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1-SW-01-09)

作品数:5 被引量:151H指数:5
相关作者:葛全胜郑景云叶瑜方修琦张学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生物学自然科学总论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2篇地数
  • 2篇土地数据
  • 1篇遥感
  • 1篇遥感数据
  • 1篇时效
  • 1篇时滞
  • 1篇同化
  • 1篇土地利用
  • 1篇清代
  • 1篇全球变暖
  • 1篇校正方法
  • 1篇历史时期
  • 1篇民国
  • 1篇民国时期
  • 1篇距平
  • 1篇看清
  • 1篇累积距平
  • 1篇耕地
  • 1篇耕地面积
  • 1篇变暖

机构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2篇郑景云
  • 2篇葛全胜
  • 2篇方修琦
  • 2篇叶瑜
  • 1篇曾早早
  • 1篇张学霞
  • 1篇傅辉
  • 1篇张学珍
  • 1篇戴玉娟

传媒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历史地理...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从城镇体系的演变看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被引量:36
2005年
清代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城镇体系演变是两个互相促进、互相作用的过程,东北地区州、道、府、县等各级民事行政管理机构是为了管理从事农业开发的汉民而设立的。从城镇体系演变及城镇密度空间变化过程来看清代东北的土地开发,得出结论:清代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可区分出4次城镇设置的增长时期;清代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呈现出从南向北、从中间向东西两侧的阶段性扩张的特点。与此相对应,清代东北土地开发也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浪潮并发生了垦殖界线的北移;重点开垦区域是沿今沈阳-吉林、长春-哈尔滨一线不断往北的,且自该线往东西两边扩展,体现出自然区位条件、地形因素及政策等对土地开发的限制和影响。
方修琦叶瑜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土地利用清代
近50年北京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时效——基于遥感数据和物候资料的分析被引量:83
2005年
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方式及其程度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 1 95 1~ 2 0 0 0年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资料、1 982~ 2 0 0 0年的NOAA/AVHRR遥感数据和 1 95 1~ 2 0 0 2年山桃始花的物候数据 ,分析了北京各气候参量与生态系统植被在年际和年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结果表明 ,北京近 2 0年增温 1 2℃ ,增温态势显著 ;过去 5 0年中 ,降水的年际变化小于生长季内的波动幅度。年NDVI最大值 (VP)、平均值 (VM)的年际变化曲线呈波动中缓慢上升的趋势 ,表明植被的生长状况总体上在变好或生长季在延长。VP出现日期 (VPD)提前 ,2 0世纪 90年代比 80年代提前 4 5d。山桃始花物候期的分析表明 ,北京 1 988年以后春季开始日期提前 9 6 3d。时间尺度不同 ,各个气候指标对各植被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 :①年际时间尺度 ,年均温影响VP、VM的时效为 1年 ;月际水平上 ,除温度影响VM的时效为 2个月外 ,各气候参量影响VP、VM的时效为 1个月。年际尺度上 ,温度影响山桃始花时效为 2年 ;月际尺度上 ,2、3、4月份温度影响山桃始花日期。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NDVI全球变暖累积距平时滞
河南土地数据初步研究——以1368—1953年数据为中心被引量:10
2005年
本文在对土地代用资料 (纳税单位) 考证、分类等综合分析基础上, 探索将土地代用资料转化为实际耕地数据的方法, 以及修正、验证各时间断面土地统计数据的可行性。同时, 尝试利用代用数据与实际耕地之间的转换关系, 重建一套完整的数据操作方法, 以便提高历史时期土地数据的可信度。
傅辉
关键词:土地数据校正方法历史时期
Farming and forestry land use changes in China and their driving forces from 1900 to 1980被引量:10
2005年
A variety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land use material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first half of 20th century,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land use change in this period, the whole country is demarcated into seven regions, Northeast China, North China, Northwest and Loess Plateau, Southeast and Coastal Region, Southwest China,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ner Mongolia and Xinjiang, in proper order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farming and forestry land use change in these region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tal cultivated land areas increased in this period, especially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increased more significantly, but differed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most rapid increasing rate was 2.63 percent a year. 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estry land area was increasing in most parts of this period, especially after 1949. But in most regions, the decrease of forestry land area at the end of 1970s is also very obvious. It is regarded that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natural disasters and some related government policies were among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for farming and forestry land use change.
GE Quansheng DAI Junhu
关键词:LANDCULTIVATEDFORESTRY
东北3省民国时期耕地数据的同化与垦殖率重建被引量:14
2006年
以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数据的处理为例,具体地分析和探讨了定量估计该地区耕地面积数量变化的方法,大致可以概括为3个步骤:(1)土地利用数据的资料来源分析与性质判定;(2)为消除不同时间点上数据之间系统性偏差的影响而进行的数据同化处理,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和调查数据之间的换算与不同地区不同亩制的纠正;(3)耕地面积和垦殖率的恢复与校验.重建得到东北3省1914,1931,1940年耕地面积分别为102245,150128,152180km^2,同期垦殖指数分别为12.7%,18.8%,18.9%.
叶瑜方修琦戴玉娟曾早早张学珍
关键词:民国时期土地数据耕地面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