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8271)

作品数:5 被引量:21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凯军徐恒汪翠萍马海玲龚淑芬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厌氧
  • 2篇玉米秸
  • 2篇玉米秸秆
  • 2篇秸秆
  • 1篇电流
  • 1篇电流密度
  • 1篇厌氧处理
  • 1篇厌氧发酵
  • 1篇厌氧反应
  • 1篇厌氧反应器
  • 1篇厌氧颗粒
  • 1篇厌氧滤池
  • 1篇阴极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源
  • 1篇原位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阴极
  • 1篇升流

机构

  • 5篇清华大学
  • 1篇北京市环境保...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4篇王凯军
  • 2篇马海玲
  • 2篇汪翠萍
  • 2篇徐恒
  • 1篇东秀珠
  • 1篇李凌燕
  • 1篇郑明月
  • 1篇龚淑芬
  • 1篇郑明霞
  • 1篇孟尧

传媒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Fronti...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升流式厌氧固态床+厌氧滤池(UASS+AF)反应器强化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研究
为了探索升流式厌氧固态床+厌氧滤池(UASS+AF)反应器对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的强化效果,本文采用单相(UASS)与两相(UASS+AF)系统,在中温条件下分别从系统运行稳定性,产气量和产气质量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
孟尧Bernd LinkeCarsten JostJan Mumme王凯军
关键词:玉米秸秆干发酵厌氧滤池
文献传递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anaerobic suspe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SGSB) reactor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2014年
Bed expansion serves an important function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an upflow anaerobic reactor. An analysis of the flow pattern of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EGSB) reactors shows that most EGSB reactors do not behave as expanded bed reactors, as is widely perceived. Rather, these reactors behave as fluidized bed reactors based on the classic chemical reactor theory. In this paper, four bed expansion modes, divided as static bed, expanded bed, suspended bed, and fluidized bed, for bioreactors are proposed. A high-rate anaerobic suspe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SGSB) reactor was then developed. The SGSB reactor is an upflow anaerobic reactor, and its expansion degree can be easily controlled within a range to maintain the suspended status of the sludge bed by controlling upfiow velocity. The results of the full-scale reactor confirmed that the use of SGSB reactors is advantageous. The full-scale SGSB reactor runs stably and achieves high COD removal efficiency (about 90%) at high loading rates (average 40 kg-COD·m^-3·d^-1, maximum to 52 kg·COD·m^-3 ·d^-1) based on the SGSB theory, and its expansion degree is between 22% and 37%.
Mingxia ZHENGZhong YANJiane ZUOKaijun WANG
投加甲烷鬃菌对厌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在中温条件下向EGSB(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中加入竹节状甲烷鬃菌6Ac,研究其对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以及形成的颗粒污泥性质和反应器运行的情况.在(35±1)℃下,利用实验室相同规模的反应器,对照组(R1)接种厌氧絮状污泥,R2组接种厌氧絮状污泥的同时加入甲烷鬃菌,培养颗粒污泥.结果显示:当有机负荷(以COD计)逐步提高到11.1 kg m-3 d-1时,R2的COD去除率达到85.9%,高于R1的75.0%.运行到第46天(d 46)时两个反应器均可观测到颗粒污泥,R2中污泥粒径大于0.1 mm的颗粒污泥已经达到62.3%,d 28-46时,0.1-0.3mm颗粒的比例从10.0%增加到49.8%,对照组R1只从10%增加到33.3%,仍主要以絮状污泥为主.研究表明,颗粒污泥培养过程中投加甲烷鬃菌有利于促进颗粒污泥的形成、增殖与稳定,改善其沉降性能,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加快EGSB的启动.
龚淑芬郑明月马海玲王凯军李凌燕东秀珠
关键词:EGSB颗粒污泥
瘤胃液用于玉米秸秆产酸的影响因素被引量:2
2017年
以瘤胃液为接种物对秸秆进行批式实验,研究了发酵时间、发酵温度与接种比对秸秆发酵产酸的影响。发酵3 d后,发酵液的pH、VFA浓度、SCOD浓度与产气量基本达到稳定值,分别为6.66±0.02、(6 321±45)mg·L^(-1)、(10 523±273)mg·L^(-1)与(1 351±41)m L,反应基本结束;相比其他温度,在39℃时,VS转化率与VFA产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7±2.3)%与(291±4)mg·g-1(以VS计),发酵液的最终pH也达到最小值7.19±0.03;随着接种比从0.47减小到0.09,VFA产量从(5 704±46)mg·L^(-1)升高到(9 633±143)mg·L^(-1),但是VS转化率、最终pH与VFA产率分别从(58.5±0.8)%、6.54±0.00与(603±5)mg·L^(-1)下降到(26.6±3.4)%、5.44±0.04与(204±3)mg·L^(-1),其中0.16为极限接种比,当接种比低于该值时,总产气量不再增加。
孟尧魏志谋郑明霞马海玲葛艳菊王凯军
关键词:玉米秸秆厌氧发酵产酸瘤胃液
废水厌氧处理反应器功能拓展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废水厌氧处理技术自从1860年左右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研发,使得其应用范围逐步由传统温和的环境和水质条件转向各种极端条件。然而,一般认为厌氧反应器的目标主要还停留在实现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甲烷化与高效去除层面,功能比较单一。在实际厌氧反应器中,其他污染物如氮、硫等同样得到不同程度的去除;此外,厌氧反应器的其他新型功能拓展研究也逐步受到关注。然而,目前这些研究大多数围绕着某一个特定研究点展开,相对独立,其研究现状和应用效果缺乏系统的汇总与梳理。该文一方面对厌氧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厌氧反应器传统功能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另一方面着重对其实现脱硫、脱氮、除磷、除钙软化以及原位沼气提纯等拓展功能的作用原理和过程特点进行综述,以达到系统解析厌氧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多重功能作用的目的。同时,该文在综述过程中发现目前多功能厌氧反应器在构型、运行参数、耦合模型构建与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难以保证反应器整体性能最优化。通过综述废水厌氧处理反应器功能拓展研究进展可能会对厌氧处理技术进一步发展以及新型多功能厌氧反应器研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恒汪翠萍王凯军
关键词:废水污染厌氧反应器无机污染物
不同碳源对产甲烷生物阴极性能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以'H'型电池为主体装置,考察和比较了有机和无机碳源对产甲烷生物阴极启动期和稳定运行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碳源可以加速产甲烷生物阴极的形成,并使其在稳定运行期维持较高的运行性能;有机碳源条件下所形成的产甲烷生物阴极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活性,当阴极电势为-0.75 V(vs.SHE)时,其电流密度可达(2.34±0.15)A/m2;通过投加有机碳源,可以实现CO2(或HCO-3)的原位供给,与无机碳源直接供给方式相比,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气液传质限制,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最终使产甲烷生物阴极表面生物量是无机碳源培养下的4倍多.从微生物分析角度解释了有机碳源提高产甲烷生物阴极性能的原因.
徐恒汪翠萍王凯军
关键词:有机碳源电流密度生物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