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77092)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林志芬王婷王大力尹大强葛鸿铭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联合毒性
  • 2篇芽孢
  • 2篇芽孢杆菌
  • 2篇明亮发光杆菌
  • 2篇枯草芽孢杆菌
  • 2篇磺胺
  • 2篇杆菌
  • 2篇QSAR模型
  • 2篇大肠杆菌
  • 1篇毒物
  • 1篇毒性
  • 1篇毒性机制
  • 1篇毒性效应
  • 1篇信号
  • 1篇信号分子
  • 1篇信号系统
  • 1篇药物
  • 1篇抑制剂
  • 1篇有机污染
  • 1篇有机污染物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2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福州大学
  • 1篇安阳工学院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7篇林志芬
  • 4篇王婷
  • 3篇王大力
  • 2篇葛鸿铭
  • 2篇尹大强
  • 2篇陈瑞
  • 2篇龙茜
  • 2篇田大勇
  • 1篇印春生
  • 1篇孔令云
  • 1篇曾鸿鹄
  • 1篇莫凌云
  • 1篇邹小明
  • 1篇丛永平
  • 1篇姜蕾
  • 1篇苏冰梅
  • 1篇张饮江
  • 1篇林娟
  • 1篇仇雁翎
  • 1篇花文凤

传媒

  • 4篇环境化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年份

  • 5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磺胺与群感抑制剂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机制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为模式生物,磺胺及3种群体感应抑制剂(QSI)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单一毒性和联合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初步探索了磺胺和QSI对E.coli的单一及联合毒性效应机制.结果显示,其联合毒性效应多表现为拮抗,推断可能是由于磺胺促进E.coli的Sdi A蛋白的表达,后者与QSIs结合,减少其生物有效剂量,导致拮抗效应.该研究为抗生素联用及抗生素的环境联合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刘灿葛鸿铭龙茜安情情林志芬印春生
关键词:E.COLI磺胺类抗生素联合毒性
腈醛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联合毒性效应被引量:2
2015年
选取腈化合物和醛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明亮发光杆菌为模式生物,以15 min发光抑制为测定终点,测定了10种腈醛化合物的单一急性毒性和55组二元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分别建立了腈、醛化合物单一急性毒性的QSAR模型,并提出了非等毒性比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不同的腈醛混合化合物对发光菌的联合毒性不同,主要呈现协同作用和相加作用。采用QSAR模型定量描述了腈醛类化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联合毒性作用,为环境介质中腈醛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花文凤田大勇安情情林志芬张饮江
关键词:腈类化合物醛类化合物明亮发光杆菌QSAR模型
枯草芽孢杆菌的群体感应信号系统及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前景被引量:6
2012年
简要介绍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生物特性及目前在环境领域的主要应用,阐述了枯草芽孢杆菌的群体感应信号系统及信号分子,指出群体感应在枯草芽孢杆菌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调控机制。针对目前群体感应尚处于机制理论研究阶段,提出枯草芽孢杆菌群体感应系统在环境领域潜在的应用前景。
陈瑞王大力林志芬尹大强
关键词: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枯草芽孢杆菌信号分子
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5年
环境有机污染物的联合暴露是一条普遍规律.化合物定量结构与活性相关研究(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模型是研究有机污染物毒性的重要方法.本文以有机污染物的混合毒性及其机制研究为主线,将化合物按照毒性作用方式分为3类:非极性麻醉型、极性麻醉型和反应性化合物,并概述了3类化合物基于毒性作用机制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简单综述了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发现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毒性预测方法最为简单,仅由混合体系的总疏水性决定,可通过统一的QSAR模型预测;概述了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混合毒性的定量预测方法,指出极性麻醉型化合物的混合毒性由混合体系总疏水性和氢键效应共同决定;重点解析了反应性化合物的混合毒性QSAR模型,发现由于反应性化合物作用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仍缺乏统一的混合毒性定量预测方法.进一步从混合物组分、化合物之间相互作用和化合物与靶蛋白的相互作用3方面入手,综述了反应性化合物混合毒性QSAR模型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指出,采用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更为先进的实验手段进一步揭示化合物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而建立更为通用的有机污染物混合毒性预测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王婷林志芬田大勇王大力孔令云仇雁翎
关键词:毒性机制疏水性氢键
典型抗生素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急性联合毒性被引量:19
2013年
以明亮发光杆菌作为受试生物,测定了不同类型抗生素的二元混合物对明亮发光杆菌的等比急性联合毒性.结果表明,4类抗生素对明亮发光杆菌二元等比急性联合毒性主要呈加和效应及拮抗效应.本研究可为水体中抗生素的联合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丛永平姜蕾王婷邹小明葛鸿铭尹大强林志芬
关键词:抗生素明亮发光杆菌
喹诺酮类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的联合毒性及其机制初探被引量:4
2015年
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168)与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K12 MG-1655)为实验材料,以3种喹诺酮类药物及典型磺胺类药物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与大肠杆菌的单一毒性及两类药物的联合效应,并对其毒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示,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可能是因为枯草芽孢杆菌的细胞壁较厚且富含肽聚糖,导致磺胺类药物与喹诺酮类药物较难进入枯草芽孢杆菌,毒性较低;同时大部分磺胺类药物与枯草芽孢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低于其与大肠杆菌的靶蛋白的结合能力也是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毒性比对大肠杆菌的毒性小的另一原因.喹诺酮类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对枯草芽孢杆菌的联合效应表现为拮抗,而对大肠杆菌的联合效应则表现为相加.这两类药物有不同的联合效应,可能是由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在磺胺类药物的作用下产生芽孢这一抗逆性构造,减弱喹诺酮类药物的杀菌作用.
苏冰梅王婷方淑霞龙茜林志芬林娟
关键词: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联合毒性
四环素对费氏弧菌产生生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的时间关系和机制被引量:6
2015年
以费氏弧菌(Vibrio fischeri,V.fischeri)作为受试生物,盐酸四环素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盐酸四环素对V.fischeri在0—24 h的发光强度和细菌生长OD600的作用,并初步探讨了四环素对V.fischeri的Hormesis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盐酸四环素对V.fischeri的发光强度表现出了时间依赖型的Hormesis效应,即Hormesis效应出现在细菌生长的延滞期及平台期;根据V.fischeri的发光机制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结果,提出了盐酸四环素通过提供质子促进发光反应,从而产生Hormesis效应的可能机制.
汤淼曾鸿鹄王大力王婷林志芬陈瑞莫凌云
关键词:四环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