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ZCC062)

作品数:9 被引量:32H指数:3
相关作者:张丽琴唐鸣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政治法律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维权
  • 3篇农村
  • 3篇维权组织
  • 3篇维稳
  • 2篇调解
  • 2篇乡村
  • 2篇纠纷
  • 2篇纠纷调解
  • 2篇抗争
  • 2篇草根
  • 1篇调解制度
  • 1篇医患
  • 1篇医患纠纷
  • 1篇诱因
  • 1篇诱因分析
  • 1篇征收
  • 1篇治理者
  • 1篇色划分
  • 1篇社会维稳
  • 1篇社会稳定

机构

  • 9篇武汉理工大学
  • 3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张丽琴
  • 3篇唐鸣

传媒

  • 1篇云南行政学院...
  • 1篇河北法学
  • 1篇社会主义研究
  • 1篇求实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农村经济
  • 1篇社会学
  • 1篇科学社会主义
  • 1篇社会工作

年份

  • 1篇2015
  • 6篇2013
  • 2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如何“摆平”:基层治理中权力维稳何以产生并得以持续——对一起乡村医患纠纷调解过程的描述与阐释
2012年
农村重大纠纷是危害乡村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之一。在纠纷调解中防止事态恶化、尽快平息争议是农村维稳工作的基本取向。许多农村重大纠纷的维稳工作最后往往都需要由一定级别的官员出面“摆平”,这种维稳方式引发学界较多争议,治理者被指责为依靠权力而不是依照法律维稳。本文描述了一起乡村医患纠纷的调解经过,县政法委书记出面处理,才使该纠纷最终得以解决,基层政府在维稳中走了“上层路线”。文章认为,这种维稳方式不属于一般所谓“常规”或“规范”的纠纷解决方法,其实施过程存在显著的“缺陷”:纠纷处理不明辨是非曲直,只试图尽快平息争议;矛盾处理缺乏确定性规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随意性较大;容易引发部门之间矛盾,使部门分工边界模糊化。借助上级领导的权力定纷止争并不是基层维稳工作者一开始就使用的手段,而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得不求助的方法。但在现有维稳观念以及干部任免、考核体制的作用下,以权力维稳有其特定的生成背景,并在一定时期内会继续存在。
唐鸣张丽琴
关键词:维稳工作纠纷调解医患纠纷治理者权力乡村
试论农村社会维稳的真实面相、主要问题与完善对策被引量:2
2013年
乡村治理者在维稳中的自主空间小,服从性强,压力感大。农村常见的维稳有三类:常规性维稳、非常时期的预防性维稳以及重大纠纷中的维稳,但在这些场合中,尚未发现维稳者为了达到目的而随意压制民众利益表达,将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的情形;同时,由于受到上级和外界因素影响,维稳者常持有弱者心态。乡村维稳最主要的问题是治理者在维稳中刻意放弃适用法律,转而寻求有利于秩序控制和应对考核的其他手段,重在解决问题而非依法治理,重在维稳机制的硬件建设而非全面发展,另外,维稳也未能与依法治国的推进结合起来,为此应从多方面着手进行完善。
张丽琴
关键词:农村社会稳定维稳机制
从国家主导到草根需求:对“法律下乡”两种模式的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人民公社解体以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为了整合农村发展,国家通过立法、执法、司法、普法以及建立村民自治制度等方式大力推动"法律下乡",由此形成了"法律下乡"的国家主导模式。上世纪末至本世纪以来,由于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日益高涨,农民通过自觉学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情形在各地兴起,这一过程使国家立法透过农民的需求加快嵌入农村,调整乡村社会关系,进而构成了草根需求下的"法律下乡"模式。当前"法律下乡"模式的二元化具有重大意义。两种模式在产生原因、实现方式、具体目标、发展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彼此衔接,同时,两种模式都有待进一步完善。
张丽琴
农村纠纷调解制度的实际运作、存在问题与完善对策被引量:2
2012年
农村纠纷调解制度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有效制度。目前,该制度在功能定位、调解方式、受理纠纷范围等方面尚存缺陷。并且,由于保障不足,实施纠纷调解常常与基层治理其他工作的开展存在冲突。因此,应该从制度的自身建设、实施过程以及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不断完善农村纠纷调解制度。
张丽琴唐鸣
关键词:维权维稳
农村民间组织与村委会的角色划分与衔接——以村民自治为背景的理论分析与实践考察被引量:2
2013年
当今的农村民间组织是在村民自治的背景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村委会在组织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农村公共及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时存在的不足。考察其实践,尽管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与村委会有着不同的联系,但在理论上,它们都是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背景下,与村委会共同实施农村管理的农民组织。
张丽琴
关键词:农村民间组织村委会
法制悬浮、功利下沉、信任流失:乡村治理的三重困境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本文将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困境归结为法制悬浮、功利下沉和信任流失三方面。法制悬浮是国家法律制度在乡村社会中所面临的"嵌入不能"的尴尬,基层政权运作以及村级民主的实施均未能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功利下沉是基层干部以及农民的行事方式日趋功利化和策略化,追求短期效应和直接目的,尤其以乡村干部的维稳工作与草根农民的维权行为最为突出;信任流失是干群之间信赖感弱化,农民心理承受能力降低、被剥削感增强以及干部对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自我认同感下跌的状态。以上三重困境制约着乡村社会发展,阻碍基层治理转型,为此,政府应对六十余年"法律下乡"的实效以及多轮乡镇改革的负面影响进行审视和反思,还应对新时期农民的思想状态及其转变予以高度关注。
张丽琴
草根维权组织的属性考察与运作分析——基于对H市“城中村”改造中维权组织的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基层民众的集体维权是我国底层抗争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基础,探讨H市"城中村"村民维权组织在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中,对政府征地拆迁计划实施抵制,并进行利益表达、维护自身权益的行为。文章着重分析维权组织成立的原因及其属性、维权目标与行动方式、维权组织的普通成员及其骨干分子等问题,并就这些方面与既有研究进行比较。调查和分析表明,这些组织具有临时性、民间性、地域性、非政治性、非正式性以及弱组织性;通过各种合法的渠道进行抗争是它们日常维权的主要方式;维权骨干分子是村民中有代表性的成员,但不是显著有别于普通维权者的特殊阶层,他们在维权中公私兼顾,并非纯粹为民请命。维权组织的存在有利于增进官民之间的沟通,减少非理性抗争行为的出现,有助于和谐地解决征地拆迁中的利益冲突问题。
张丽琴唐鸣
关键词:维权组织土地征收房屋拆迁
影响抗争成效的内因初探:对三个底层维权组织的考察和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当前,学界研究者主要从抗争策略与维权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制约出发,分析影响底层抗争成效的因素,但对于抗争者或抗争组织自身而言,这些因素均属外因的范畴。事实表明,影响底层抗争成效的原因除了外因之外,还包括若干体现抗争者或者抗争组织内在状态的因子。本文通过对H市"城中村"改造中草根维权组织的长期观察发现,在外因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导致抗争效果显著不同的诱因在于抗争组织的内部差异。以A、B、C三个组织的运作过程和效果比较为基础,笔者认为,影响底层抗争成效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草根民众对维权抗争的认同基础、维权骨干的对群众的引导能力、主要成员之间的团结程度及其代表群众实施维权的技能高低等四个方面。
张丽琴
底层抗争策略的确立与变换诱因分析——对一个维权组织的持续性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在学界,政治学和社会学研究者多从行动策略的角度出发对草根维权行为进行研究,进而得出"日常化的隐性抗争"、"依法抗争"、"以法抗争"、"以弱者的身份抗争"、"以关系网络抗争"和"以死抗争"等有关维权策略的解释框架。但通过对H市一个有组织维权个案的观察,笔者发现,持续性抗争中的维权策略是多元、复合而非单一的,特定的背景因素是诉求者确定维权策略的依据,环境因素变化直接影响诉求者的心理和行为选择,从而使维权策略也发生转变。正因如此,所以,任何试图透过单一的维权策略描述去解释草根抗争全部过程的做法都只能说明事情经过中的一个片段,无法涵盖全部内容。以跟踪式的实证研究为基础,本文提出,与维权抗争相关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环境形势才是促使维权策略确立或发生转变的诱因,因势制宜是草根维权抗争得以持续的生存之道。
张丽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