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754)

作品数:8 被引量:77H指数:5
相关作者:卢旭华王亮王海滨郭群峰倪斌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腰椎
  • 4篇退变
  • 3篇退变性
  • 3篇椎间盘
  • 3篇脊柱
  • 2篇腰椎侧凸
  • 2篇融合术
  • 2篇突出症
  • 2篇退变性腰椎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 2篇脊柱侧
  • 2篇脊柱侧凸
  • 2篇病因
  • 2篇侧凸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神经根...
  • 1篇腰腿疼
  • 1篇腰腿疼痛

机构

  • 8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8篇卢旭华
  • 4篇王亮
  • 3篇王海滨
  • 2篇郭群峰
  • 1篇王新伟
  • 1篇倪斌
  • 1篇黄平
  • 1篇杨海松
  • 1篇廖心远
  • 1篇陈德玉
  • 1篇陈宇
  • 1篇刘晓伟
  • 1篇李铁峰

传媒

  • 4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科临床...

年份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回顺分析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探讨其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方法2008—01-2013-12病区共收治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术区深部感染35例,根据末次随访内固定是否移除分为内固定移除组(13例)和内固定保留组(2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乒gistic回归分析内固定移除的影响因素。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最常见病原菌,占40%。单因素分析发现迟发型感染、术中异体输血、清创次数≥3次与内固定移除有关(P〈0.05)。多吲素Logistic同归分析显示迟发型感染(OR=17.458,95%CH.639~185.919)、清创次数≥3次(OR=53.154,95%CI=2.591~1090.417)是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内固定移除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结论腰椎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后深部感染的治疗,对于迟发型感染及清创次数达到3次时应考虑移除内固定,以利于有效的控制感染。
张帮可蒋家耀王亮王海滨郭群峰倪斌卢旭华
马尾神经综合征的病因、症状及诊治被引量:11
2014年
马尾神经综合征(cauda equina syndrome, CE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腰骶椎椎管绝对或相对狭窄,致马尾神经压迫产生鞍区感觉、膀胱功能、肛门括约肌功能和性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系列症候群。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引起该病最常见的原因,其他原因还包括创伤、脊柱肿瘤、淋巴瘤、医源性损伤等。尽管CES发生率较低,可一旦发生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对其病因机制、诊断及治疗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王海滨卢旭华
关键词:腰椎骶骨椎管狭窄多发性神经根病
退变性腰椎侧凸脊柱-骨盆参数测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测量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患者骨盆-脊柱参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6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脊柱外科就诊的DLS且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患者30例(DLS组)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无DLS者30例(对照组),测量2组的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um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结果 DLS组的LL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SVA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PI及T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SS与LL、PT与SVA均有相关性。对照组骨盆参数之间(PI、SS及PT)均有相关性,但DLS组骨盆参数之间均无相关性。对照组中LL与SVA显著相关,但DLS组中LL与SVA无相关性。结论骨盆形态的变化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DLS患者表现为更小的LL以及更大的SVA。
王亮卢旭华王海滨郭群峰张帮可
关键词:腰椎脊柱前移骨盆测量
退变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及疗效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的后路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2年本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32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患者均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6个月~6年。采用下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和疗效评价;通过手术前后冠状位和矢状位Cobb角度的比较,了解患者手术治疗的侧凸矫正率和腰椎前凸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ODI术前(52.30±13.65)%、术后(9.62±6.41)%,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疼痛改善率为81.6%。32例患者中,24例疗效为优,6例疗效为良,2例疗效为可,术后疗效评价的优良率为93.8%。患者冠状位Cobb角术前21.99°±8.97°、术后6.84°±5.32°,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矫正率为69.0%。患者腰椎前凸Cobb角术前13.80°±15.99°、术后24.95°±12.86°,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采用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效果较理想,术后疗效满意。手术的关键是彻底减压、正确选择融合节段、重建退变节段椎间高度、矫正前凸减少和后凸畸形、纠正椎体侧方移位和侧凸畸形以稳定椎体。
黄平卢旭华陈德玉王新伟陈宇杨海松廖心远李铁峰刘晓伟王亮
关键词:腰椎脊柱侧凸骨移植脊柱融合术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疼痛的常见病因,常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少见,临床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Wahren于1945年首次报道了1例12岁经手术成功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由于临床医师对其缺乏经验及认识,且许多医师对在年轻患者中进行手术治疗存在顾虑,常常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治疗延误,对青少年的生长及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本文对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概况、病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张帮可卢旭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病因临床医师腰腿疼痛
椎间盘退变生物学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6年
椎间盘退变所致的颈肩腰腿痛严重影响许多患者的生活及工作,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侧重于缓解疼痛症状或神经受压症状,而无法阻止椎间盘退变的进程,导致疾病具有高复发率。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广泛研究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治疗方法,即通过生物分子治疗、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等方法来修复和重塑椎间盘,以期从根本上解决椎间盘退变的问题,而上述方法大多处于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阶段,临床应用尚存在诸多挑战。
蒋家耀卢旭华
关键词:椎间盘生物学
退行性腰椎侧凸生物力学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3年
退行性腰椎侧凸(DLS)的发生、发展与腰椎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变关系密切。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不同程度的退变均可能引起腰椎节段受力不平衡,形成腰椎侧凸,进而进一步增加腰椎承受的负重,并改变其受力方向,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加重病情。该文就腰椎整体、椎间盘、小关节以及腰椎肌肉群的生物力学性能改变及其与DLS之间的关系加以综述,为DLS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王亮卢旭华
关键词:腰椎脊柱侧凸退变性疾病生物力学
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6
2015年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常见于30~50岁的成年人。然而,近年来由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提前、学习负担加重、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加上疾病诊断手段进步、检出病例增多,导致青少年人群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1]。目前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病因尚不明确且存在较大争议[2-4],为此,本文着重对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帮可卢旭华
关键词:青少年腰椎椎间盘移位流行病学研究统计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