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WA2003-02)

作品数:6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鲍作义李韩平李敬云庄道民刘思扬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毒
  • 3篇耐药
  • 3篇耐药性
  • 2篇依从
  • 2篇依从性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治疗
  • 2篇艾滋病
  • 2篇HIV-1
  • 2篇病毒治疗
  • 1篇毒株
  • 1篇队列研究
  • 1篇药性分析
  • 1篇载量
  • 1篇治疗前
  • 1篇人类免疫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人类免疫缺陷...
  • 1篇缺陷病

机构

  • 6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6篇李敬云
  • 6篇李韩平
  • 6篇鲍作义
  • 5篇庄道民
  • 4篇刘思扬
  • 3篇刘永健
  • 3篇李珏
  • 3篇杨坤
  • 2篇王哲
  • 2篇李宏
  • 2篇刘海霞
  • 2篇李林
  • 1篇王秀珍
  • 1篇吴昊
  • 1篇李豫川
  • 1篇董华凰

传媒

  • 2篇军事医学科学...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艾滋病性...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河南省HIV-1流行毒株pol基因的分型与系统发生分析被引量:7
2005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艾滋病病毒1型(HIV1)流行毒株pol基因的亚型及其系统发生情况。方法采集河南省20名艾滋病病人的抗凝全血,分离血浆,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pol基因部分序列(PR与RT的p55区)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登陆Web站点http://hivweb.lanl.gov确定毒株亚型。用BioEdit和DNASTAR软件的MegAlign模块进行系统发生分析,SPSS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份标本的pol基因序列系统发生分析显示均为B亚型,且具有较高的系统发生同源性,与东北地区流行毒株的相似度≥97%,PR基因离散率<0.2%,RT基因平均离散率为3.15%(0.7%~5.1%)。PR和RT基因遗传变异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ol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可以作为河南省HIV1毒株亚型确定的方法。河南与东北两地pol基因相似性以及PR与RT基因进化差异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杨坤鲍作义李韩平李林庄道民李敬云
关键词:基因亚型系统发生分析
河南省部分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耐药性发生和演变的队列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耐药性毒株的进化演变规律。方法将河南省南部某地74例接受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奈韦拉平(NVP)联合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纳入研究队列,分别在抗病毒治疗后3、6、12、18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通过逐一访谈了解一般情况、服药方案、服药依从性及保障措施、抗病毒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等,同时采集14 ml 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CD4/CD8细胞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性。结果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耐药突变位点是:67、118、151和215。治疗3、6、12、18个月时AZT耐药发生率分别为6.76%、13.51%、14.86%和9.46%,ddI的耐药发生率分别为2.70%、6.76%、8.11%和5.45%,AZT的耐药发生率高于ddI,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发生率高于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刺,发生频率最高的耐药突变位点是:103和181。治疗3、6、12、18个月时,NVP耐药发生率分别为9.46%、18.92%、22.97%和32.43%。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刺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耐药发生趋势。耐药和不耐药患者的病毒载量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服药依从性差可能是耐药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本组患者中已出现对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高度耐药,服药依从性是耐药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应加强服药的监督管理,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李珏李韩平刘海霞李宏杨坤鲍作义刘永健庄道民王哲辛天义李敬云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耐药性队列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免疫学与病毒学指标调查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了解该地区部分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前CD4^+ 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分布及耐药性毒株存在情况。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技术对CD4^+ T淋巴细胞计数,使用NASBA方法测定病毒载量,利用RT-PCR获得目的基因序列,登陆http://hivdb.stanford.edu分析耐药突变位点。结果该地区感染人群中66.66%的患者CD4^+ T淋巴细胞数>350个/mm^3,患者病毒载量对数平均值为3.784±1.048,检测样本中有2例出现耐药性。结论该地区HIV-1感染者目前多为无症状期,但病毒拷贝数较高,耐药性毒株流行水平较低。应在该地区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宣传。
李韩平鲍作义王秀珍庄道民刘永健李林刘思扬李敬云
关键词:CD4^+T淋巴细胞病毒载量
与HIV-1共感染的HHV-6毒株的分离、传代培养与鉴定
2006年
目的:对一株从中国河南省一名艾滋病患者体内分离的、可在MT4细胞上稳定传代的未知病毒29A进行鉴定,确定该病毒种类及型别。方法:用从该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分离的病毒株感染MT4细胞,获得可在该细胞上稳定传代的病毒株29A。通过细胞病变特征、电镜观察结果、HIV-1 p24抗原检测以及HIV-1 pol区基因扩增结果,对该毒株是否为HIV-1进行鉴别。在电镜下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该病毒呈现疱疹病毒形态特征,因此设计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三个不同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巢式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结果分析。结果:该毒株HIV-1 p24抗原检测为阴性;用HIV-1 pol区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目的片段;细胞病变形态不同于HIV-1引起的病变;电镜观察该病毒直径为160~200nm,明显大于HIV—1,表明该传代株不是HIV-1。用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U69、U16/U17、U60/U66等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均扩增出了目的片段,序列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毒株为HHV-6病毒B亚型。结论:在国内首次从艾滋病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HHV-6,为进一步研究HHV-6和HIV-1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础。
李珏鲍作义董华凰刘思扬庄道民李韩平李豫川李敬云
关键词:HIV-1HHV-6共感染传代
河南省部分地区HIV耐药性毒株流行状况及进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目的:了解河南省HIV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其进化规律。方法:以河南省南部某乡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45人)以及经抗病毒治疗 3个月和 6个月的部分患者(分别为 118人和 124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逐一访谈了解一般情况、服药方案、服药依从性及保障措施、抗病毒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等,同时采集 14ml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CD4 /CD8细胞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性。结果:抗病毒治疗 3个月和 6个月时,患者的病情好转率分别是 55. 1%和 50. 8%,CD4+T细胞数较未服药治疗的患者显著提高;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由未服药人群的13. 9%快速上升到服药 3个月的 45. 4%和服药 6个月的 62. 7%。还发现耐药性突变位点和突变的频次显著增加,服药 3个月时,耐药性突变位点集中在 103位、106位和 215位密码子;服药 6个月时,突变的位点大幅度增加,突变率超过 5%的位点有 15个。病毒耐药谱的变化表现为,首先快速出现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NRTI)类药物(DLV、EFV和NVP)具有高度耐药性的毒株,在此基础上,陆续出现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类药物(AZT、DDI、D4T、DDC)具有低度和潜在耐药性的毒株。由于服用AZT、DDI和NVP,导致对NVP的高度耐药性毒株和对AZT、DDI低度耐药性毒株的广泛流行,还出现了对DLV、EFV、D4T。
李敬云李宏李韩平王哲杨坤辛天义鲍作义刘思扬
关键词:艾滋病耐药性依从性抗病毒治疗
北京市部分艾滋病患者的耐药性分析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发生情况及其对抗病毒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北京市部分未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7人)以及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51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一般情况、服药方案、服药依从性及抗病毒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等。同时采集10ml EDTA抗凝静脉血,检测CD4/CD8细胞数、病毒载量及基因型耐药性。结果未服药患者耐药性突变位点主要有118位密码子;服药患者耐药性突变位点和突变的频次显著增加,发生率大于10%的突变位点有103位、118位、151位、181位、184位和190位密码子,并发现TAM突变(M41L、K70R)和Q151复合体突变(A62V、V751、F77L、F116Y和Q151M)。病毒耐药谱表现为出现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类药物(DLV、EFV和NVP)和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类药物(AZT、DDI、IMT、OOC)具有高度耐药性的毒株,及对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I)具有中度和低度耐药性的毒株。未服药人群的耐药性毒株的流行率为6.7%,服药患者为45.0%,交叉耐药和多重耐药严重。抗病毒治疗后没有发生耐药患者病毒载量对数的平均值为1.9 log(拷贝/m1),明显低于耐药组病人的3.8 log(拷贝/m1)。结论北京市部分HIV感染者耐药性毒株的流行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并且多重耐药严重。耐药发生后影响治疗效果,规范治疗及提高服药依从性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
刘海霞李韩平李珏刘永健鲍作义刘思扬庄道民吴昊李敬云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耐药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