与再利用能力强等特点.典型氮高效基因型小麦省CXK027-4和良麦4号的籽粒产量是低效基因型694的3.44倍和2.86倍,籽粒氮素积累量是694的3.06倍和2.81倍.
张锡洲阳显斌李廷轩余海英
关键词: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动态聚类籽粒产量
不同植茶年限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的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为弄清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对植茶年限的响应特征,采用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植茶16、23、31、53 a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且主要分布于<0.25 mm粒径团聚体,分别为444.40~566.98 mg·kg-1和0.80~1.22 mg·kg-1;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各粒径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含量均逐渐升高,且0~20 cm土层高于20~4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对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分别有48%~73%和46%~70%来自>5 mm粒径团聚体。随植茶年限的延长,>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贡献率均先升高后降低,且在植茶23 a时最高,可达68%~73%,而其他粒径团聚体则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全氟和水溶态氟有向小粒径团聚体富集的趋势。随植茶年限的延长,土壤团聚体全氟和水溶态氟逐渐增加呈表聚特征,其中<5 mm粒径团聚体对土壤全氟和水溶态氟的累积作用在植茶23 a后更为明显。因此,在茶园生产管理上,应注意植茶23 a后茶园0~20 cm土层水溶态氟含量的变化,以降低土壤氟进入茶叶的风险,服务于茶叶产品质量安全。
殷佳丽郑子成李廷轩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全氟
水稻氮高效基因型根系形态特性研究
本研究以水稻氮高效基因型美国谷和低效基因型IR32429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比较两类基因型根系形态差异,并探讨根系形态与氮素利用效率关系。结果表明:(1)氮高效基因型分蘖期和拔节期氮的积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不同...
戢林张锡洲李廷轩余海英
关键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根系形态
文献传递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