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A190020)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吴文峰卢永彪姚树桥更多>>
相关机构:湖南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抑郁
  • 3篇应激
  • 3篇症状
  • 2篇多波段
  • 2篇抑郁症
  • 2篇抑郁症状
  • 2篇症状关系
  • 2篇波段
  • 1篇多层线性模型
  • 1篇学龄
  • 1篇学龄儿童
  • 1篇易感
  • 1篇应激事件
  • 1篇中介模式
  • 1篇团体干预
  • 1篇年级
  • 1篇年级学生
  • 1篇中学生
  • 1篇自尊
  • 1篇儿童

机构

  • 4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作者

  • 4篇卢永彪
  • 4篇吴文峰
  • 1篇姚树桥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 1篇当代教育理论...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认知方式在7年级学生应激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作用:一项多波段追踪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初中生群体中抑郁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和儿童认知方式问卷对7年级324名学生进行初测,之后每间隔2个月采用所有问卷和量表对初测的学生进行4次追踪调查。结果: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认知方式在7年级儿童中既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也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结论:国内青少年早期阶段,认知方式可能还不能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产生显著的作用。
吴文峰卢永彪姚树桥
关键词:中介模式
学龄儿童失调态度在应激与抑郁间的作用:一项多波段追踪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通过对3年级和7年级学龄儿童的追踪研究,探讨儿童群体中Beck抑郁理论认知易感因素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作用。对追踪数据的多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作为Beck抑郁理论中认知易感因素的失调态度在3年级儿童中既没有显著的中介作用也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而在7年级儿童中虽然失调态度仍然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却有显著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可能初步揭示了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发展性特征,这一发现对在儿童群体中实施抑郁的有效干预将具有较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吴文峰卢永彪陈世英
关键词:多层线性模型学龄儿童
初一学生应激事件、失调态度与抑郁症状关系的追踪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索失调态度、自尊以及应激事件对初一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以验证Beck抑郁认知理论在儿童青少年中的适用性。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失调态度量表、自尊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初次测查了初一年级324名学生,接着每间隔2个月使用全部量表追踪调查4次,对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自尊与失调态度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中均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结论:Beck抑郁认知易感理论可能并不适用于国内初一年级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抑郁认知易感因素的发展水平上,东西方儿童青少年可能存在差异。
吴文峰卢永彪
关键词:应激事件自尊抑郁症状初一学生
高抑郁症状初中生的团体干预实验研究
2014年
采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研究,对36名高抑郁症状中学生进行两轮认知干预,干预前后抑郁症状测查表明;纵向比较,实验组认知干预后,抑郁症状水平显著低于干预前水平;横向比较,实验组和控制组第一轮干预后,实验组抑郁症状显著低于控制组,第二轮干预将第一轮干预实验组与控制组互换后,干预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抑郁症状差异不再显著;研究说明采用认知团体干预模式能有效降低中学生抑郁症状程度,且干预效果能维持较长时间。
卢永彪吴文峰
关键词:干预实验中学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