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C201206)
-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 相关作者:唐峰华樊伟王锦龙杜金洲崔雪森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经济管理更多>>
- 2010年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浮游动物多样性被引量:9
- 2014年
- 作为我国远洋渔业重点开发区域之一,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渔场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于维持远洋渔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研究该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渔获产量之间的关系,于2010年6~9月搭载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生产船在西部渔场(152°~159°E,38°~45°N)以及东部渔场(176°E^171°W,38°~41°N)共计51站位进行了表层浮游动物取样以及表层水文环境资料调查。通过显微镜检分析,共得到34科44属89种浮游动物(不含鱼卵、仔鱼以及浮游幼虫种类),其中东部渔场35种,西部渔场83种,以桡足类、背囊类、毛颚类及水母类为主要组成大类,物种以广温广盐性暖水种居多,优势物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软拟海樽(Dolioetta gegenbauri)、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等。调查期间,西部渔场表层海水平均温度(19.4℃)、平均生物量(485.13 mg/m3)以及平均丰度(801 ind/m3)显著高于东部渔场对应参数平均值(分别为:14.2℃,98.13 mg/m3,123 ind/m3),经过分析得出:(1)调查区域内黑潮水的强势是造成暖水物种居多的主要环境因素;(2)渔获产量与生物量对数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并结合拟合曲线相应的给出其一定概率下的回归区间以及预测区间,可为评估该区域渔业资源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 靳少非唐峰华戴立峰崔雪森王云龙樊伟
- 关键词:浮游动物北太平洋柔鱼生物量
- 核素^(137)Cs在北太平洋典型生物体内的分布与富集被引量:5
- 2016年
- 为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场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及影响状况,201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典型生物样品,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所采样品均含有放射性核素^(137)Cs。同时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显示,(1)2011年,^(137)Cs在鲨鱼(Mustelus griseus)体内的分布最高,高达1.16Bq·kg^(-1),最低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仅为0.05 Bq·kg^(-1)。2012年整体上所有海洋生物体内的^(137)Cs质量活度降低了1个数量级,^(137)Cs最高质量活度出现在蜞鳅(Coryphaena hippurus)体内,达0.04 Bq·kg^(-1),最低也是日本海的太平洋褶柔鱼,仅为0.001 Bq·kg^(-1)。(2)2011年中不同胴长组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是250~300mm,达到了0.73 Bq·kg^(-1)。2012年中^(137)Cs质量活度最高的胴长组是200~250 mm,达0.034 Bq·kg^(-1)。(3)从两年巴特柔鱼的不同组织部位的质量活度分布情况来看,内脏聚集的核素^(137)Cs质量活度最高,其他3个部位(头部、躯干和鳍部)明显偏低。(4)通过两年的营养级分析,^(137)Cs核素质量活度初步呈倒金字塔分布。所测得的生物体中的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水平与通用水平。初步了解了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主要渔场核辐射的影响,以期为海洋放射性深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 唐峰华张胜茂吴祖立王锦龙杜金洲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北太平洋公海营养级
- 核素134Cs在北太平洋公海典型渔场的分布研究与评价
- 利用201 1-2012年连续两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的典型鱼类样品,采用高纯锗(High Purity Germanium,HPGe)无源效率刻度γ谱仪进行检测,发现在所有的样品都检测出来放射性核素Cs。运用分类和分组...
- 唐峰华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放射性核素北太平洋公海柔鱼
- 文献传递
- 日本福岛核泄漏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被引量:10
- 2013年
-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8—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射性核素有110Ag、134Cs和137Cs,其中110Ag在3种核素中含量百分比最高,在90%以上,134Cs只占0~1.5%,137Cs也只为0.2~1.3%。在所有站位中,110Ag、137Cs、134Cs 3种核素均在同一站位(155.08°E、42.17°N)含量达最高,分别为101.31、32.63、32.63 Bq·kg-1。另外,对比了靠近日本西侧的日本海海域样品,检测到的110Ag核素含量为1.50 Bq·kg-1、137Cs核素含量为0.05 Bq·kg-1,但未检测出超出本底的134Cs,总体放射性核素含量比日本以东的公海海域明显要低,暗示这次日本核泄漏对西部海域海洋生物的影响比较小。
- 唐峰华王锦龙刘丹彤何利军杜金洲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人工放射性核素柔鱼
- 典型人工放射性核素在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分布
- 为了解福岛核事故泄漏放射性核素对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造成的污染情况,于2011年的8月-11月在北太平洋公海渔场采集柔鱼样品,带回实验室利用超低本底HPGeγ谱仪进行分析。监测到福岛核事故释放并扩散至北太平洋公海海域的放...
- 唐峰华王锦龙刘丹彤何利军杜金洲
- 关键词:福岛核事故人工放射性核素柔鱼
- 文献传递
- 放射性元素137Cs在北太平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及其风险评估
- 为掌握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北太平洋公海渔业相关海洋生物的影响状况及危害程度,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公海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运用分类和分组织器官等处理方法,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
- 唐峰华; 张胜茂; 吴祖立; 崔雪森; 王锦龙; 杜金洲;
- 关键词:放射性元素北太平洋公海海洋生物风险评估
- 文献传递
- 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海域放射性核素^(137)Cs的生态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被引量:2
- 2018年
- 为合理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并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公海渔业的影响,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经济品种以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主,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在渔场中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分析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采集海洋生物品种较多,所有样本都检测出了超出本底值的137Cs核素比活度。2011年所测核素137Cs比活度范围为0.05~6.21 Bq·kg-1,2012年比活度范围为0.02~0.46Bq·kg-1;而2013年采集的样品较少仅有2类,比活度范围为0~0.37 Bq·kg-1。将各个营养级生物的137Cs核素质量活度进行均值化,3年期间大型鱼类的平均值为0.49 Bq·kg-1,巴特柔鱼的平均值为0.18 Bq·kg-1,小型鱼类平均值为0.10 Bq·kg-1,随营养级上升核素质量活度整体呈倒金字塔分布。研究表明,中心渔场调查期间所测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浓度与通用水平的标准限。目前对放射性元素137Cs的风险评估显示核素含量处于相对安全限度范围内,但需保持可续性的生态监测。
- 唐峰华张胜茂吴祖立崔雪森
- 关键词: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核素生态环境监测风险评估
- 我国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被引量:9
- 2013年
- 探讨了目前我国北太平洋远洋鱿钓渔业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产业基础薄弱、资源波动较大、高素质职务船员与主要劳动资源缺乏等问题。同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即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业务化应用鱿鱼渔场渔情信息服务系统;改进鱿钓渔具渔法,提高渔获效率;积极探索后备渔场和新兴渔场,实现鱿钓作业全年性生产;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以提高企业生产能力为重点,建立海洋捕捞、后勤补给、加工利用、市场开拓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捕捞专业队伍和一支高水平的远洋渔业管理队伍,适应国际远洋鱿钓渔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我国北太平洋鱿钓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唐峰华陆良峰朱金鑫贺建文樊伟
- 关键词:北太平洋鱿钓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