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BS2007096)

作品数:9 被引量:95H指数:7
相关作者:刘贤进余向阳王冬兰赵于丁侯方浩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5篇生物富集
  • 4篇毒死蜱
  • 3篇胆碱
  • 3篇乙酰
  • 3篇乙酰胆碱
  • 3篇乙酰胆碱酯酶
  • 3篇农药
  • 2篇毒性效应
  • 2篇亚致死
  • 2篇三唑磷
  • 2篇生态毒理
  • 2篇生态毒理学
  • 2篇羧酸酯酶
  • 2篇酯酶
  • 2篇ACHE
  • 1篇毒性
  • 1篇毒性研究
  • 1篇性腺
  • 1篇亚致死剂量
  • 1篇亚致死浓度

机构

  • 9篇江苏省农业科...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青海省农林科...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9篇刘贤进
  • 7篇余向阳
  • 6篇王冬兰
  • 5篇赵于丁
  • 4篇侯方浩
  • 2篇范青海
  • 2篇徐敦明
  • 2篇黄鹰
  • 1篇刘敏
  • 1篇来有鹏
  • 1篇黄东林
  • 1篇张存政
  • 1篇沈燕
  • 1篇夏锦瑜
  • 1篇张志勇

传媒

  • 6篇江苏农业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5篇2008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亚致死剂量二嗪农对锦鲫的毒性效应及鱼体富集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二嗪农对锦鲫的急性毒性,并以AChE活性为毒性指标,研究了亚致死作用剂量(96h-LC50的1/5、1/10、1/20、1/40)下持续暴露30 d和在清水中恢复30 d时二嗪农对锦鲫的慢性毒性效应,以及锦鲫不同组织对二嗪农的富集作用,为评价二嗪农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二嗪农对锦鲫的96h-LC50为11.04 mg/L,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率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最高抑制率可达91%;酶活恢复过程缓慢,最高恢复率仅为21.6%;组织中的富集量大小依次为肝>肉,恢复30d后各组织仍有二嗪农残留且富集大小顺序保持不变。
侯方浩余向阳赵于丁刘贤进黄鹰
关键词:毒性效应乙酰胆碱酯酶生物富集
气质联用测定鱼体内毒死蜱和二嗪农生物富集量被引量:5
2008年
采用匀浆萃取结合氟罗里硅土小柱净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定性定量分析,建立了鱼体不同组织中二嗪农和毒死蜱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鲤鱼对2种农药的生物富集量测定。建立的测定方法对毒死蜱和二嗪农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01mg/kg和0.005mg/kg,在添加浓度为0.05—1.00mg/kg时,该方法的回收率为80%-105%。经10d培养,鲤鱼肉、肝脏和鳃对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均有很强的富集作用,鱼鳃中富集农药量最大,鱼体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高于二嗪农。水中毒死蜱和二嗪农浓度分别为0.013—0.140mg/L和0.130—1.100mg/L时,鱼肉、肝和鳃对毒死蜱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00.23—277.98L/kg,120.51—264.43L/kg和159.40—534.65L/kg;而对二嗪农的富集因子分别为18.04—64.22L/kg,24.04—46.77L/kg和45.92—65.79L/kg。
余向阳沈燕侯方浩王冬兰刘敏刘贤进
关键词:气质联用毒死蜱鱼体生物富集
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在农药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初探被引量:9
2008年
采用半静态法,将河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用亚致死浓度的阿维菌素和三唑磷处理,研究羧酸酯酶和谷胱甘肽转移酶在农药实验性评价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着处理浓度和时间的递增,河虾体内的羧酸酯酶比活力明显降低,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变化不明显;0.100 mg/L阿维菌素和0.025 mg/L三唑磷处理96 h后,羧酸酯酶比活力的抑制率分别为79.70%和80.06%,表明这2种农药对河虾体内的羧酸酯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以CDNB(1-氯-2,4-二硝基苯)和DCNB(1,2-二氯-4-硝基苯)为底物,阿维菌素处理后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7.14%和39.33%,三唑磷处理后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9.73%和28.33%;羧酸酯酶可作为一个生物标志物,而谷胱甘肽转移酶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作为生物标志物。
来有鹏刘贤进余向阳王冬兰
关键词:农药安全性评价羧酸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
3种农药亚致死浓度对斑马鱼AChE和EROD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08年
赵于丁徐敦明范青海刘贤进
关键词:农药ACHEEROD斑马鱼生态毒理学
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对泽蛙蝌蚪的毒性研究被引量:8
2008年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及其混配组合对泽蛙(Rana limnocharis)蝌蚪的急性毒性,并用联合作用系数法评价阿维菌素与吡虫啉、三唑磷混配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96 h对泽蛙蝌蚪的96 h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275、88.6229、10.8760 mg/L,急性毒性大小为阿维菌素>三唑磷>吡虫啉。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吡虫啉按1∶17的体积比混配后48 h、72 h、96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三唑磷按1∶99的体积比混配后24 h、48 h对泽蛙蝌蚪的毒性属增效作用,72 h、96 h为相加作用。
王冬兰余向阳张存政刘贤进
关键词:阿维菌素吡虫啉三唑磷联合毒性
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毒性效应及其在鱼体中的富集被引量:12
2010年
为评价毒死蜱和丙溴磷的环境生态风险,采用半静态法,测定这2种农药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的急性毒性,以及在1/40、1/20和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持续暴露14 d和在清水中恢复7 d,对鲫鱼脑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慢性毒性效应)。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鲫鱼肌肉、鳃、肝脏中2种农药的富集量。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的96 h-LC50分别为0.184 9 mg/L和0.192 9 mg/L。在1/10 96 h-LC50值的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14 d,毒死蜱和丙溴磷对鲫鱼脑部ACh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95.36%和93.61%,而对CarE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76.07%和83.03%。在清水中恢复饲养7 d后,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此外,在鲫鱼组织器官中均检测到2种农药,且富集量都表现为肝脏>鳃>肌肉,其中,毒死蜱较易在鱼体内富集。
夏锦瑜王冬兰张志勇余向阳黄东林刘贤进
关键词:毒死蜱丙溴磷乙酰胆碱酯酶羧酸酯酶生物富集
毒死蜱对锦鲫性腺的影响及其在鱼组织中的富集被引量:17
2009年
采用半静态法,在测定毒死蜱对锦鲫急性毒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亚致死剂量(96 h-LC50的1/5、1/10、1/20、1/40)作用30 d,毒死蜱对锦鲫(Carassius auratus)的性腺指数(GSI)的影响,并考察了毒死蜱暴露过程和清水恢复过程中锦鲫不同组织对毒死蜱的富集作用,为评价毒死蜱环境生态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对锦鲫的96 h-LC50为1.400 mg/L,0.280 mg/L的毒死蜱能够显著抑制雄性锦鲫性腺的发育,毒死蜱在其肌肉和肝脏中的富集量在处理后20 d左右达到累积和释放的动态平衡,组织中的富集量为肝脏>肌肉,清水恢复30 d各组织富集量顺序保持不变。
侯方浩余向阳赵于丁王冬兰刘贤进黄鹰
关键词:毒死蜱性腺生物富集
生物标志物在农药水生态毒理学中应用的进展被引量:8
2009年
生物标志物是当今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它具有特异性、预警性和广泛性的特点。水生生物数量衰减的原因之一是大量化学农药长期释放到环境中所致,因此把生物标志物应用于研究水生环境中农药产生的生态效应,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指示农药污染的几种生物标志物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赵于丁徐敦明范青海刘贤进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DNA损伤农药水生态毒理学
毒死蜱和三唑磷对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影响及在鱼体内的富集被引量:41
2008年
采用半静态法,测定了在96h—Lc50的1/10、1/20、1/40及1/80作用剂量下慢性暴露,毒死蜱和三唑磷对斑马鱼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的抑制及两种农药在鱼体的富集作用,并研究解除30d后酶活性的恢复。结果表明,随暴露剂量增大、暴露时间延长,农药对AChE活性抑制越强。在96h—LC50的1/10作用剂量下连续暴露30d,毒死蜱和三唑磷处理组斑马鱼头部AChE活性分别为对照的42.25%和31.80%。毒死蜱不同剂量处理组酶活性在解除药剂后30d均可恢复到对照的90%以上,而三唑磷高剂量处理组(96h—LC50的1/10和1/20)分别只有对照的74.91%和71.46%。毒死蜱极容易在鱼体富集,慢性暴露30d富集系数达260.91~1320.03L·kg^-1,而三唑磷仅为8.23-26.84L·kg^-1。
余向阳赵于丁王冬兰侯方浩刘贤进
关键词:毒死蜱三唑磷生物富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