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2012-102)

作品数:12 被引量:30H指数:3
相关作者:畅志坚张晓军李欣詹海仙郭慧娟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山西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锈病
  • 6篇条锈病
  • 6篇偃麦草
  • 5篇中间偃麦草
  • 5篇小麦
  • 5篇抗条锈
  • 5篇基因
  • 4篇小偃麦
  • 4篇抗条锈病
  • 3篇白粉
  • 2篇蛋白亚基
  • 2篇亚基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定位
  • 2篇抗白粉病
  • 2篇抗性
  • 2篇谷蛋白
  • 2篇谷蛋白亚基
  • 2篇分子定位

机构

  • 11篇山西省农业科...
  • 7篇山西大学
  • 2篇电子科技大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作者

  • 11篇詹海仙
  • 11篇李欣
  • 11篇张晓军
  • 11篇畅志坚
  • 8篇郭慧娟
  • 6篇乔麟轶
  • 2篇任永康
  • 2篇杨足君
  • 2篇李建波
  • 2篇贾举庆
  • 2篇刘洁
  • 2篇阎晓涛
  • 1篇侯丽媛
  • 1篇李光蓉
  • 1篇孙美荣
  • 1篇孙翠花
  • 1篇张丛卓
  • 1篇胡静
  • 1篇王乐

传媒

  • 5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兼抗白粉、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CH7124抗性遗传及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0
2012年
CH7124是通过八倍体小偃麦TAI8335与感病小麦杂交、回交育成的兼抗白粉病、条锈病的小偃麦种质系。利用抗性接种鉴定、细胞学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CH7124的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及细胞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CH7124在苗期和成株期对条锈菌系CYR29、CYR31、CYR32、CYR33和白粉菌系E09、E20、E21、E26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CH7124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PMC MI)绝大多数细胞内可观察到21个二价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n=0.30 I+20.79 II+0.04 III;与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的杂种F1中,有80%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可观察到2n=21Ⅱ的染色体构型,其平均配对构型均为2n=21II。说明CH7124具有与普通小麦相似的染色体结构和规则的配对构型。由于利用以中间偃麦草总DNA为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未观察到可见的外源DNA杂交信号,进一步证明CH7124是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
李欣张晓军张丛卓詹海仙杨足君畅志坚
关键词:中间偃麦草条锈病
小麦–中间偃麦草隐形渗入系抗白粉病基因pmCH83分子定位被引量:8
2013年
小麦新种质CH09W83为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与高感小麦品种晋太170杂交、回交后代衍生而来的高代选系,在苗期免疫或高抗我国白粉病菌株E09、E20、E21、E23、E26、Bg1和Bg2。为定位CH09W83中的抗病基因,将CH09W83与感病亲本杂交和回交,通过对F1、F2、F2:3和BC1代的接种鉴定和遗传分析,证实CH09W83成株期对E09的抗性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暂命名为pmCH83。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以658对SSR标记对台长29(感病)×CH09W83的F2群体分析发现,抗性基因pmCH83与SSR标记Xgpw7272、Xwmc652、Xgwm251、Xgwm193连锁,与两翼邻近标记Xwmc652和Xgwm25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8 cM和4.3 cM。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双端体将pmCH83及其连锁标记定位在4BL染色体上。原位杂交、染色体配对及连锁标记分析结果表明,CH09W83可能是一个小麦与中间偃麦草的隐形异源渗入系。系谱和图谱位置分析表明,pmCH83很可能是来自中间偃麦草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孙翠花侯丽媛郭慧娟张晓军贾举庆李欣詹海仙畅志坚
关键词:白粉病抗性GISH
抗条锈病小偃麦渗入系的HMW-GS组成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利用SDS-PAGE技术对101份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高抗或免疫条锈病的小偃麦渗入系的HMW-GS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丰富的HMW-GS等位基因变异类型;Glu-A1位点出现了1,2*,N共3种变异类型,Glu-B1位点出现了7,7+8,7+9,13+16,13+19,14+15,17+18共7种变异类型,Glu-D1位点出现了2+12,5+10,2+10,5+12共4种变异类型;其中含有对改良小麦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的17+18亚基的材料有15份,含有14+15亚基的材料有2份,含有5+10亚基的材料有14份。以这些材料作为亲本,对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及抗病育种可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王乐张晓军郭慧娟乔麟轶詹海仙李欣畅志坚孙美荣
关键词:小偃麦条锈病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品质育种
一个新的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被引量:3
2014年
以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小偃麦为桥梁亲本,通过回交转育的方法,将其所携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转移到普通小麦中,从其BC1F6选系中选育出一个高抗小麦秆锈病、白粉病的优良品系CH08-141,并利用分子细胞学方法对其进行鉴定。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的GISH结果表明,CH08-141中包含1对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染色体,属于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以平均分布于小麦基因组染色体上的48对SSR引物对CH08-141分子标记染色体定位,结果表明,CH08-141中的6B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的1对J组染色体所代换。新鉴定的异代换系含有来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秆锈病和白粉病基因,是小麦抗病育种中不可多得的新抗源。
胡静李欣阎晓涛任永康郭慧娟詹海仙乔麟轶畅志坚张晓军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GISHSSR
小偃麦新种质CH7102抗条锈病特性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对衍生于普通小麦与八倍体小偃麦‘小偃7430’杂种后代的抗条锈病新种质CH7102进行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明确其抗性来源及其遗传方式。采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1、CYR32对CH7102及其亲本进行苗期抗性评价;对CH7102分别与感病品种和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的杂交后代接种CYR32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和等位性测验。CH7102具有与其抗病亲本‘小偃7430’和彭提卡偃麦草相似的侵染型,而所有的小麦亲本均感病,表明CH7102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CH7102与感病品种‘台长29’和‘绵阳11’杂交、回交,其F2、BC1、F2:3代的抗、感分离比分别符合3:1、1:1和1:2:1的单显性基因分离模式。而CH7102与已知抗性基因载体品系杂交F2代的抗感分离比为15:1。CH7102对条锈病的抗性来自彭提卡偃麦草,其抗性受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而且与已知的抗CYR31、CYR32的抗性基因Yr5、Yr10、Yr15、Yr24/Yr26、Yr41不存在等位关系,属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刘洁畅志坚李欣张晓军詹海仙郭慧娟
关键词:普通小麦抗条锈性
小麦新抗源CH5383抗条锈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及分子定位被引量:3
2014年
CH5383是新育成的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渗入系,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均表现免疫。为明确其抗性来源、遗传方式和抗病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CH5383的系谱材料及其与高感条锈病品种(系)杂交的F1、F2和F2:3家系群体进行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CH5383对条锈病的抗性源于中间偃麦草,对条锈病生理小种CYR32的抗性由一对显性核基因控制,将此基因暂时命名为YrCH5383。从476对SSR引物中筛选到3对引物Xgwm108、Xbarc206和Xbarc77与抗病基因连锁,遗传距离分别是8.2 cM、10.7 cM和13.6 cM。根据这两对标记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将抗病基因定位到3B染色体的长臂上。3B染色体的长臂还未见有正式命名的抗条锈病基因的报道,推测YrCH5383可能是一个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新抗条锈病基因。
詹海仙畅志坚李光蓉贾举庆郭慧娟张晓军李欣乔麟轶杨足君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中间偃麦草分子定位
抗白粉病小偃麦衍生品系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技术(SDS-PAGE)分析了64个抗白粉病八倍体小偃麦衍生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在供试材料中亚基组成类型极其丰富。在Glu-A1,Glu-B1和Glu-D1这3个位点上分别检测到3,5,2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类型。其中,在Glu-A1位点上大多数品种都具有null亚基,占该位点亚基的90%;在Glu-B1位点上的变异类型最丰富,7+8亚基出现频率最高,为50%;在Glu-D1位点上,劣质亚基2+12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8%,被世界公认的优质亚基5+10出现的频率为22%。这些抗白粉病小麦种质可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优点突出而无突出缺点的亲本。
张晓军畅志坚阎晓涛李欣詹海仙
关键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聚丙烯酰胺抗白粉病
小麦生长素结合基因TaABP1-D的表达与染色体定位被引量:1
2015年
生长素影响了植物生长发育的诸多过程。生长素结合蛋白ABP1(auxin binding protein)作为一种生长素受体,在质膜上生长素诱导的快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小麦中已经克隆获得了TaABP1-D,但其在细胞中的作用位置以及在染色体的定位情况仍不明确。本研究利用洋葱表皮细胞瞬时表达系统对小麦生长素结合基因TaABP1-D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TaABP1-D蛋白为膜蛋白,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膜中;同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材料和信息学方法,将TaABP1-D定位在小麦5D染色体长臂的近着丝粒位置上,距两侧EST标记BE490079和BE405060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51 c M和0.28 c M。
李欣张晓军詹海仙郭慧娟李建波畅志坚乔麟轶
关键词:小麦亚细胞定位染色体定位
源于中间偃麦草的抗条锈基因YrCH223的遗传分析及SSR定位被引量:1
2013年
CH223是一个衍生于中间偃麦草的多抗性小偃麦种质系,通过感病的小麦品种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杂交、回交选育而成。抗性鉴定表明,CH223对我国当前小麦条锈病的流行小种CYR32,CYR33均有良好抗性。利用CH223与感病品种(系)的F2,F2∶3和BC1抗性分离群体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发现其条锈病抗性来自中间偃麦草,且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暂时命名为YrCH223。用CYR32对来自台长29×CH223的221个F2植株进行接种鉴定,并构建抗、感DNA池。共筛选738对SSR引物,发现5对共显性SSR标记与抗病基因连锁,位置顺序为:Xgwm540-Xbarc1096-YrCH223-Xwmc47-Xwmc310-Xgpw7272,遗传距离分别为21.9,8.0,7.2,12.5,11.3 cM。进一步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和双端体材料扩增鉴定,将YrCH223定位于小麦4B染色体的长臂上(4BL)。经F2∶3群体验证,5个标记与YrCH223连锁。迄今为止,在4BL上未发现有公开报道的抗小麦条锈病基因。因此,基于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位置与来源,推断YrCH223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刘洁畅志坚李欣张晓军詹海仙
关键词:中间偃麦草条锈病SSR基因定位
小偃麦渗入系F_2分离群体HMW-GS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解小偃麦渗入系后代分离群体中高分子量麦谷蛋白的遗传规律,采用SDS-PAGE法分析了小偃麦渗入系CH03W006与普通小麦品种台长29杂交F2分离群体140个单株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和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2个亲本Glu-1位点不同亚基间不存在连锁关系;F2分离群体中HMW-GS遗传变异丰富,共出现19种HMW-GS组合类型,在Glu-A1,Glu-B1,Glu-D1位点上分别检测到3,10,4种不同的亚基类型,3个位点分别含有2*,7+8/13+16/17+18,5+10/5+12等丰富的优质亚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2分离群体与父本CH03W006聚为一类的HMW-GS类型最多,表明通过远缘杂交创造的新材料遗传基础丰富,且其后代群体HMW-GS的遗传存在偏父现象(Patroclinal Inheritance)。
李建波李欣乔麟轶郭慧娟詹海仙任永康畅志坚张晓军
关键词:小偃麦HMW-G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