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057)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杨占清王玮付守鹏刘英柳巨雄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包头市九原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血栓
  • 2篇血栓闭塞
  • 2篇血栓闭塞性
  • 2篇血栓闭塞性脉...
  • 2篇脉管
  • 2篇脉管炎
  • 2篇闭塞性
  • 2篇闭塞性脉管炎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受体
  • 1篇强啡肽
  • 1篇模型大鼠
  • 1篇内啡肽
  • 1篇Β-内啡肽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
  • 2篇包头市九原区...

作者

  • 3篇柳巨雄
  • 3篇刘英
  • 3篇付守鹏
  • 3篇王玮
  • 3篇杨占清
  • 2篇陈巍
  • 2篇刘颖
  • 2篇刘莉
  • 1篇文静
  • 1篇李苏楠
  • 1篇李洋
  • 1篇袁川评
  • 1篇魏利斌
  • 1篇刘红梅
  • 1篇皇甫毅冬

传媒

  • 3篇中国兽医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μ型阿片肽受体在炎症性肠病大鼠中的表达变化规律
2014年
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机体免疫稳态调节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大鼠炎症性肠病(IBD)动物模型,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μ型阿片肽受体(MOR)在IBD大鼠不同组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MOR的内源性配体(β-内啡肽;强啡肽)在IBD大鼠不同发病时期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MOR在炎症性肠病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MOR在大鼠下丘脑、胸腺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mRNA水平随着炎症的加剧而逐渐增加,而在结肠组织中随着炎症的加剧其表达逐渐降低,且在病变最为严重时变化最为显著,随着炎症反应的消退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在血清和脑脊液中,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和β-内啡肽蛋白浓度在病变高峰期显著降低。结果表明,MOR可能在IBD发生、发展中发挥调控作用。
李洋刘红梅杨占清黄炳旭刘英付守鹏柳巨雄王玮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MORΒ-内啡肽强啡肽
清髓愈疽丹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模型大鼠血栓相关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人工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结合病理学切片结果,利用荧光定量PCR和ELISA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的Icam-1、Vcam-1和血清中的血栓素B2(TXB2)、抗内皮细胞抗体(AECA)的含量。结果表明清髓愈疽丹能够通过有效地降低Icam-1、Vcam-1、TXB2、AECA的含量,抑制淋巴细胞、白细胞的浸润和血小板的黏附聚集,阻止血液高凝状态的形成;延缓损伤内皮处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减轻病变部位的炎症与损伤,因此能抑制血栓的形成,对TAO有确实的疗效。
刘英刘莉皇甫毅冬杨占清陈巍付守鹏刘颖魏利斌文静李苏楠柳巨雄王玮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ICAM-1VCAM-1TXB2荧光定量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的建立及鉴定被引量:5
2011年
利用手术结合化学造模法,建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并运用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模型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利用股动脉注射月桂酸钠的方法,成功构建类似于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大鼠动物模型。模型大鼠病变明显,病变部位血管内皮细胞Icam-1、Vcam-1 mRNA表达显著升高,模型大鼠血清中TXB2、AECA含量显著升高,与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自然发病病理特点相似。本试验构建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大鼠模型可用于进一步研究,可为该疾病发病机理研究与治疗方法探索提供平台。
刘英刘莉杨占清陈巍柳巨雄袁川评付守鹏刘颖王玮
关键词: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