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JL015)

作品数:43 被引量:200H指数:8
相关作者:孙全胜武力申晓勇郭旭红李瑞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8篇经济管理
  • 13篇社会学
  • 8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军事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城市
  • 11篇城市化
  • 10篇中国城
  • 8篇中国城市化
  • 8篇列斐伏尔
  • 6篇伦理
  • 6篇城乡
  • 5篇一体化
  • 5篇城市化道路
  • 5篇城乡一体
  • 5篇城乡一体化
  • 4篇新中国
  • 3篇生态批判
  • 3篇主义
  • 3篇城镇化
  • 2篇政治
  • 2篇政治批判
  • 2篇中国城市化道...
  • 2篇中国城镇化
  • 2篇三重维度

机构

  • 2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5篇中国政法大学
  • 3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9篇孙全胜
  • 2篇武力
  • 2篇申晓勇
  • 1篇刘海飞
  • 1篇康小怀
  • 1篇李瑞芳
  • 1篇王丹莉
  • 1篇李瑞芳
  • 1篇郭旭红

传媒

  • 3篇城市
  • 2篇改革与战略
  • 2篇企业经济
  • 2篇武汉科技大学...
  • 2篇重庆社会科学
  • 2篇中共宁波市委...
  • 2篇重庆邮电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华东经济管理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上海经济研究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天府新论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 1篇军事历史研究
  • 1篇南华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20
  • 5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建国初我国煤炭行业技术政策
2019年
为了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建国初煤炭行业领域以国营煤炭企业为主要依托,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手段,以千方百计增加煤炭产量为首要目标,实施了技术改造、技术人才培养、技术引进,以及编制煤炭技术规划等一系列技术政策,初步改变了我国煤炭工业落后的技术面貌,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培养和锻造了一批煤炭技术人才,并形成了独立的煤炭工业技术体系的雏形。
李瑞芳
关键词:煤炭行业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科学发展战略被引量:3
2018年
中国城市化道路形成了独特模式,积极参与了全球化进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城市化模式是改革开放的实践推动的,促进了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让制度变迁发挥了更大作用。中国城市化道路需要科学方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冒进态势,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中国城市化不能重复欧美模式,必须节约资源,优化空间结构,引导土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盘活闲置土地,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建构合理紧凑的空间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注重集约发展,建设低碳社区和低碳新城,走循序渐进的生态发展道路。
孙全胜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研究述评
2020年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进行,城市生活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日益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推动各人文学科纷纷转向对城市化的考察,促进了城市研究范式的转变。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研究涉及城市化发展进程、城市化建设、城市化区域平衡、城市化问题、城市化发展战略等,也有些学者对中国城市化内涵、城市化特征、城市化的提升路径做了探讨。城市化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地理等很多学科,所以,很多学科都对中国城市化道路做了研究。研究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不仅有助于推动城市化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而且有利于实现城市化质量的提升、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路径。
孙全胜
关键词:中国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的三重主题及当代启示
2021年
马克思著作中有着丰富的空间生产批判思想,他批判了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其产生的异化现象,从而让其空间生产批判呈现为资本机制批判、社会异化现象批判和全球化批判三重主题。在空间生产的资本机制方面,马克思批判了资本运作机制对空间生产的操控;在空间生产的社会现象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引起的各类生活异化情形;在空间生产的全球化扩张方面,马克思批判了空间生产向全球扩张中引起的空间失衡和地理矛盾。马克思空间生产批判对中国城市空间生产也有一定的启示。中国城市空间生产已经获得了飞速发展,但仍存在城乡空间失衡等问题,需要转变空间生产方式,克服空间异化现象,推动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
孙全胜
关键词:资本批判
城市化道路研究综述被引量:2
2018年
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模式、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类型和城市化发展方式等的选择,城市化道路决定城市化成败,需要选择合适的城市化道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持续发展。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道路的形成机制、具体类型、提升路径等做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考察了城市化道路的发展特征、城乡融合的路径和理想城市的规划等问题。国内学者注重考察城市化道路的特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未来的城市化路径等问题。这些相关研究为分析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孙全胜
关键词:城市化道路城乡一体化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动力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总体上是政府主导的,主要是大力发展乡村城镇化,仍存在较严重的城乡失衡和滞后性,但日益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运作模式和动力机制。在运作模式上,中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属于滞后型的城市化,但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程度正在不断增加;在动力机制上,政府主导城市化,市场配置城乡资源的作用难以发挥,但市场机制的推行促进了城市化发展。分析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独特模式和动力机制,不仅有利于认识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伟大成就,而且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为中国城市化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孙全胜
关键词: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生产批判及其对中国城市化的启示被引量:28
2016年
城市空间生产既是资本主义全球化扩张的重要方式,又是后现代工业社会空间资本化与资本空间化的具体呈现和运转模式,让人类生活由乡村迈向城市,进入都市时代。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是在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等推动下的空间结构重组,本质上是资本增殖逻辑的强化,既缓和了经济危机,又转嫁了政治矛盾,但导致了社会异化、日常生活颠倒等一系列问题。城市空间生产批判应该着重考察日常生活空间内部要素的关系,理清城市空间扩张与资本增殖的内在关系,构建空间生产理论与当代中国城市化的联系。探究城市空间生产发展机制及其问题,宗旨就是要规范城市空间生产中的资本增殖行为而寻求城市空间生产的合理秩序。中国城市化需要避免资本主义城市空间生产的曲折道路,进展到一个更合理的空间生产发展模式。
孙全胜
关键词:列斐伏尔
论马克思“空间生产”政治批判伦理的三重维度
2021年
马克思的“空间生产”体现着丰富的政治批判伦理,这种政治批判伦理是理论形态、实践行动和伦理指向的有机统一。在理论形态上,马克思分析了空间生产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阐释了政治意识形态对空间生产的支配,揭示了空间生产政治化趋势,形成了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政治批判伦理;在实践行动上,马克思号召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打破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霸权,推动日常生活空间变革,让人民群众获得均等的空间利益,实现弱势群体的空间政治权利;在伦理指向上,马克思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希望个人服从于集体,实现个人空间利益和集体空间利益的有机统一,推动空间生产方式按照人的需求进行,实现空间生产的人本化。马克思“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伦理,彰显了资本主义政治形势的新变化,提出了克服空间政治困境的方法,对中国城市化和政治文明建设也有积极启示。
孙全胜
关键词:三重维度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探析被引量:8
2017年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蕴涵的理论主题是对空间生产政治现象形态的批判。他考察了空间生产与政治的关系,认为空间生产与政治是互动机制:政治影响空间生产,空间生产执行政治功能;其理论方法是运用马克思唯物辩证法阐释空间生产政治化的悖论及其克服路径;其功能特质在列斐伏尔看来,要拒斥空间政治霸权,就要凭借总体人和身体革命实现空间政治权利。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政治批判能够展现政治意识形态和空间生产的互动效果,其中蕴涵着对日常生活微观领域的考察,从而能够推动社会政治的研究视域。
孙全胜
关键词:政治批判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人本主义思想
2022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产生和发展中的基础作用,用实践观点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前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唯物史观,是为了推动阶级斗争的展开,让无产阶级采用暴力革命实现自我解放和人类解放。马克思坚持人本主义的原则,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的实践推动的,需要用劳动实践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人的劳动本质,实现天下大同。马克思分析了社会历史的前提,考察了社会历史的问题,阐述了人类历史的前途和目标,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孙全胜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本主义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