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K08)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5
相关作者:刘震陈艳鹏党玉琪李鹤永马达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油气
  • 7篇盆地
  • 7篇柴达木盆地
  • 4篇成藏
  • 3篇油气藏
  • 3篇油气分布
  • 3篇气藏
  • 2篇地层
  • 2篇岩性
  • 2篇岩性油气藏
  • 2篇油气成藏
  • 2篇油气分布规律
  • 2篇油气运聚
  • 2篇运聚
  • 2篇盆地西部
  • 2篇柴达木盆地西...
  • 1篇氮化合物
  • 1篇地层温度
  • 1篇地层压力
  • 1篇地层油气藏

机构

  • 6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青海...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江苏油田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6篇陈艳鹏
  • 6篇刘震
  • 4篇党玉琪
  • 4篇李鹤永
  • 3篇马达德
  • 2篇张延华
  • 2篇李潍莲
  • 2篇杨雪峰
  • 1篇杨乾政
  • 1篇张永庶
  • 1篇王中凡
  • 1篇梁全胜
  • 1篇冯旭军
  • 1篇张福东
  • 1篇高先志
  • 1篇张道伟
  • 1篇王宗礼
  • 1篇孙粉锦
  • 1篇张春林
  • 1篇汪立群

传媒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大庆石油学院...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同沉积逆断层控制下的输导系统特征及其勘探意义被引量:5
2009年
针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简称柴西南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和成藏特征,提出了生长逆断层控制下的"F"型输导系统.通过分析生长逆断层对构造、沉积及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阐述了此类输导系统形成机制、组成特征及其控油意义.认为"F"型输导系统主要由生长逆断层和侧向展布的砂体构成,砂体位于逆断层的上盘,紧靠断层发育;生长逆断层是主要的输导体,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F"型输导系统及"F"型运移模式是柴西南区生长逆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成藏的主要通道和运移方式.
李鹤永刘震张延华杨雪峰陈艳鹏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柴西地区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与油气分布的关系被引量:13
2006年
柴西地区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为每百米2.0-4.5℃,平均值约为每百米3.1℃。在2 300 m深处开始发育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0。按照地层压力系数及地温异常的分布区间,柴西地区温压系统在平面上划分为高温高压等9个分区,在纵向上分为上部常压型温压系统及下部超压型温压系统。上、下两套温压系统流体能量差较大,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易于在温压系统分界面附近聚集成藏。平面上,油气藏基本位于流体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流体能量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大多为封闭保存条件好的岩性及构造-岩性等原生油气藏。现今温压系统特征表明,深层高压型温压系统油气封闭条件好,赋存有大部分油气资源,是今后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李鹤永刘震党玉琪李潍莲梁全胜张永庶
关键词:地层温度地层压力油气运聚柴达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被引量:5
2007年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以近物源、多物源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特征,岩性横向变化大,各种砂体岩性圈闭十分发育;构造活动强烈且具多期性,形成多种地层、裂缝、复合型隐蔽圈闭以及隐伏的构造圈闭.充足的油源为该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晚期生烃保证了后期形成的裂缝型隐蔽圈闭也可成藏.分析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认为柴西地区隐蔽油气藏类型多,分布广,蕴藏储量大,具有相当大的勘探潜力.
李鹤永刘震陈艳鹏党玉琪杨雪峰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西部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地层油气藏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地温—地压系统演化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被引量:14
2006年
综合考虑时间和埋深对孔隙演化的影响,采用孔隙度双元函数模型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以下简称柴西地区)的地层古埋深、古压力进行了恢复,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再现了该区两个主要成藏期的地温—地压系统,分析了地温、地压及温压系统的演化特征。将流体势分析与地温—地压研究相结合,分别从定性、半定量到定量,从剖面到平面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地下流体动力场及其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探讨了柴西地区油气成藏的特点和规律。发现柴西地区在主要成藏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都发育高压型复式温压系统,其中,上新世末期的温压系统油气垂向运聚能力较强。在温压系统平面分区内,油气藏基本位于能量相对较低的分区内,高能区也有油气藏分布,但都是封闭及保存条件好的岩性或古构造等原生油气藏。同时论证并提出柴西地区未探明储量主要位于深部高压型温压系统内,深层油气藏勘探应是该区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李鹤永刘震党玉琪马达德张永庶张延华陈艳鹏
关键词:流体势油气运聚柴达木盆地西部
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油气运移及成藏模式被引量:6
2010年
对七个泉油田E23油层22个原油样品进行了常规柱色谱分离,应用含氮化合物参数并结合其砂体展布、断层分布的研究,对E32油层油气运移方向和油气充注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气运移方向为自背斜近南北两侧进入背斜的油气沿着背斜长轴向中部地区运移,而自6-30井进入背斜的油气分别向背斜南北两侧和东北侧运移,油气注入点为6-15井、中5井和6-30井.以断层和砂岩储集体为主要运移通道,形成以断鼻为主的构造油气藏类型是七个泉油田下干柴沟组主要的油气运聚模式.
孙粉锦张春林张福东高先志王宗礼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含氮化合物油气运移成藏模式
柴达木盆地油气成藏构造演化作用浅析被引量:17
2008年
构造演化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控制了油气聚集和分布格局。从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1)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2)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带的形成和演化;(3)断裂系统还控制着输导系统的分布,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断层控制了油气运移;(4)喜马拉雅晚期断层活动具有破坏性;(5)构造带控制了油气聚集带的分布;(6)在柴达木盆地,油气主要富集在喜马拉雅运动中期以前形成的古隆起构造带上。因此,柴达木盆地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受到构造活动的显著控制。
陈艳鹏刘震李潍莲党玉琪马达德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构造演化对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
柴达木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构造格局决定了其油气分布的分区特征。本文从盆地构造特征入手,深入分析了盆地断裂系统发育特征,指出构造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系统的分布;②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
陈艳鹏刘震党玉琪马达德李鹤永李潍莲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文献传递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的形成过程被引量:11
2009年
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勘探潜力较大,但是对岩性油藏形成过程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分析柴西南区主力烃源岩生、排烃史的基础上,根据储层显微荧光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特征,结合对岩性圈闭形成期次分析,深入分析了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研究表明,柴西南区有两次主要的油气充注期:中新世中期和上新世末期;其岩性圈闭形成具有相对早期性和多期性,其主要形成期在渐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柴西南区岩性油气藏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成藏期及保存—破坏期。
陈艳鹏刘震马达德汪立群张道伟王中凡杨乾政冯旭军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烃源岩成藏期次成藏过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