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10)

作品数:11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毅青胡丹更多>>
相关机构:绍兴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 4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美学
  • 4篇汉学
  • 2篇宇文所安
  • 2篇中国美学
  • 2篇文化
  • 2篇文化认同
  • 2篇文学
  • 2篇美学研究
  • 1篇休闲美学
  • 1篇修养
  • 1篇学科
  • 1篇学史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话语
  • 1篇学术自觉
  • 1篇艺术终结
  • 1篇艺术终结论
  • 1篇意图
  • 1篇译论
  • 1篇异化翻译

机构

  • 7篇绍兴文理学院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浙江越秀外国...

作者

  • 11篇刘毅青
  • 1篇胡丹

传媒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哲学动态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文艺争鸣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文学史发现文学的意义——以宇文所安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宇文所安通过对中国诗歌的阐释构建了一种诗歌理论以为诗歌辩护,其中心就是彰显诗歌的审美意义。在宇文所安看来,现代性的语境里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阐释的意义就在于为现代人提供一种精神价值,以对抗现代性对人性的侵蚀。因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方法是阐释的,而不是考据的;是意义的,而不是文献的。这种方法虽然有误读的可能,但其启示是巨大的。它关注古典的当代意义;他的阐释将传统当代化作为目的,突出了古典诗歌具有的价值关怀:文学以人性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
刘毅青
关键词:文学史宇文所安
共通经验中的新主体性如何可能——评毕来德《庄子四讲》被引量:5
2014年
在法语世界有着极高声望的瑞士著名汉学家毕来德,其《庄子四讲》(宋刚译,中华书局2009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翻译成中文之后,引起了西方汉学乃至汉语学界的极大关注。在该书中,毕来德宣称自己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展开庄子研究,以还原庄子的本来面目。
刘毅青
关键词:庄子研究主体性共通西方汉学本来面目
后殖民语境中启蒙与文化认同的张力——以叶维廉为中心被引量:3
2012年
启蒙所要求的对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觉醒,在中国五四以来的启蒙里强烈地表现出对传统的批判,甚至是通过批判传统而达到现代性。但这种启蒙造成了近代中国文化主体的失落,导致一种文化的"虚位",这就使得中国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五四以来的启蒙导致的中国主体性丧失的后果在后殖民的香港和台湾,首先被人文知识分子所深刻地体验。有鉴于此,叶维廉认为,在香港殖民文化统治下,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能够让殖民地下的人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实现民族觉醒;文化认同能够促使对自身殖民文化限制的反思,文化认同由此具有启蒙的功能。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中,中国传统文化由五四时代作为启蒙批判的对象,成为文化启蒙的主体。后殖民的启蒙要以传统文化重新找回自身的主体性。
刘毅青
关键词:启蒙文化认同后殖民
不可译性:顾彬误译论之商榷被引量:1
2016年
中西语言与思想的差异使得中西之间的哲理思想翻译面临着不可译性,这样翻译必然包含着某种解释,翻译的局限也提醒我们重新认识翻译的意义。从不可译出发,德国汉学家顾彬强调了以目的语为目标的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强调了误译的合理性,但从将翻译作为更新自身文化的意义来说,顾彬的归化翻译立场就面临着困境。从汉学作为丰富西方思想资源的目的来看,异化翻译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翻译原则进入到汉学家的翻译中,以矫正目前汉学翻译中归化翻译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
胡丹刘毅青
关键词:翻译不可译性异化翻译归化翻译
如何构建中国的理论——西方汉学家的思考与启示被引量:6
2014年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西方学术的引进,到本世纪初积累了大量的西方理论。由于学界忙着对西方理论的学习与模仿,学术话语基本被西方的理论所左右,致使有学者发出“理论过剩,经验匮乏”的呼声。实际的情形是,由于中国学术研究脉络里缺乏理论探索与研究的自觉,中国的经验并不缺乏,但中国自身经验没有能够有效地进入学界的理论研究之中,其结果是西方理论话语的过剩,中国自身理论的匮乏。由于未能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中展开理论的探索,以一种理论的眼光来阐释中国古典,因而当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与话语都直接或间接来自西方理论,中国学者未能从中国古典研究中建构出一种理论进而影响其他学科,为西方人所接收,被其他学科所运用。
刘毅青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西方学术汉学家学术话语其他学科中国学者
作为文化认同的抒情美学传统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提出,对于海外华人学者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必须置于中西比较的语境,以海外华人学者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理解。抒情传统的建构是以中西文学美学类型的比较展开,抒情传统的文化认同乃是建立在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基础上的文化比较。其意义在于,从当代的学术和艺术实践来看,抒情传统仍有着强大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提供美学的双重借鉴,成为当代艺术中具有生命力的美学典范,推动当代中国民族审美意识的塑造。
刘毅青
关键词:抒情传统文化认同连续性兼容性
作为功夫论的中国休闲美学
2013年
在中国古代文献分类里,艺术大多与被视为休闲活动的项目列在一起,这说明在中国传统里,艺术不是作为独立的审美活动而存在,艺术活动的目的是休闲。法国汉学家幽兰从语文学的角度,在中文“艺”字的字源学含义及其语用中发现传统所谓“艺”与“休闲”的关系,她进而考察有关中国传统休闲的审美实践,认为以工夫修养为内涵的中国传统休闲思想里,休闲不是消磨时间、肉体享受,而是精神修养的一种方式,是修养与生活打成一片的生活美学。这样一种休闲美学的理论意义在于,能够对现代性语境中消费主义式的休闲提出深刻的批判。但是,休闲美学所具有的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意义尚未被学界所重视,唯其如此,休闲美学才能真正成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
刘毅青
关键词:生活美学功夫论现代性语境精神修养中国美学研究
“为诗辩护”:宇文所安汉学的诗学建构被引量:3
2014年
在宇文所安看来,"为诗辩护"所展开的文学合法性论争是文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也是"为诗辩护"的一种方式。宇文所安中国文学研究实践的是一种非虚构的解释学,对作者行文背后意图的揣摩是其文本细读分析的落脚之处;他致力于凸显文本意义与作者意图之间的错位,文本间的缝隙是作者真实性情意味深长的流露,这种对诗歌理解的方式其实是中国诗学的基本模式。他从中国诗学的角度,以中国非虚构传统诗学提供的艺术辩证法与历史观的双重视野重新审理西方诗与哲学之争以及艺术终结论,提出了艺术的正当性依据,为诗辩护。
刘毅青
关键词:诗学建构宇文所安辩护艺术终结论作者意图汉学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西方汉学研究的误区——以郁白的《悲秋》为例
2010年
西方汉学因其所携带的西方理论优势,以及其域外的视野,常常能够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提出洞见,而且,中国现代的学术发展本身也是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展开的,西方学术理论经由汉学影响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更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
刘毅青
关键词:汉学研究自我认同悲秋
思想史的意义与经验感受的张力——中国现代美学研究的两维拓展
2011年
美学进入中国担当了思想启蒙的任务,美学作为对现代性批判的人文价值就体现在"为人生而艺术""美育代替宗教"等审美命题中。在深化中国现代美学人生论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重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方法论意义。中国现代美学研究应该拓展其研究视域,对中国现代人审美经验进行现象描述,从中勾勒现代转型之际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变化。
刘毅青
关键词:美学思想史审美意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