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406)

作品数:8 被引量:39H指数:4
相关作者:孙志强朱景乐赵阳杜红岩李芳东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叶面
  • 2篇叶面积
  • 2篇幼虫
  • 2篇预警技术
  • 2篇损失率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夜蛾
  • 1篇植食性
  • 1篇植食性昆虫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杀虫
  • 1篇杀虫剂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源
  • 1篇生物源杀虫剂
  • 1篇食性
  • 1篇取食
  • 1篇取食量

机构

  • 8篇国家林业局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信阳市南湾实...
  • 1篇中国林科院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灵宝市天地科...

作者

  • 8篇孙志强
  • 6篇朱景乐
  • 5篇赵阳
  • 5篇杜红岩
  • 2篇李芳东
  • 2篇李铁柱
  • 1篇殷世雨
  • 1篇曾凡勇
  • 1篇刘攀峰
  • 1篇李树战
  • 1篇申响保
  • 1篇傅建敏
  • 1篇梁小翠
  • 1篇杜兰英
  • 1篇马志刚
  • 1篇闫文德
  • 1篇刘慧东
  • 1篇陈军华

传媒

  • 3篇环境昆虫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1篇林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经济林研究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3种生物源杀虫剂对杜仲梦尼夜蛾的毒力及防效被引量:3
2015年
针对专性为害杜仲的食叶害虫杜仲梦尼夜蛾(Orthosia songi Chen et Zhang)幼虫进行室内毒力测定,比较了3种生物源杀虫剂对其3龄和5龄幼虫的杀虫活性,并进行了林间药效测定和防治示范试验。结果显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对3龄和5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152 5和0.204 7μg/L,苦参碱的LC50值分别为65.306 0和124.735 8μg/L,印楝素的LC50值分别为165.871 7和257.749 0μg/L。林间药效测定结果显示5.7%甲维盐微乳剂300万倍液防治效果最好,7d后校正死亡率达91.34%。防治示范试验表明,5.7%甲维盐微乳剂75 000倍液防治效果达95.69%,显著高于0.3%苦参碱水剂750倍液的防治效果(80.28%),且药剂成本7.5元/hm2,仅为后者的1.9%。
赵阳朱景乐杜红岩李树战孙志强贺万森
关键词:生物源杀虫剂毒力测定
杜仲转录组微卫星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为给杜仲SSR分子标记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利用MISA软件对杜仲转录组序列进行了微卫星查找,共获得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29 067个微卫星序列。分析这些微卫星序列后发现,在杜仲转录组中,长度为二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占43.7%;在单碱基重复和二碱基重复这两种类型中,最主要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是A/T和AG/CT;在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类型中,(AAN)n、(ANAT)n、(AANAN)n分别为其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杜仲转录组中,微卫星的频率随着微卫星总长度的增加而降低。
申响保闫文德梁小翠孙志强
关键词:转录组微卫星
立地条件和人为干扰对杜仲梦尼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在河南省灵宝市两处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截然不同的杜仲种植基地,以杜仲梦尼夜蛾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分析和T检验方法,研究立地条件、林分特征和人为干扰因素对杜仲梦尼夜蛾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和管理措施条件下,影响杜仲梦尼夜蛾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坡向和海拔高度,虫口密度均随着坡向值的增加和海拔的增高而降低。人为干扰较少的庄科基地的林分郁闭度成为继坡向及海拔后影响虫口密度最重要的因素,这一点是两种管理模式下的最大的区别。闫驮基地7月份的叶面积损失率与5月的差异不显著(F=1.005,P=0.317),但极显著低于同期庄科基地的叶面积损失率(F=33.268,P<0.001),表明闫驮基地采取的以抚育管理为主的生态调控措施在控制杜仲梦尼夜蛾种群密度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结论可用于指导划分关键防控区域和以抚育管理为主的杜仲梦尼夜蛾生态调控技术的实施。
赵阳朱景乐刘攀峰杜红岩李铁柱孙志强
杜仲梦尼夜蛾发育历期及取食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杜仲梦尼夜蛾是单食性食叶害虫,专性为害杜仲。本研究旨在摸清该害虫的发育及为害规律,为制定防治决策提供依据。通过野外采集越冬蛹,室内羽化并交尾、产卵,对孵化的幼虫采用单头饲养的方法精确测量幼虫各龄期的取食量,同时,观察并记述该虫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历期。结果表明,杜仲梦尼夜蛾越冬代历时213.85d,蛹期172.40d;在寄主植物生长季,其完成一个世代平均需要59.8d,其中卵期4.45d,幼虫期19.7d,蛹期28.85d,成虫期6.8d。幼虫期蜕皮7次,经历8个龄期,幼虫期存活率达98.9%。越冬代除蛹期外其他虫态历期与上述一致。幼虫全期取食,每头幼虫总取食量平均为1.65g新鲜叶片,6、7、8三个龄期幼虫总的取食量占幼虫期取食总量的79.71%。幼虫为害期约为20d,其防治工作应在5龄之前完成。
赵阳朱景乐李芳东杜兰英孙志强
关键词:幼虫发育历期取食行为取食量
杜仲梦尼夜蛾短期预警技术被引量:1
2018年
森林食叶害虫的世代重叠会给防治造成巨大的困难。本文以杜仲梦尼夜蛾为研究对象,在灵宝市杜仲果园设立标准样地和样株,通过调查虫口密度,评估其危害,定期发布预警。经过2016-2017连续2年的研究发现,杜仲梦尼夜蛾世代重叠严重。2016年种群爆发,8月上旬叶面积损失率平均达21%,个别区域达100%;叶面积损失率与之前相隔20 d的虫口密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杜仲在5月初至6月初受害会严重影响果实正常发育,并造成种仁败育、果实提早脱落,最高落果率达50%。因此,5月初至6月中旬是杜仲梦尼夜蛾防治的最关键时期。2016年根据林间调查的虫口密度发布的短期预警,经叶面积损失率和落果率评判,准确率均在90%以上,说明短期预警具有良好可操作性。2017年将预警发布指标调整为株虫口密度≥3头/株,预警发布5 d内完成防治,并优先对发布灾害预警的区域开展防治。后期调查发现,在示范区和对照区,叶面积损失率均维持在1%以下。对世代重叠严重的食叶害虫,短期预警对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可以起到关键作用。
徐睿刘慧东朱景乐殷世雨杜红岩孙志强
关键词:虫口密度
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被引量:19
2014年
杜仲梦妮夜蛾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杜仲的主要食叶害虫,幼虫专性取食杜仲叶片。本研究运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两种回归模型(Taylor幂法则和m*-m回归模型)研究分析了种植园中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杜仲梦妮夜蛾幼虫种群呈均匀分布,而且这种空间分布型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建立了杜仲梦妮夜蛾幼虫抽样数公式N=[3.8416(0.022/m-0.152)]/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槡=0.1n±0.053 n。本研究为杜仲梦妮夜蛾虫情调查、害虫治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赵阳朱景乐李芳东李铁柱杜红岩孙志强
关键词:幼虫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
杜仲梦尼夜蛾危害的风险分级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对杜仲主要食叶害虫——杜仲梦尼夜蛾危害风险进行分级,为构建杜仲梦尼夜蛾预警技术提供依据,也为其他农林业食叶害虫危害等级划分及预警技术构建提供参考。【方法】借鉴我国民政行业推荐性标准《自然灾害风险分级方法》,以灵宝市的杜仲梦尼夜蛾-杜仲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虫口密度导致的叶面积损失率和落果率为主要依据,以预期百叶虫口密度作为种群发生的可能性指标(P),以预期叶面积损失率范围、落果率范围以及预期发生面积率和管理成本增加率范围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分值(C)。运用归一化原理对量化估算的结果进行赋值,建立杜仲梦尼夜蛾危害的风险(R)分级矩阵。同时,通过对成虫数量进行监测并结合设立标准地进行卵期、幼虫期调查,对种群数量及发生面积的预期大小对其危害等级进行预测,以危害后期实际叶面积损失率和落果率为依据对分级效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行评估。【结果】不同虫口密度导致的叶面积损失率和落果率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百叶虫口密度16头以上时可造成叶面积损失率60%以上,平均每头虫取食造成的叶面积损失率为2.8%。百叶虫口密度24头以上时落果率达到17%以上,平均每头虫取食造成的落果率为0.8%。根据2015年5月调查的卵块密度、虫口密度和有虫株率等数据,按照发生面积占总面积的权重对各项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得到预期百叶虫口密度范围在11~35头之间,P=2。在该虫口密度下的危害风险等级包括:预期发生面积率75%,C=2;预期叶面积损失率范围16%~49%,C=2;预期落果率范围6%~10%,C=3;管理成本增加率为0,C=4。根据等级C取指标分值中的最小者,即C=2。对应风险分级矩阵计算风险等级分值R=P×C=2×2=4,属高风险,发布当年第2代杜仲梦尼夜蛾发生风险的橙色预警,且不排除个别区域的�
孙志强赵阳马志刚杜红岩朱景乐王浩陈军华傅建敏
关键词:预警技术
森林生态系统中植食性昆虫与寄主的互作机制、假说与证据被引量:10
2014年
围绕"多样性稳定性"假说、"联合抗性假说"、"生长势假说"、"胁迫假说"、以及下调、上调和推拉等机制与假说提出的背景与实验验证的证据,力图辨析其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认为,多样性-稳定性机制关注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是基于群落甚至景观层次。多样性条件下的联合抗性机制和联合易感性应属于稳定性中的抵抗力范畴。联合抗性机制的主要基础是基于资源集中假说和天敌假说,这些观点在种群层次上更易理解;上调力和下调力机制是以食物网底部的资源与顶端的天敌来探讨这种互作关系。因此,资源集中与上调力有着对应关系,而天敌假说只是下调力机制中的一个层面而已。植物生长势假说和植物胁迫假说力图从植物个体或种的群体的生长状态出发解析植食性动物的对寄主的选择趋势。上述有关植食性昆虫与寄主互作的机制、假说与证据是基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因而在解析研究目标时,由于基本面的差异有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阐述这些理论对森林有害生物生态调控技术的指导作用,其中,联合抗性和联合易感性理论对指导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曾凡勇孙志强
关键词:植食性昆虫寄主互作机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