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5044)

作品数:12 被引量:171H指数:9
相关作者:王俊龚佃利侯淑梅张秋晨刘一玮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山东省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雷暴
  • 4篇雷达
  • 4篇降水
  • 3篇滴谱
  • 3篇雨滴谱
  • 2篇多普勒
  • 2篇多普勒雷达
  • 2篇中尺度
  • 2篇中尺度对流
  • 2篇中尺度对流系...
  • 2篇热力
  • 2篇飑线
  • 2篇飑线过程
  • 2篇回波
  • 2篇暴雨
  • 2篇冰雹
  • 2篇触发
  • 1篇地基
  • 1篇地基微波辐射...
  • 1篇地面降水

机构

  • 10篇山东省人民政...
  • 7篇山东省气象局
  • 3篇中国气象局
  • 3篇天津市气象台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中国气象局北...
  • 1篇河北省气象与...
  • 1篇泰安市气象局
  • 1篇安徽省阜阳市...
  • 1篇天津市滨海新...

作者

  • 8篇王俊
  • 5篇侯淑梅
  • 4篇龚佃利
  • 3篇俞小鼎
  • 3篇张秋晨
  • 2篇刘一玮
  • 2篇刘畅
  • 1篇东高红
  • 1篇刘娟
  • 1篇周黎明
  • 1篇卢焕珍
  • 1篇张磊
  • 1篇杨晓霞
  • 1篇万明波
  • 1篇易笑园
  • 1篇郭俊建
  • 1篇孙密娜
  • 1篇张楠
  • 1篇李青春
  • 1篇张少林

传媒

  • 4篇气象
  • 2篇高原气象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海洋气象学报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暴雨灾害
  • 1篇第33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被引量:16
2017年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以及FY 2C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5—1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互作用三个阶段的热力、动力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先后经历了副高西进切变线缓慢西移、横槽南压副高减弱和横槽转竖副高南撤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切变线和θ_(se)锋区;700 hPa有低空急流;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生命史中多次发生合并。三个阶段的不同点是:(1)副高西进过程中,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坡度小,切变线和θ_(se)锋区均为后倾,为典型的暖锋降水。暴雨区范围大,强度均匀,位于850 hPaθ_(se)锋区与暖脊的交界处的水汽辐合中心附近。饱和区宽广,伸展高度高。低层气旋性辐合、切变线辐合、锋面抬升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是暴雨增强机制。(2)副高减弱过程中,干冷空气分别从低层和中层侵入θ_(se)暖脊,θ_(se)锋区随高度先向北后向南,呈交错倾斜现象,坡度大,为典型的强对流降水,上升运动最为激烈。暴雨区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位于θ_(se)暖脊垂直方向轴线附近。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高。锋面抬升运动是触发对流性强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是强降水的增强机制。(3)副高南撤过程中,θ_(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坡度大,呈前倾特征,为典型的高空槽降水。暴雨区狭长分散,强度弱,位于850 hPa切变线上、θ_(se)暖舌靠近锋区一侧。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低。低层切变线辐合抬升是触发强降水动力机制,中层干侵入是降水增强机制。
侯淑梅郭俊建张磊郑怡孙兴池
关键词:副热带高压结构特征动力机制
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初步研究被引量:16
2015年
基于山东济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年资料,首先提出后向发展雷暴的概念,并规定了普查标准。通过普查2005—2012年8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选取了75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统计特征,给出了常见的3种后向发展雷暴概念模型。选取典型个例,分别对3种类型后向发展雷暴的演变方式及其物理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为山东中西部后向发展雷暴的生成和演变提供了初步的认识。结果表明:(1)后向发展雷暴主回波以带状为主,生命史1—5 h,最大反射率因子在50 dBz以上,移动路径有西—西北、西南、原地新生3种类型;(2)新回波初生时间发生在16—17时(北京时)最多,初生地点在鲁西北和鲁中山区一带,强度一般在30 min内超过40 dBz,生命史在1 h以上,74.7%的新生回波与主回波合并或连接;(3)山东省中西部具有后向发展特征的对流系统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冰雹和雷暴大风为主,很少伴随暴雨灾害;(4)新回波的源地特征可以分为随主回波移动、沿同一方向延伸以及位于两雷暴群之间3种类型;多个雷暴群共存时,新回波的源地介于两个回波带之间,使二者逐渐趋为一体;(5)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相交时,其长轴方向转向,距离新回波较远的一侧减弱;当主回波传播方向与其长轴方向一致,新回波源地位于主回波长轴的延长线上时,主回波加强;(6)天气尺度系统为后向发展雷暴提供了条件不稳定的大气层结和丰富的水汽,地面辐合线和冷池前沿阵风锋是产生新雷暴的主要抬升触发机制;适当的低层垂直风切变有利于新雷暴持续产生并加强;地形的阻挡使新回波源地在同一地点停滞,冷池阵风锋在低层风引导下沿地形向下游移动,新回波源地也随之移动。
侯淑梅俞小鼎张少林刘畅王俊万明波
关键词:物理机制
短时强降水和冰雹云降水个例雨滴谱特征分析被引量:14
2021年
为了更好地理解暖云和冷云过程影响下雨滴谱和降水积分参数分布特征的差异,利用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和CINRADA/SA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两次强对流性降水(一次短时强降水和一次伴随降雹的飑线对流带降水)雨滴谱特征,研究表明:(1)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降水雨滴谱谱型包括单峰谱(峰值直径0.2~0.3 mm)、双峰谱(峰值直径0.9 mm和2.0 mm)和多峰谱(粒子直径1.0 mm和2.0 mm同时出现第二、三峰),显示暖云中雨滴碰并、碰撞-破碎机制对雨滴谱形成有重要影响。归一化Gamma函数的截距参数和平均质量加权直径(lgN_(w)-D_(m))分布显示短时强降水的雨滴谱具有大陆性对流降水特征;Z-R关系与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Z-R关系接近。(2)伴随冰雹的飑线对流降水雨滴谱主要是单峰谱(峰值直径0.2~0.7 mm),缺少较大直径的第二峰,有较多的小和较大直径粒子,大于峰值直径的粒子分布曲线是向上凹的。lgN_(w)-D_(m)分布显示比大陆性对流降水的雨滴谱有更大D_(m);Z-R关系具有较大的指数和系数,明显偏离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Z-R关系。表明冷、暖云过程的差异导致地面雨滴谱和积分参数之间有明显不同。(3)尺度律方法分析发现,短时强降水主要雨滴谱的广义函数g(x)可以是指数函数、也可以是形状因子小于1.0的Gamma函数,而伴随冰雹的强降水雨滴谱广义函数更适合形状因子小于0的Gamma函数。
王俊王俊王洪张秋晨龚佃利
关键词:强降水冰雹
一次龙卷生成中风暴单体合并和涡旋特征的雷达观测研究被引量:41
2015年
本文利用阜阳市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23日发生在安徽省颍上县的龙卷天气过程。结果表明:本次过程中,风暴单体的连续合并对风暴单体迅速增强为超级单体风暴有重要作用。风暴单体的合并和邻近风暴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龙卷的发生在时间和位置上有较明显的相关,说明风暴单体间的合并和相互作用可能对龙卷存在激发作用,这对龙卷预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缺省适配参数条件下,雷达系统CINRAD/SA的中气旋(M)产品和龙卷涡旋特征(TVS)产品对龙卷预警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如果风暴被同时识别出M和TVS产品,并观测到风暴单体中存在有界弱回波区,则出现龙卷几率更高。
朱江山刘娟边智符长静
关键词:龙卷
山东降水回波移动特征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济南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在4年之间获取的217个观测资料,分析了回波的移动特征。主要结果为:(1)计算了回波移动速度、方向,结果表明回波移动速度在10.0~95.0 km·h^(-1)之间,峰值在45.0~50.0 km·h^(-1),不同月份回波移动速度存在差别,春末(5月)、秋初(9月)回波具有较大的移动速度;回波移动方向在120°~360°之间,其中80.6%集中在210°~315°之间,回波移向比较集中在西南、西和西北方向。(2)降水过程回波的运动特征可以概括为四种形式:简单直线型、复合直线型、复杂移动型和其他类型,各种类型占的比例分别为69.6%、1 9.4%、25.2%和4.7%。这些研究可以为人工影响天气方案的设计和临近预报服务提供参考依据。
王俊龚佃利周黎明杨晓霞
天津一次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组织化特征与成因被引量:15
2015年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与地面加密自动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等多种非常规观测资料以及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VDRAS)分析场资料,对2013年7月1日天津南部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边缘暖湿气流、低空700—850 h Pa暖性切变线、高低空急流有利配置的背景下,属暖区暴雨。(2)大暴雨由若干β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加强后的α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对应雷达,强降雨是由西南方向不断移入天津南部的γ中尺度对流单体发展加强,并先后组织成若干东—西向带状β中尺度对流系统先东北后偏东方向移动造成的,在大港南部有列车效应,具有典型的热带型降水回波特征。(3)逆风区的出现、中空急流向低层伸展,低空急流、超低空急流先后形成并加强,是降水强度加强的重要原因。(4)地面中尺度切变线的维持、加强和中尺度低压倒槽东移、发展、入海加强为中尺度气旋,是先后造成对流单体发展加强并组织成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两个中尺度系统。(5)近地层中尺度切变线是地面中尺度切变线形成的原因,对流单体前侧的偏南冷性水平出流的叠加,一方面增强了沿切变线的辐合,一方面也加大了低层的水汽输送;带状对流系统后侧的偏北冷性水平出流与东南气流形成的中尺度切变线是地面中尺度气旋形成的原因。
卢焕珍张楠刘一玮
关键词:暖区暴雨列车效应中尺度对流系统
一次拖曳型飑线过程雨滴谱演变特征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Thies激光雨滴谱仪观测资料和CINRAD/SA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17年7月18日一次典型中纬度拖曳型飑线过程不同发展阶段雨滴谱和积分参数的演变特征,主要结果为:1)成熟飑线回波包括对流带、过渡区和拖曳层状云区三部分,对流带前侧不断有对流带生成并合并到主对流带中,使得对流带的前沿具有强的反射率因子,并且有多个雨强大值中心。2)垂直穿过飑线对流带,雨强增加阶段有较少的小粒子(直径小于1mm)和特大粒子(直径大于5mm),以及较低的雨滴浓度和反射率因子,而雨强减弱阶段有较多的小粒子和特大粒子,以及较高的雨滴浓度和反射率因子;飑线加强阶段,雨滴谱有较大的峰值直径(0.44mm)、较多的大(直径大于3mm)和特大粒子,而飑线减弱阶段,雨滴谱有较小的峰值直径(0.19mm)、较少的大粒子。3)对流带、过渡区和层状云降水雨滴谱的Gamma谱三参数N0、μ、λ随雨强增大有明显的分层特征,相同雨强时,对流云和过渡区降水的三参数比层状云降水的数值大;而飑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降水类型的λ-μ关系具有一致性,二次多项式可以很好地拟合λ-μ关系。4)归一化雨滴谱参数NW和D0的分布可以用来区分对流云和层状云降水,并给出了新的分离线方程;另外,飑线在发展和减弱阶段的雨滴谱特征有明显差异,表明飑线演变过程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发生变化,前期冷云过程有重要影响,而后期暖云过程起主导作用。
王俊刘畅
关键词:飑线雨滴谱
后向发展雷暴的雷达回波特征及预报指标
普查2 0 0 5—2 0 1 2年济南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挑取了6 1个后向发展雷暴个例。分析了后向发展雷暴的气候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根据高空影响系统,将6 1例分为冷涡、横槽、前倾槽、西风槽、低涡切变线及副高6类。分...
侯淑梅俞小鼎张少林刘畅王俊万明波
关键词:触发机制
文献传递
后向发展雷暴的组织类型特征
日常业务中,经常发现一块尺度较大、强度较强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在移动过程中,其尾部会有新的对流单体生成,这种新生单体在对流系统上风方不断生成导致雷暴向后传播。称先前的回波主体为主回波,新生的单体为新回波,将这些在主回波的后部...
侯淑梅俞小鼎张少林刘畅王俊万明波
文献传递
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初探被引量:7
2018年
基于RPG-HATRPO-G3 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大气亮温和反演的不稳定性指数K指数(KI)、抬升指数(LI)、沙瓦特指数(SI)、总指数(TTI)和对流有效位能(CAPE)产品,分析其在2015-2016年9次对流云降水前的变化特征,并与非降水日中的变化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非降水日四季22 GHz亮温、58 GHz亮温及大气不稳定度指数均存在一定的日变化,且22 GHz亮温的日变化较明显;5种不稳定性指数夏、秋季的日变化差略大于冬、春季。9次对流云降水开始前2 h,22 GHz亮温在降水开始前34 min出现持续上升,早于58 GHz亮温出现持续下降的时间,且变化更为剧烈,其数值、变化值均大于四季非降水日均值、日变化差,对对流云降水的开始指示性较好;对流云降水开始前40 min左右,出现KI和TTI数值持续上升、LI和SI持续下降的现象,均早于CAPE出现持续上升的时间,这对于对流性降水的发生有指示意义; 5种指数的数值大小可以为对流云降水开始阈值的建立提供参考。在临近降水的-10~0 min(负值表示降水开始前时刻),22 GHz亮温、KI、SI和CAPE出现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其他时段高,但22 GHz亮温同时出现负变化率大值的比例也比其他时段高; KI和SI时间变化率大值的比例比CAPE高,综合考虑二者在对流云降水前的平均值出现持续变化的时间较早,KI和SI对对流云降水的指示意义较好。
张秋晨王俊李雪
关键词:地基微波辐射计对流云降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