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09ZRB14311)
- 作品数:3 被引量:11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昌耀夏长所王英振王体俊隋爱华更多>>
- 相关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青岛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转化生长因子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共转染骨髓干细胞被引量:7
- 2013年
- 背景: 骨形态发生蛋白2及转化生长因子β是骨再生中重要的因子,提高其表达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目的: 构建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观察其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重组慢病毒技术构建同时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用其转染体外培养的第3代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转染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3或骨形态发生蛋白2单一基因的慢病毒或单独慢病毒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转染后1周分别提取各组细胞的总RNA和蛋白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 荧光显微镜下见转染转化生长因子β3和(或)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3d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发绿色荧光,转染效率达90%以上。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转染转化生长因子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单一基因转染组及空白对照组。可见应用慢病毒可成功将转化生长因子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实现其高效表达,且两种基因具有协同促表达作用。
- 王体俊王昌耀夏长所隋爱华王英振
- 关键词: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3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慢病毒转染
-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对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影响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最透明质酸(HA)对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取P3代术诱导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做诱导剂,分为3个实验组,A组:相对低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0.1g/L,相对分子质疑约1000×10^3),B组:相对中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0.1g/L,相对分子质量约1800×10^3),C组:相对高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0.1g/L,相对分子质量约2000×10^3)。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基+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及空白对照组(基础培养基),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天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另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结果经添加软骨诱导剂后,干细胞细胞增殖速度放缓,形态逐渐改变,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RT—PCR检测示实验组Ⅱ犁胶原mRNA表达阳性,诱导至21d可见各实验组Ⅱ弄胶原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6、0.72±0.03、0.75±0.01,与阴性对照组(0.09±0.03)、阳性对照组(0.96±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B、C组间Ⅱ型胶原表达相似。结论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外源件HA诱导兔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存在差异,相对高分子质量的HA的诱导能力较相对低分子质量HA的诱导能力强。证明透明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与MSCs的软骨分化有关联性,但均比TGF—β3的诱导能力弱。
- 王昌耀于丽王英振寇建强夏长所
- 关键词:透明质酸相对分子质量干细胞软骨分化
- 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修复骨缺损及对假体-骨界面整合的影响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构建假体周围骨缺损模型,将慢病毒介导的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双基因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后植入假体周围,观察其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清洁新西兰白兔24只,雌雄不限,体重2.5~3.5kg,于两侧股骨髁间造成纵向骨缺损,植入光滑钛合金假体后保持骨假体周围2mm骨缺损,共48侧,实验组(左侧)及对照组(右侧)各24侧,采用压缩植骨技术,重建股骨髁假体周围骨缺损,分别植入组织工程骨(双基因组)、单纯胶原/羟基磷灰石(细胞组),打压紧密并完全覆盖植入体。于术后4、8、12周时麻醉法分别处死8只兔子,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形态计量学及生物力学测定评估组织工程化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对假体-骨界面骨整合的作用。结果术后4周,对照组、实验组X线表现无显著差别,假体周围主要为纤维结缔组织,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3388±0.7206,0.6845±0.7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假体骨接触率均为0;术后8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有新骨形成,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0.6468±0.7852,1.1824±0.0800,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5.93±0.60)%,(23.35±3.76)%,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2周实验组X线表现见假体周围为骨组织,组织学所见植入体周围为连续性骨接触,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分别为1.4419±0.1021,2.7622±0.1802,假体骨接触率分别为(15.27±2.34)%,(39.76±1.85)%,假体结合强度与假体骨接触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实验组假体骨结合强度及假体骨界面骨接触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术后8周与4周比较,术后12周与8周比较,数值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假体周围骨缺损,可促进假体周围新骨形成,提高假体-骨界面骨整合,改善假�
- 贺金晓王英振夏长所王昌耀周瑜沐菊赫天梁晔
- 关键词: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转化生长因子Β3羟基磷灰石类骨整合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