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0)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3
相关作者:温达志张静唐旭利张玲玲李炯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多样性
  • 1篇演替
  • 1篇演替过程
  • 1篇养分
  • 1篇植物
  • 1篇植物养分
  • 1篇森林群落
  • 1篇森林生物
  • 1篇森林生物量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量
  • 1篇碳储量
  • 1篇碳氮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养分
  • 1篇谱曲
  • 1篇全氮
  • 1篇群落
  • 1篇种群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华...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福州大学
  • 1篇海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作者

  • 2篇温达志
  • 1篇范美莉
  • 1篇陈修治
  • 1篇李炯
  • 1篇唐旭利
  • 1篇张玲玲
  • 1篇张静
  • 1篇杨锋
  • 1篇吴志祥
  • 1篇陈德祥
  • 1篇王旭
  • 1篇苏华
  • 1篇李静
  • 1篇廖吉善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广西植物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海南岛儋州橡胶林生态系统氮储量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生态系统N储量是由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凋落物层和土壤层N储量组成的。对海南岛儋州6个龄级(5、10、15、20、25、30a)的橡胶林进行调查采样,并进行室内测试分析得出N含量,计算得出各个层次的N储量和生态系统总N储量。结果表明:(1)儋州一代和二代橡胶林土壤N含量和储量均随着土壤层次的增加而减少,橡胶林土壤N含量和储量均表现为0~20cm内一代小于二代,20~40cm内两代相差不大,40cm以下一代均明显大于二代;(2)儋州橡胶林生态系统总N储量范围为5.30~8.53t·hm-2,平均为6.447t·hm-2,其中土壤N储量5.727t·hm-2,植物(包括乔木和林下植被)N储量为0.694t·hm-2,凋落物N储量0.026t·hm-2;土壤N储量所占比例最大(88.83%),是橡胶林生态系统N储量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说明海南岛儋州橡胶林土壤总体处于缺氮状态,有必要增施氮肥或复合肥。
范美莉王旭吴志祥陈德祥杨锋
关键词:橡胶林生态系统全氮储量
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结构多样性与碳储量的变化被引量:19
2018年
选择鼎湖山处于演替初期的马尾松林(Pine massoniana forest,PF)、演替中期的针阔混交林(Pine massoniana and broadleaved mixed forest,MF)及演替顶级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South China,BF)为研究对象,以样地每木调查为基础,分析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结构多样性及碳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旨在全面评估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及碳汇功能的协同变化,指导区域低质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改造。结果表明,(1)物种丰富度、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及碳储量随群落正向演替而增加,物种丰富度较碳储量的增加幅度大。(2)3种不同胸径(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等级:小(1 cm≤DBH<10 cm)、中(10 cm≤DBH<30 cm)和大(DBH≥30 cm)径级个体的碳储量随群落演替的变化:从PF演替至MF过程中的共有种,各径级的个体数比例和碳储量比例均呈下降趋势;从MF演替至BF过程中的共有种,小径级个体数比例下降,而大径级个体数比例(由MF的2.1%上升至BF的33.4%)与碳储量比例均上升(由MF的7.3%上升至BF的64.4%)。(3)南亚热带森林演替过程中共有种的重要值、个体数量及占群落碳储量的比例均呈现由前一个演替阶段向后一个演替阶段下降的趋势;而新增种呈相反的变化趋势,随演替的正向进行,重要值、个体数量及占群落碳储量的比例呈增加的趋势。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荷木(Schima superba)是MF发展至BF过程中主要的共有种,二者对MF及BF碳储量的贡献之和分别为MF的76.3%,BF的50.5%,远大于其他种群,表明在马尾松低质人工林改造中可以引入区域常见阔叶树种锥栗、荷木,以达到提高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提升植被碳储量的目的。
夏艳菊张静邹顺唐旭利唐旭利
关键词:多样性碳储量种群变化
基于森林群落和光谱曲线特征分异的福建省森林生物量遥感反演被引量:4
2017年
基于福建省Landsat8 OLI影像,利用混合像元分解模型筛选出"纯净"的植被像元,提取296个调查样地对应植被像元的红光和近红外波段的中心波长(分别CWR和CWNIR)及其对应的反射率(分别R和NIR),构建以(NIR-R)/(CWNIR-CWR)为特征指数的叶生物量回归模型。然后根据针叶林、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叶生物量与干、枝、叶所组成的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方程,结合福建省植被覆盖分类数据,估测了整个福建省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的地上生物量,并绘制了福建省地上生物量分布图。结果表明:红光和近红外两个波段反射率和其中心波长所组成的斜率与叶生物量相关性显著,与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叶生物量的精度分别达到70.55%、68.89%、51.75%,采用这种方法对福建省叶生物量和地上总生物量进行估算,并进行精度验证,其中,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林叶物量的模型误差(RMSE)分别达到29.2467 t/hm^2(R^2=66.64%)、14.0258 t/hm^2(R^2=61.13%)、10.1788 t/hm^2(R^2=55.43%),地上总生物量的模型精度分别达到49.8315 t/hm^2(R^2=54.65%)、45.1820 t/hm^2(R^2=49.01%)、41.5131 t/hm^2(R^2=38.79%),这说明,采用红光波段和近红外波段与其中心波长所组成的斜率估测森林叶生物量,进而估算其地上总生物量的方法是可行的。
苏华李静陈修治廖吉善温达志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
蕨类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被引量:18
2014年
为探讨蕨类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养分的关系,对福建省亚热带森林林下芒萁和乌毛蕨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碳、氮、磷(C、N、P)含量和0-10 cm 和10-20 cm 两个土层的养分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无论是芒萁还是乌毛蕨,地上部分的N、P 含量均高于地下部分,而C 含量则无显著差异,导致地上部分的C∶N 和C∶P 均低于地下部分.与乌毛蕨相比,芒萁地上部分的N、P 含量更低,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 含量、C∶N和C∶P 以及 N、P 含量的变异系数和表型可塑性指数则更高,表明芒萁采取了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和“表现最大化”的策略,而乌毛蕨则选择了较低的养分利用效率和“表现维持”的方式.两种蕨类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N 含量与土壤N 含量(0-20 cm) 均无显著相关.芒萁两个部位的P 含量则均与土壤P 含量(0-10 cm 和10-20 cm)呈显著正相关,乌毛蕨P 含量总体上与土壤P 含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除地下部分的P 含量与10-20 cm土层的P 含量呈弱的正相关外).这表明芒萁具有作为亚热带森林土壤P 库指示植物的潜力.
陈嘉茜张玲玲李炯温达志彭诗涛
关键词:蕨类植物植物养分土壤养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