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102)

作品数:2 被引量:11H指数:2
相关作者:季建清刘一多钟大赉李宝龙孙东霞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地貌
  • 1篇地貌演化
  • 1篇地震
  • 1篇断裂带
  • 1篇岩屑
  • 1篇应力场
  • 1篇热史
  • 1篇走滑
  • 1篇走滑构造
  • 1篇裂变径迹
  • 1篇裂带
  • 1篇磷灰石
  • 1篇磷灰石裂变径...
  • 1篇流域
  • 1篇流域地貌
  • 1篇龙门山
  • 1篇龙门山断裂
  • 1篇龙门山断裂带
  • 1篇构造应力
  • 1篇构造应力场

机构

  • 2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篇季建清
  • 1篇陈建军
  • 1篇唐俊杰
  • 1篇孙东霞
  • 1篇李宝龙
  • 1篇涂继耀
  • 1篇钟大赉
  • 1篇刘志成
  • 1篇刘一多
  • 1篇鄢雪龙

传媒

  • 2篇地质科学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怒江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结果与流域地貌演化被引量:6
2013年
河流搬运沉积的河砂作为流域内地质体的平均产物,可以有效地揭示整个流域内区域性的地质体热史演化。对同一河流进行分段采样能够揭示更为详实的热史演化差异。本文对滇西境内怒江上游至下游采集了7个河砂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定年,主要年龄峰值依次为:12.2Ma和12.8Ma,7.7Ma,5.3Ma、4.4Ma和4.9Ma,7.3Ma;总体上呈现出上游老、中游年轻、下游老的年龄格局。怒江中游河段相对年轻的流域热史经历说明中游河段较其他区域经受了构造地貌的快速演化。由于这一位置对应三江并流,而且气候作用与现代西南季风的水汽通道吻合,降雨量与上、下游流域截然不同。可以推断,气候因素导致了其快而新的构造地貌演化,促成代表年轻冷却历史信息的地质体被迅速剥露造就了怒江河道不同位置流域热史演化的差异。测得的7个样品所有年龄峰值可分为5个区段:5.3~4.4Ma、7.7~7.3Ma、12.8—10.7Ma、26.8~22.2.3Ma、48.7~30.1Ma,基本反映了流域范围新生代以来主要的热史演化阶段。此外,怒江不同河段河砂样品的分段性特征,证实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在解释流域区域热史演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点。
孙东霞季建清刘一多李宝龙陈建军钟大赉
关键词:裂变径迹流域地貌
龙门山断裂带变形特征被引量:5
2013年
野外构造解析和地震遗址的构造应力分析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在新生代早期对应于当时的南东—北西主压应力场,发育了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构造体系;其后才被具有右旋兼具逆冲的龙门山断裂带叠加改造,对应的近东西向构造主压应力场一直延续至今,是区内地震构造的应力场机制。龙门山断裂带河流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显示,龙门山断裂带在走向上位移量有显著的差别,呈现正态分布的整体趋势。依照龙门山隆起剥蚀单调冷却的热史特征,判定前述两期变形的转换时限是40 Ma前后。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地层厚度和变形时的深度模型,认为现今龙门山断裂带是一个宽达数十千米的大型走滑断裂带,剖面上呈现花状构造特征。近地表的逆冲构造是薄皮构造,并由此建立了龙门山断裂带走滑变形的深度变形样式模型。
刘志成季建清涂继耀鄢雪龙唐俊杰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热史构造应力场地震走滑构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