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1CB409810)

作品数:7 被引量:528H指数:7
相关作者:李锦轶孙桂华何国琦李亚萍吴波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离子探针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质
  • 2篇地质意义
  • 2篇定年
  • 2篇锆石
  • 2篇锆石SHRI...
  • 2篇后碰撞
  • 2篇花岗岩
  • 2篇古生代
  • 1篇地壳
  • 1篇地壳演化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质构造
  • 1篇东天山
  • 1篇新元古代
  • 1篇元古代
  • 1篇云母
  • 1篇早古生代
  • 1篇造山带
  • 1篇志留纪

机构

  • 6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燕山大学
  • 1篇北京离子探针...

作者

  • 3篇何国琦
  • 3篇李锦轶
  • 3篇孙桂华
  • 2篇吴泰然
  • 2篇李会军
  • 2篇李亚萍
  • 2篇吴波
  • 1篇杨天南
  • 1篇王彦斌
  • 1篇郝素凤
  • 1篇朱志新
  • 1篇王瑜

传媒

  • 4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地质论评

年份

  • 1篇2010
  • 4篇2006
  • 2篇2004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新疆伊犁地块南缘志留纪和泥盆纪花岗质侵入体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形成时构造背景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13
2006年
位于新疆西天山的伊犁地块南缘发育大量古生代侵入岩,本文从前人划分的华力西期侵入岩中识别出泥盆纪和志留纪的中酸性侵入岩,对其中三个侵入体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研究,分别获得436±8Ma、370±7Ma、366±8Ma的^(206)Pb/^(238)U表面年龄;同时对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志留纪、泥盆纪侵入岩均具有较典型的活动陆缘侵入岩的特征,结合该活动陆缘区域岩浆活动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初步确定志留纪至早石炭世期间,南天山碰撞造山带前身洋盆的洋岩石圈板块一直在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
朱志新王克卓郑玉洁孙桂华张超李亚萍
关键词:锆石SHRIMPU-PB定年活动陆缘
天山造山带二叠纪后碰撞南北向挤压变形:以哈尔里克山北坡口门子逆冲型韧性剪切带为例被引量:14
2006年
后碰撞演化阶段的构造变形研究,是目前造山带研究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根据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本文作者论述了新疆东部哈尔里克山北坡口门子逆冲型韧性剪切带的特征,提出了哈尔里克山在二叠纪期间经历了向北北东30°方向的逆冲型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的新认识。对同变形的绢云母^(40)Ar-^(39)Ar定年,获得259±1Ma冷却年龄。结合区域上其他年代学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我们认为哈尔里克山在二叠纪中期遭受了后碰撞近南北向挤压构造变形的改造,其峰期约为259Ma左右。
孙桂华李锦轶杨天南王瑜高立明郝素凤
关键词:后碰撞韧性剪切^40AR二叠纪
阿尔泰—蒙古微大陆的确定及其意义被引量:51
2006年
中国阿尔泰具有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基底,其间可能经历了四次主要地质事件,对阿尔泰前寒武系的研究是确定阿尔泰—蒙古微大陆存在的基础;哈巴河群时代为震旦纪-中奥陶世,延伸约1500km,对哈巴河群时代及其规模的讨论是确定阿尔泰—蒙古微大陆存在最重要的依据;东锡勒克组为两大陆碰撞后松弛阶段的产物,白哈巴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对东锡勒克组和白哈巴花岗岩的研究是确定阿尔泰—蒙古微大陆存在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三方面的研究明确了阿尔泰—蒙古微大陆的存在,并厘定了它的南北边界,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哈巴河群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阿尔泰—蒙古微大陆是一个主要由元古宇物质组成的不成熟的微大陆。
李会军何国琦吴泰然吴波
关键词:基底
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格局及其演变被引量:294
2004年
基于笔者近20年来对新疆东部地质构造的研究和对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深入分析,本文系统讨论了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的地壳形成与演化。该区古生代的构造单元被划分为阿尔泰地块、额尔齐斯断裂带、东准噶尔古生代造山带、准噶尔地块、东天山造山带和库鲁克塔格地块。该区古生代地壳构造演化包括震旦纪—石炭纪洋陆格局的变迁、石炭纪末至二叠纪后碰撞壳幔相互作用等两个阶段。其洋陆格局的变迁包括古生代早期萨彦洋、早古生代阿尔曼太尔洋、晚古生代卡拉麦里洋、古生代北天山洋和南天山洋的打开与关闭,其中两个天山洋盆可能为一个洋盆,大体上可以对比为中亚地区的古亚洲洋北支斋桑洋,阿尔曼太洋和卡拉麦里洋可能为西伯利亚古陆的边缘洋盆;而古亚洲洋南支的乌拉尔—南天山洋向东是否延伸到新疆东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新疆东部的后碰撞构造演化包括三期重大地质事件:① 300 Ma 前后的以中酸性为主的大规模岩浆活动;② 280 Ma 前后的包括幔源岩浆在内的双峰式岩浆活动;③ 二叠纪中晚期(可能延续到三叠纪)的大规模地壳走滑运动。在此基础上,对新疆东部新元古代晚期和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演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仍然存在的主要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李锦轶
关键词:新元古代古生代地质构造地壳演化
吐哈盆地东缘泥盆纪花岗岩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4
2006年
通过对吐哈盆地东缘四顶黑山超单元中的黑云母花岗岩进行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386±5)Ma(MSWD=1.01)的206Pb/238U表面年龄。根据该岩体的岩石学和锆石的矿物学特征,将此年龄解释为该岩体的侵位年龄。根据这一定年结果和该花岗岩与围岩(被当地地质工作者归入古元古代星星峡群的变质岩)具有相同的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已有的年代学、岩石化学和相关地质资料,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①吐哈盆地东缘与南缘为同一古生代活动陆缘的不同部分,其形成演化与以康古尔塔格碰撞带中洋壳残片为代表的古洋岩石圈板块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的俯冲有关;②吐哈盆地东缘以近东西走向、向南倾斜的片理或片麻理为特征的变质变形事件发生在386Ma以后。
李亚萍孙桂华李锦轶王彦斌徐新何国琦贾金典
关键词:黑云母花岗岩锆石SHRIMP东天山
中国大陆地壳“镶嵌与叠覆”的结构特征及其演化被引量:58
2004年
初步探讨了中国大陆地壳“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的构造演化过程。中国大陆地壳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一级构造单元有中朝、塔里木、扬子、敦煌4个陆块和中央、西北、东北、西南、东南5个造山区(带)。中朝陆块的形成源于古元古代期间发生的古大陆裂解;扬子、塔里木和敦煌陆块的形成源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古大陆裂解。西北造山区的形成源于古生代晚期洋盆关闭、大陆碰撞并叠加新生代陆内再造山;东北造山带的形成过程包括古生代碰撞造山及中生代增生、碰撞造山;中央造山带至三叠纪大陆碰撞才最后形成并叠加有新生代再造山;东南造山带的形成经历了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多次造山作用;西南造山带主要是中—新生代造山作用的产物。这些单元都具有“块带镶嵌多层叠覆”的结构特征和多阶段构造演化的特点。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可以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新元古代中期—古新世和始新世以来4个构造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不同的超大陆裂解-聚合旋回。其中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地壳形成演化与全球洋陆格局中的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5个动力学体制有关,相应地可以归结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5个造山域。
LI Jinyi(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关键词:中国大陆地壳
中国阿尔泰早古生代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19
2010年
新疆哈巴河县白哈巴岩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斜长花岗岩,另有少量花岗闪长岩。SiO2含量介于65.58%~65.79%之间,A/CNK≤1.05,为弱过铝质岩石,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元素总量为174.1×10-6~210.6×10-6,具明显的Eu负异常(0.54~0.63),稀土元素分馏中等((La/Yb)N值为4.46~5.56),稀土配分曲线为轻稀土富集型,富集Rb,Th,U,K,La,Ce,Nd,Hf,Zr和Sm等元素,而强烈亏损Ba,Nb,Ta,Sr,P和Ti等元素。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白哈巴岩体形成于挤压体制向拉张体制转换的构造环境,属后碰撞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Pb年龄为413.8±6.4Ma。白哈巴岩体后碰撞花岗岩的发现,支持阿尔泰-蒙古微大陆的存在,丰富了对新疆北部构造演化的认识。
李会军何国琦吴泰然吴波
关键词:后碰撞花岗岩地球化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