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4日
星期二
|
欢迎来到贵州省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03-77-20)
作品数:
3
被引量:34
H指数:2
相关作者:
王祥瑞
皋源
何征宇
杭燕南
田婕
更多>>
相关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上海市卫生局“百人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相关作品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资助
相关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2篇
综合征
1篇
多器官功能
1篇
多器官功能障...
1篇
多器官功能障...
1篇
多器官功能障...
1篇
休克
1篇
早期目标导向...
1篇
衰竭
1篇
死亡危险因素
1篇
器官
1篇
器官功能
1篇
器官功能障碍
1篇
器官功能障碍...
1篇
羟乙基淀粉
1篇
羟乙基淀粉1...
1篇
外科
1篇
外科危重
1篇
外科危重患者
1篇
危重
1篇
危重患者
机构
3篇
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3篇
皋源
3篇
王祥瑞
2篇
何征宇
1篇
李玮伟
1篇
王云霞
1篇
杭燕南
1篇
田婕
1篇
李雯
传媒
1篇
中华麻醉学杂...
1篇
上海医学
1篇
中国危重病急...
年份
1篇
2010
1篇
2009
1篇
2007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羟乙基淀粉130/0.4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时TLR4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130/0.4对内毒素致大鼠急性肺损伤(Au)时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5组(n=6)。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ALI组和H1-3组。ALI组、H1组和H2组经右颈内静脉注射内毒素10mg/kg制备大鼠ALI模型,H1组和H2组注射内毒素完毕1min后,右颈内静脉分别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15和30ml/kg,H3组仅右颈内静脉输注6%羟乙基淀粉130/0.430ml/kg,速率均为0.2ml/min。注射内毒素后6h时处死大鼠取肺,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采用RT-PCR检测TLR4 mRNA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肺组织TLR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NS组相比,ALI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P〈0.05),H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LI组相比,H1组和H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P〈0.05);H1组和H2组TL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结果显示:H1组和H2组肺损伤程度较ALI组明显减轻。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可能通过抑制TLR4表达上调,减轻炎性反应,从而减轻内毒素致大鼠ALI。
王云霞
何征宇
王祥瑞
田婕
李玮伟
皋源
关键词:
羟乙基淀粉
内毒素类
TOLL样受体4
外科危重患者合并急性呼吸衰竭139例回顾性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外科危重患者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及死亡危险因素,总结分析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2006-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外科危重住院围术期合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39例,分为死亡组(45例)和生存组(94例),从抗感染治疗、机械辅助通气、液体管理、营养支持方面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肺源性疾病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占61.9%。病例来源以普外科(50.4%)和胸外科(29.5%)为主。多脏器功能衰竭(χ2=13.469)、脓毒症(χ2=18.169)、肺部感染(χ2=24.861)与急性呼吸衰竭的预后相关(P值均=0.000)。死亡组中无创通气构成比及时间均显著低于生存组(P值均<0.05),生存组每日进量和每日液体净量均显著少于死亡组(P值均<0.05),生存组早期采用肠内营养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外科危重患者急性呼吸衰竭可由全身多种疾病引起,当合并其他疾病时死亡风险进一步增高。应采取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感染、科学的机械通气辅助策略、严格液体管理、早期营养支持等综合方案治疗危重患者急性呼吸衰竭。
李雯
皋源
王祥瑞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
病因
死亡危险因素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感染性休克中应用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32
2007年
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接受治疗的手段分为治疗组(n=98)和对照组(n=105),同时根据治疗开始时患者器官功能的情况,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评分标准将两组患者进一步分为器官功能轻度受损(A层)、中度受损(B层)和重度受损(C层),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器官衰竭发生率。结果治疗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27.78%(15/54例)、75.86%(22/29例)和93.33%(14/15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31.48%(17/54例)、55.17%(16/29例)和40.00%(6/15例);对照组A、B和C层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7.50%(18/48例)、76.92%(20/26例)和96.77%(30/31例)。器官衰竭发生率分别为43.75%(21/48例)、57.69%(15/26例)和41.93%(13/31例)。两组患者的病死率和器官衰竭发生率在A层水平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而在B层和C层水平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EGDT能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早期患者的病死率与器官衰竭发生率,但不能相应改善感染性休克中、晚期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何征宇
皋源
王祥瑞
杭燕南
关键词:
休克
感染性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病死率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