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X024)

作品数:15 被引量:179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成岗黄晓伟王兰明鄢可书杨子洁更多>>
相关机构: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自然科学总论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自然科学总论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社会
  • 4篇人工智能
  • 3篇社会治理
  • 3篇伦理
  • 3篇本质主义
  • 2篇主义
  • 2篇嬗变
  • 2篇决定论
  • 2篇技术决定论
  • 1篇道德
  • 1篇道德责任
  • 1篇信任
  • 1篇信任危机
  • 1篇信息技术
  • 1篇信息伦理
  • 1篇医疗器械
  • 1篇舆论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研究
  • 1篇秩序

机构

  • 11篇清华大学
  • 3篇北京航空航天...
  • 3篇天津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国家食品药品...

作者

  • 5篇张成岗
  • 2篇黄晓伟
  • 1篇鄢可书
  • 1篇赵瑞琦
  • 1篇王兰明
  • 1篇杨子洁

传媒

  • 2篇中国科技论坛
  • 2篇自然辩证法通...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人民论坛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道德与文明
  • 1篇南京邮电大学...
  • 1篇科学技术哲学...
  • 1篇风险灾害危机...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科学图像的实践表征路径被引量:1
2020年
科学表征从图像的角度看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语言表征,另一种是视觉化表征。前者存在脱离实践情景的问题,而后者存在缺失主体性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反映在成像技术中,就构成了科学图像的表征问题。因此可以从实践优位的角度对两者进行整合,提出科学图像的实践表征路径,即要把表征理解为实践。通过第一人称优先性、具身的想象力来反思语言化的表征,尝试用价值移情和具身实在论的方式,把表征主体重新带入实践情景中。
张正清严玉蓉
图像转向中的图像问题——从技术现象学的角度再看图像意识被引量:2
2019年
图像理论研究大致分为两个进路:符号化图像进路和知觉图像进路。图像学中的图像转向试图从政治、文化等角度扭转图像在批判视觉中心主义的潮流下所处的不利地位。然而图像转向更应该寻求溯源图像意识产生的机制,从而达到拯救图像的目的。文章从现象学、图像理论对于图像概念的梳理中得出,图像意识是自我映射的基本途径。图像具有空间形式的时间性,图像意识是二阶的意识构造活动。只有从呈现和再现的角度,才能对技术现象学中所讨论的成像技术进行正名。
张正清
关键词:图像转向时间性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发展、风险挑战与秩序重构被引量:77
2018年
目前人工智能已经从科学实验阶段进入商业应用阶段,人工智能发展正在迎来爆发的临界点。以现代性为基础构架的技术社会中的主奴、不均衡性、目的与工具的三重逻辑悖逆正持续延展到信息社会中。同时,当代中国正在进入的人工智能社会面临着新全球化、新工业革命、社会转型三重叠加的挑战。在历史上的三重悖逆和当代三重挑战面前,人类正在面临又一场技术海啸和秩序重构,人工智能社会需要"不合时宜"的思想者。人工智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技术发明,同时存在潜在的社会风险。人工智能使现代技术在"可控"与"失控"两极之间进一步向"失控"偏移;人工智能的认知方面尚未解决算法逻辑基础本身的不确定性问题;人工智能的数据基础面临不可解读及不可追溯性挑战;在伦理规范上面临责任主体缺失及隐私的群体化泄露风险;在人工智能社会应用上,需要应对社会监管挑战,需要应对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导致的就业冲击。发展人工智能要防止概念炒作和伪人工智能创新,面向未来应当倡导负责任的伦理研究,走向人工智能社会的秩序重构:"善治"与"善智"的相互建构。
张成岗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社会秩序重构
西方技术观的历史嬗变与当代启示被引量:10
2013年
技术观是人们在技术实践中以及对技术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共识,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对技术实践活动的认识和反思。西方技术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再从建构主义走向实践哲学的演变过程。本质主义技术观假定,在技术背后存在着先验的本质,因此基于不同的本质设定可以把本质主义技术观分为工具论和实体论;建构主义技术观否认先验本质的存在,强调技术活动的价值渗透性,将技术看作是社会建构之物、是技术逻辑与社会内容的汇聚。技术是历史变动性和历史恒定性的辩证统一,是自然维度与社会维度有机结合,技术实践的研究路径可以整合技术工具论与技术实体论,吸纳技术建构论的合理内核,提供现代性批判的新维度,代表着技术研究的新趋势。
张成岗
关键词:本质主义工具论实体论现代性批判
信息技术、数字鸿沟与社会公正——新技术风险的社会治理被引量:15
2018年
本文聚焦信息技术扩散及其社会风险治理,对中国青年群体的信息技术产品使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选取3104个样本,以电视作为传统信息通信技术的代表,手机和电脑作为新兴代表,对该群体首次使用信息技术产品的时间、使用频率和主要用途三个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显示,信息通信技术的扩散存在结构性差异,使用电视的时间分布最为均衡,使用电脑的人群分布差异性最大。在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充分考虑新技术扩散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推动技术产品的均衡分布,预先化解社会风险。
张成岗张仕敏黄晓伟
关键词:社会公正数字鸿沟
技术决定论的现代性透视:源起、脉络及反思被引量:5
2018年
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黄晓伟张成岗
关键词:技术决定论马克思主义
第四次革命:现代性的终结抑或重构——信息伦理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启示被引量:18
2018年
信息伦理可以为亟待构建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提供重要理论资源。信息伦理转化了原有的伦理主体,并用信息化生存代替技术化生存。这种对现代性的重新反思,挑战了传统技术伦理关于人与技术关系的关键性判断。信息伦理对人工智能伦理的贡献在于其对信息化生存、技术身份和自主性的全新解释。信息化生存指出了在数据冗余时代,信息自动化技术对人生存方式的颠覆。技术身份解释了网络空间现实化和物理空间虚拟化的双重进程。新的自主性问题出现在三阶技术系统中,界面与协议问题更为突出。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在规范上应遵循新的道德主体原则,在实践上应把责任放在首要地位,以适应新的信息现代性社会。
张正清张成岗
关键词:信息伦理人工智能
网络舆论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基于东亚网络民族主义案例的考察被引量:5
2013年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公民主权在新技术资讯平台上的不断彰显,网络民族主义对外交政策的形成及其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两者的互动过程是复杂的。案例显示,网络民族主义通过网络民意支持以增加回旋余地、网络舆论使外国感到压力并调整对策等层面,对外交有正面的助推作用。然而,网络群体极化的普遍特征混杂着中国特色的悲情意识,使中国网络民族主义也失于过度敏感、极端,甚至伴有黑客行为,从而对外交推行形成阻碍。在重复博弈的互动过程中,网络民族主义因言辞与行动存在落差、好恶态度变化太快等特点,更进一步削弱了其在积极层面对外交的影响。
赵瑞琦杨子洁
关键词:中国外交网络民族主义群体极化悲情意识
智能机器外观形象的伦理问题——从拟人化到环境假设的道德图像被引量:1
2019年
智能机器的外观设计存在拟人化倾向,拟人化设计背后是一种对自我的内在假设,认为智能机器想要合乎道德共同体的道德标准,就必须具有与共同体内部成员相似的道德图像。本文认为这种对道德图像的认识导致了一种自我谬误。这种错误理解会在个体层面导致道德身份同一的问题,在群体层面产生中心化的问题。而自我谬误反映到智能机器的道德自我上,表现为自我与他者混淆、绝对对象化和道德图像的不对称;反映到外观设计上就是内在假设的自我主导机器的道德图像。而环境假设的自我可以克服自我谬误带来的问题,其在设计上主张客体图像的独立性、它者行为的差异性和互动关系的去道德化,从而构建一种承认它者性道德的设计路径。
张正清
关键词:设计伦理
技术审评风险及社会治理路径探索——基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的考察被引量:6
2016年
本文以医疗器械领域为代表实证考察技术审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针对其中第三方失灵的风险,应用治理理论探索技术审评的社会治理路径,设计治理格局,并提出政策建议:1第三方技术审评机构是中国技术审评突破困局的重要途径,但应充分认识其风险,并探索其治理路径和制度构建;2政府应居于治理格局的核心来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对第三方的法律保障并监督规范第三方机构的行为;3引导和促进治理格局中的竞争与合作,使第三方审评在与政府的互动中得到良性发展。
鄢可书张成岗王兰明
关键词:技术审评社会治理医疗器械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