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6CSH022)
- 作品数:9 被引量:215H指数:5
- 相关作者:佘凌罗国芬胡瑜骆鹏程李永鑫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温州大学河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中国人口迁移与留守子女的历史思考被引量:5
- 2007年
- 中国历史上,不论是商人、军人、囚犯、官员等,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能在其流动的过程中产生大规模的留守子女现象,特别是在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去海外以及农村人口进城的过程中,留守子女现象都非常突出。不能把留守子女问题仅仅归因于“三农”问题的副产品,而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
- 佘凌罗国芬
- 关键词:人口迁移留守子女
- 寄托教育现象探微被引量:1
- 2008年
- 寄托教育是近年来我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相当迅速。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分析了寄托教育的性质特点,以事实为依据,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对寄托教育进行评价,同时对寄托教育进行了策略性的探讨。
- 朱伟胡瑜
- 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被引量:65
- 2009年
- 通过对561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格特征中的稳定性、轻松性、聪慧性、有恒性、自律性、世故性和乐群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而兴奋性、忧虑性和紧张性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负向影响(p<0.001);社会支持(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
- 李永鑫骆鹏程聂光辉
- 关键词:人格特征社会支持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学研究述评被引量:24
- 2009年
- 目前,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留守儿童的概念,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留守经历对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及交往、心理的影响,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和学校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的公共政策方面,生态系统发展观视野下的留守儿童等几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十几年的研究表现出成果大幅增长、内容多样、重视量化分析等主要特征,但也存在着研究对象的操作定义不准确、研究假设有片面性、研究方法有局限性、研究的理论反思有待深入以及研究仅限于横向比较等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反思和国际比较研究。
- 佘凌罗国芬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 缺失与弥补——关于家庭功能弱化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被引量:19
- 2009年
- 本研究基于家庭系统的视角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与非留守儿童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都属于平衡型家庭,其次是中间型家庭,而极端型家庭只占较小的比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随着被留守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儿童被留守的时间越长,家庭功能得分趋于下降;6岁以前就被留守的农村儿童,其家庭亲密度较低;无论是家庭亲密度还是适应性,留守儿童都要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和年龄、性别等人口学变量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或共处时间和空间的减少,都会妨碍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和家庭系统的应对能力。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家庭成员就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功能不足。
- 佘凌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亲密度适应性
- 寄托儿童与一般儿童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7年
- 寄托儿童是我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儿童群体。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学生团体主题统觉测验(G—TAT)对温州地区160名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寄托儿童和一般儿童在一些人格特征方面存在差异。最后从社会交往角度尝试分析了导致这些人格特征差异的原因。
- 胡瑜佘凌
- 关键词:人格特征社会交往
- 寄托教育及其对寄托儿童的影响被引量:5
- 2006年
- 寄托教育是我国社会中近年来所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得相当迅速。它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引发了许多争论。这种教育方式使寄托儿童的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增多、亲子交往减少,对寄托儿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胡瑜
- 关键词:社会交往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被引量:93
- 2008年
-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下,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农村,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因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问题,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实验"。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对于我们探讨家庭功能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探讨儿童在家庭功能缺失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遗憾的是,很多研究明显的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同时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各个阶段,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而对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差异以及积极适应的个体方面却不曾涉足。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特意组织了本次"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本期专题的五篇文章,主要从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期专题对影响留守儿童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的探讨,更有助于实现提高留守儿童适应能力、促进其积极适应生活,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我们这次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包括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农村留守
-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
-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外出务工儿童问题
-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被引量:18
- 2008年
-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下,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农村,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因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中国城乡文明一体化这一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必然存在的问题,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自然实验"。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对于我们探讨家庭功能缺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以及探讨儿童在家庭功能缺失环境中的适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但遗憾的是,很多研究明显的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同时研究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等各个阶段,更关注与留守儿童有关的负面问题,而对留守儿童内部存在的个体适应差异以及积极适应的个体方面却不曾涉足。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特意组织了本次"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专题。本期专题的五篇文章,主要从社会支持、生活适应和心理弹性等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考察。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期专题对影响留守儿童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的探讨,更有助于实现提高留守儿童适应能力、促进其积极适应生活,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我们这次对"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因素"的研究包括了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在理论探索中,既有对现有研究的批判和反思(《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又有新理论和新观点的引入(《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理论: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在实证研究中,既有传统心理学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同来源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农村留守
- 佘凌罗国芬
- 关键词:儿童问题自我认同社会转型时期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流浪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