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BK2011804)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童艳郑浩张广丽龚延风陈丽萍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建筑科学
  • 2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5篇隧道
  • 5篇通风
  • 5篇自然通风
  • 3篇公路
  • 3篇公路隧道
  • 1篇市政公路
  • 1篇试验与数值模...
  • 1篇竖井
  • 1篇数值模拟
  • 1篇热压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系数
  • 1篇开口率
  • 1篇混合式通风
  • 1篇混合通风
  • 1篇火灾工况
  • 1篇敞开式
  • 1篇城市公路
  • 1篇城市隧道
  • 1篇值模拟

机构

  • 5篇南京工业大学

作者

  • 5篇童艳
  • 1篇周汝
  • 1篇龚延风
  • 1篇何嘉鹏
  • 1篇刘金祥
  • 1篇张广丽
  • 1篇刘林林
  • 1篇陈丽萍
  • 1篇赵冬
  • 1篇郑浩
  • 1篇张雯婷

传媒

  • 2篇建筑热能通风...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3篇2015
  • 2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竖井型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潜力评价被引量:1
2015年
引入"污染系数"和"标准数"概念来评价城市竖井型公路隧道的自然通风潜力,分别给出正常行车工况下隧道的污染系数和阻滞工况下标准数计算方法。对南京某下穿隧道进行实例计算分析,采用三种CO浓度标准限值(10ppm、30ppm和50ppm),得出正常行车工况下四种典型车速(20km/h、40km/h、60km/h和80km/h)各段隧道污染系数以及阻滞工况下(车速≤10km/h)隧道标准数。研究表明:正常行车工况下,车速越快,污染系数越小,自然通风潜力越大;而阻滞工况下,车辆积压,散出热量大,促使CO气体从竖井排出,标准数基本满足要求。
刘林林童艳
关键词:公路隧道污染系数
阻滞下的竖井型隧道自然通风试验与数值模拟被引量:4
2015年
针对竖井型城市公路隧道自然通风的当前研究现状,分析阻滞工况下的流场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依据相似准则,搭建局部暗埋段小尺寸模型,设置车辆发热源,测试纯热压作用下的流动速度。采用三维非稳态流动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热压作用下的温度场、速度场,采用试验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的车速、竖井个数与暗埋段长度的敏感性分析表明:车辆阻滞时,交通风力对隧道内自然通风影响小,热压成为影响隧道流场的主导因素;同一暗埋段内流场不均匀分布,中部远离两端竖井,改变竖井个数对此处流场影响较弱;暗埋段各典型位置风速随暗埋段长度增加而增加。
童艳王昶舜陈丽萍
关键词:隧道自然通风竖井热压
顶部开口的城市公路隧道自然通风现场实测与潜力预测被引量:10
2015年
本文采用单点测试和连续测试2种方法,针对3条自然通风和2条机械通风公路隧道使用TSI7575-X型空气品质仪和KIMO-VT200型风速测试仪开展现场实测,获取隧道内温度、风速、CO和CO2浓度分布状况,并采用实测结果与已有的理论模型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活塞风存在于所有隧道内,但机械通风隧道的活塞效应优于自然通风隧道;从入口到出口,所有隧道的温度、CO和CO2浓度均上升;隧道内风速主要依赖于车速(vt)和开口率(Rf),最大CO浓度随车速的降低和隧道长度的延长而增大,但受开口率的影响较小;CO的安全浓度标准依赖于人员暴露时间,在20 km/h和1 700辆/h车道条件下,所允许的隧道长度可达到3 000 m。
张广丽童艳龚延风郑浩
关键词:公路隧道自然通风开口率
竖井型市政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文章根据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对竖井型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技术的理论、实验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已取得的竖井型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技术研究成果,指出应改善目前国内竖井型隧道自然通风的研究方法,开展对在外界微环境影响下的竖井型隧道自然通风的研究,同时应分析在热压与风压耦合下的竖井型公路隧道气流运动规律,并建立评估体系,以完善竖井型市政公路隧道自然通风领域。
张雯婷童艳刘金祥
火灾工况下半敞开式隧道自然通风与混合通风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针对半敞开式城市公路隧道自然通风模式存在一定的火灾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在顶部开口处加装排烟风机的混合式通风来保障烟气不侵入半敞开段(安全区域)。以某实际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FDS软件,使用LES方法模拟自然通风和混合式通风两种模式下的烟气扩散,火源释热率7.5 MW,火源区网格尺寸0.083 m。结果表明,在300 s的安全疏散时间下,自然通风的半敞开段内仍滞留大量烟气,混合模式下机械排烟量大于112.5 m3/s时,烟气即被有效控制在半敞开段之外。通过风洞效果对比试验证明,与纯自然通风相比,顶部加装排烟能有效抑制烟气下沉。
赵冬童艳何嘉鹏周汝
关键词:城市隧道自然通风混合式通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