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31007)

作品数:10 被引量:45H指数:5
相关作者:陈立奇许苏清詹力扬高众勇汪燕敏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然科学总论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大洋
  • 4篇南大洋
  • 2篇全球变化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洋流
  • 1篇氧化亚氮
  • 1篇遥感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融冰
  • 1篇生物地球
  • 1篇生物地球化学
  • 1篇碳通量
  • 1篇通量
  • 1篇年际
  • 1篇全球变化科学
  • 1篇卫星数据
  • 1篇温室效应
  • 1篇温盐

机构

  • 8篇国家海洋局
  • 3篇国家海洋局第...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8篇陈立奇
  • 3篇许苏清
  • 3篇詹力扬
  • 2篇高众勇
  • 1篇尹明端
  • 1篇祁第
  • 1篇何建华
  • 1篇马豪
  • 1篇张远辉
  • 1篇曾文义
  • 1篇孙恒
  • 1篇曾宪章
  • 1篇项宝强
  • 1篇汪燕敏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极地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海洋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Chines...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7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洋N_2O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6年
N2O在大气中的浓度仅为CO2的浓度的千分之一左右,但在同等浓度的情况下温室效应却是CO2的200-300倍;它在大气层中的光化学产物会与臭氧反应,从而损耗平流层的臭氧。N2O的环境效应引起人们的关注,许多国际气候变化研究项目都把其列入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过去40年的相关研究工作进行综合分析,阐述MO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和其影响因素、产生的机制、它的海气通量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揭示N2O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全球氮循环的贡献。
詹力扬陈立奇
关键词:温室效应硝化反硝化海气通量
^(234)Th-derive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export flux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被引量:1
2010年
To evaluate the particle dynamics and estimate the POC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export flux from the euphotic zone in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234 Th238 U disequilibrium was applied during the second Chinese National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July 15-September 26,2003).The POC export fluxes are estimated from the measured profiles of the 234 Th/238 U activity ratios and the POC/PTh ratios.The average residence times of the particulate and dissolved 234 Th in the euphotic zone are 33 d and 121 d,and their average export fluxes are 480 dpm/m 2 d and 760 dpm/m 2 d,respectively.The scavenging and removal processes of particle reactive elements are active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Chukchi Sea.The average residence time of 234 Th increases from shelf to basin,while the export fluxes of 234 Th decrease.The estimated POC export fluxes from the euphotic zone vary from 2.1 to 20.3 mmol/m 2 d,indicating that the western Arctic Ocean is an important carbon sink in summer due to efficient biological pump.
余雯陈立奇程建平何建华尹明端曾志
南大洋普里兹湾基于^(234)Th/^(238)U不平衡法的POC输出通量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11月至2006年3月)期间,测定了南极普里兹湾海域5个站位的从表层至150 m水深的不同层位水样中溶解态和颗粒态234Th,238U的放射性比活度以及颗粒有机碳.利用234Th/238U在上层水体中的不平衡,计算了南极普里兹湾上层水体中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和输出通量.结果显示,随着纬度的增加,上层水体中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总体趋向减小,并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低值,分别为1~8和29~48 d,而颗粒态和溶解态234Th的输出通量则在中纬度站位出现了最大值,分别为21~38和26~39 dpm/(m3.d).运用箱型清除模式,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估算了各水柱中从真光层底部输出的POC通量,平均值分别达到104.7 mmol/(m2.d)(E法)和120.6 mmol/(m2.d)(B法),表明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存在很高的新生产力,它将会对该海域碳的生物泵过程产生重要作用.
何建华马豪陈立奇项宝强曾宪章尹明端曾文义
关键词:南大洋
快速融冰背景下北冰洋夏季表层海水CO2分压的变异假设被引量:5
2016年
近几年来,夏季北冰洋融冰出现明显加快的态势.融冰过程引起了表层海水CO_2浓度的变化,在2008年中国国家北极科学考察(CHINARE)航次通过深入到88°N的北冰洋中心区的170°W断面观测,发现表层海水中CO_2在冰覆盖下,融冰区和融冰后开阔水域等不同状况下出现了明显的变异性.针对所观测到的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变异性现象,我们提出了北冰洋快速融冰情景下的表层海水pCO_2变异的"低-低-高"假设,即海冰覆盖下的海水是"低"p CO_2,刚融冰的海水是"低"pCO_2,而融冰后的开阔海水会出现"高"pCO_2.出现这种"低-低-高"pCO_2变异现象是由不同驱动过程引起的.冰覆盖下海水低pCO_2,控制因素可能是水体受到不同水团的混合过程、温度变化、冰-水CO_2交换和生物冰藻微吸收CO_2过程控制,其主要诱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现场观测表明刚融冰时海水的低pCO_2主控因素可能是生物的CO_2吸收,以及CaCO3溶解共同作用;而融冰后开阔海水的高CO_2已被论证为由于大气中CO_2快速进入海水和水体增温引起的.
陈立奇祁第高众勇詹力扬孙恒许苏清张远辉汪燕敏
全球变化中的北极碳汇:现状与未来被引量:12
2007年
由于海冰覆盖,北极碳汇(Arctic Carbon Sink)在全球碳通量预算中经常被忽略或简单处理。但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北极发生快速变化,北极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日趋重要。综合对北极碳汇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北极碳汇的来源、变化以及主要调控因子,评估了北极碳汇现状。探讨了在全球变化中,影响北极碳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北极碳汇变化趋势的影响。
高众勇陈立奇CAI Wei-junWANG Yong-chen
关键词:碳通量全球变化CO2
海洋大气化学及其观测工程技术展望
2019年
海洋大气化学是一门海洋化学与大气化学交叉的新兴学科,是研究海洋大气中化学物种(Chemical Species)含量、迁移变化、来源辨别及海气交换通量,以及预估人为和自然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科学。海洋大气化学的进步也得益于海-气系统观测体系建设及其工程技术的创新,其中包括对微量要素的测量、复杂形态的辨别和原位探测等技术的突破。我国的海洋大气化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中国沿海观察站、近海和大洋走航线和断面站以及南北极建立考察站等的立体观测平台,针对海洋大气化学关键过程即大气-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开展碳、氮、硫、磷、铁等的迁移变化及其海气通量的观测。在碳、氮的海-气循环及海洋酸化机制,硫的海-气交换的气粒转化及气候效应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认知和引起国际学界关注的成果,促进了学科进步,建成了一个从近岸、大洋到极区的立体观测体系。
陈立奇
关键词:全球变化科学
南大洋大气氧化亚氮分布特征被引量:2
2007年
在执行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期间,于2004年11月15日至2005年2月2日在南大洋(澳大利亚以南以及中山站和长城站之间环绕南极海域)航线上采集大气氧化亚氮样品,并带回陆地实验室分析。结果显示,大气氧化亚氮浓度由澳大利亚至中山站航段的(309.6±1.6)nL/L上升至环绕南极冰边缘海区航段的(320.0±1.2)nL/L。这种南大洋大气中氧化亚氮浓度随纬度升高而升高的特征,可能与洋流作用,季节性海冰融化、生物作用以及近岸等的影响因素有关。
詹力扬陈立奇
关键词:氧化亚氮洋流海冰变化南大洋
利用卫星数据分析南大洋夏季表层水叶绿素和温盐年际分布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16和第21航次现场走航观测的数据,从卫星遥感获得资料分析了南大洋夏季海表层水的叶绿素和温盐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间的年际月平均变化.结果表明:南大洋叶绿素分布呈现随时间变化向岸梯度递增,高值区主要在冰边缘、岛屿附近和陆架海域;海表层水温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化梯度递增,2℃等温线随年际变化南移至66°S,在南极辐散带和0经度断面上有明显的SST高值区;表层水的盐度呈不规则的盐度值或高或低的空间块状分布.从生产力和温盐三方面佐证了南大洋上升流的存在.
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遥感南大洋叶绿素温盐
21世纪的极地科学探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被引量:8
2009年
21世纪,极地系统的快速变化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给极地科学发展带来机遇。极地科学的发展将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极地环境变化的研究和评估展开,更加强调多学科和全球化,注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突破。突出研究极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的同时,加强对南极的监测和保护,关注人类活动对南极地区的影响,合理利用南极的资源尤其是生物资源也是21世纪列入各国南极研究的任务之一。
陈立奇
利用卫星数据估算南大洋海-气CO_2通量的展望被引量:7
2007年
本文简述了南大洋在全球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极地海域海洋CO2通量现场实测数据调查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借鉴国外学者在大洋利用卫星数据估算海-气CO2通量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在南极积累的二十多年的大洋考察资料,展望我国在南大洋进行相关碳通量估算的研究前景。总的基本思路是:从海表层水CO2分压和其相应的调控因子之间推导出经验公式,通过最佳的插值方式由卫星遥感数据外推整个计算海域的CO2数据场,与实测数据做比较,计算碳通量。
许苏清陈立奇
关键词:卫星数据南大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