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08901000035)

作品数:5 被引量:11H指数:3
相关作者:段朝晖罗金刚王英许英肖颂华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深圳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拮抗
  • 2篇细胞
  • 2篇LEGUMA...
  • 1篇蛋白
  • 1篇淀粉样
  • 1篇淀粉样Β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清
  • 1篇杂合子
  • 1篇散发性帕金森...
  • 1篇受体
  • 1篇双重PCR
  • 1篇帕金森
  • 1篇帕金森病
  • 1篇腔形
  • 1篇肿瘤
  • 1篇转基因
  • 1篇转基因小鼠

机构

  • 3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市惠爱医...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孙逸...

作者

  • 5篇段朝晖
  • 3篇罗金刚
  • 2篇肖颂华
  • 2篇许英
  • 2篇王英
  • 1篇刘学军
  • 1篇杨梦心
  • 1篇邢诒刚
  • 1篇罗晓红
  • 1篇沈庆煜
  • 1篇陶恩祥
  • 1篇王华成
  • 1篇彭英
  • 1篇刘军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阿尔茨海默病血清Aβ42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 建立β淀粉样肽42(β-amyloid peptide 42,Aβ42)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并探讨其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清Aβ42含量及其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噬菌体抗体库技术制备抗Aβ42的单链抗体,用作包被抗体;并与用Aβ42免疫兔制备的抗Aβ42的多克隆抗体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IgG建立检测外周血Aβ42的ELISA方法.然后,用其检测120例AD患者和120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o,VD)或脑梗死患者、120名健康人血清的Aβ42含量,同时通过重复性、稳定性、回收试验和与国外试剂比对分析进行方法学评价与诊断性能分析.结果 建立的Aβ42 ELISA法检测2份血清标本重复20次的批内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ble,CV)分别为3.6%和3.5%,重复检测20 d的批间CV分别为6.8%和7.1%;回收率为97.2%~103.1%,线性范围为0.050~2μg/L;在37℃放置6d及4℃保存6个月的活性降低均<12%.与比利时INNOTEST双抗体夹心ELISA β淀粉样肽检测试剂盒平行检测90份标本,自建方法检测Aβ42含量为(0.207±0.039)μg/L,INNOTEST试剂盒为(0.206 ±0.038) μg/L;两种方法有较好的一致性(回归方程为Y=1.011X-0.003,R2=0.979,P<0.01).ELISA检测AD组血清Aβ42为(0.247 ±0.032) μg/L,VD或脑梗死组为(0.173±0.028) μg/L,健康对照组为(0.172±0.032)μg/L;AD组分别高于VD或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q值分别为18.687、18.907,P均<0.01).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Aβ42的临界值为0.212 μg/L,正常参考值范围为0~0.212 μg/L时,ELISA Aβ42诊断VD的敏感度为86.7%(104/120),特异度为90.8%(218/240).结论 建立的AD血清Aβ42 ELISA法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重复性及稳定性较好,为AD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王华成罗金刚刘学军杨梦心王英许英段朝晖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Β蛋白肽碎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Legumain对TNF-α和CHX共同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拮抗作用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Legumain(LGMN)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放线菌酮(CHX)共同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Legumain在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关的肿瘤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Western Blot和水解多肽发色底物法分别测定人胚胎肾(HEK)293细胞株和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株中的Legumain表达量,细胞增殖实验(MTT法)检测Legumain对由TNF-α和CHX共同介导的细胞增殖抑制的拮抗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技术观察Legumain的抑制细胞凋亡效果。结果实验组中的HEK293+Legumain细胞和采用AEPI预先处理的L929细胞对一定浓度范围的TNF-α和CHX共同介导的细胞增殖抑制有的拮抗作用(P<0.01或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nnexin V-PI双染法结果表明实验组的HEK293+Legumain细胞未发生细胞凋亡现象;流式细胞技术,JC-1染色法测定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结果表明实验组的HEK293+legumain细胞的凋亡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Legumain具有拮抗由TNF-α和CHX共同诱导的细胞凋亡作用。
吴文苑段朝晖谢亚琴余涟
关键词:LEGUMAINHEK293细胞L929细胞细胞凋亡
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基因多态性与帕金森病(PD)的关系。方法本实验用PCR-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了89例中国散发性帕金森病病人和67例正常对照的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中IL-1RA基因VNTR多态性的A2等位基因有增加的趋势,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合并痴呆组(PDD组)中IL-1RA基因A2等位基因频率较非痴呆组(PDND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而且在PDD组中,IL-1RA基因A2/A2纯合子和A1/A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较PDND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IL-1RA基因多态性可能与我国人散发性帕金森病的发病无关,而与帕金森病并发痴呆发病过程中有关。
肖颂华刘军段朝晖沈庆煜邢诒刚彭英陶恩祥
关键词:帕金森病痴呆白介素-1多态性
Legumain对肿瘤细胞侵润力和血管内皮细胞管腔形成的作用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的一种天冬酰胺肽链内切酶Legumain在肿瘤细胞侵润性生长和血管内皮导管形成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观察在缺氧条件下人乳腺癌细胞MDA MB231和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中Legumain的蛋白表达量;观察Legumain对MDA MB231细胞的侵润能力的影响以及人工合成的Legumain抑制物(asparaginly endopepidase inhibitor,AEPI)对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小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Legumain与整合素(Integrin)β1的结合情况。结果Western-blot的结果表明,在缺氧条件下,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DA MB231和人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Legumain蛋白表达量增加。应用免疫荧光双染色法对缺氧条件下培养的MDA MB231细胞进行染色,与正常条件下培养的细胞相比,缺氧条件下培养的MDA MB231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含有大量绿色的Legumain,成点状分布,并有部分Legumain分布在迁移中的细胞表面前缘,与红色的整合素β1重叠,呈现为黄色。在血管内皮细胞小管腔形成试验中,加入AEPI的实验组,HUVEC细胞的小管形成数量明显减少,分别为(13.2±0.85),(5.33±0.35),(0.57±0.23),与对照组(21.3±1.73)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细胞的侵润能力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激活的Legumain后,实验组中的MDA 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增高,分别为(170.90±59.27和(321.22±22.39),与对照组(67.56±7.58)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氧条件下,MDA MB231细胞株和HUVEC细胞株的Legumain表达增加,能促进肿瘤细胞的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小管形成。其分子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与整合素β1结合。
吴文苑余涟刘春罗金刚段朝晖
关键词:肿瘤LEGUMAINMDA
APPswe/PS1转基因模型鼠的基因分型与筛选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转基因模型鼠Tg(APPswe PSEN1dE9)85Dbo的优化繁育和基因分型方法,筛选出适合AD研究的稳定转基因动物。方法 3种不同的繁殖配伍分组(组1,+/+×-/-♀;组2,+/+♀×-/-;组3,+/+♀×+/+)研究子代鼠的存活率及PS1转基因阳性率;提取子二代鼠尾基因组DNA并鉴定其质量,用双重PCR方法扩增PS1转基因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结果;PCR产物测序证实其基因序列。结果改良后的方法全程耗时不到8 h,提取的基因组DNA在23 kb以上,完整性好,浓度为65~175 ng/μl。共繁殖子二代小鼠27窝计222只,存活206只,配伍组1子代存活率94.29%(99/105);配伍组2子代存活率91.67%(66/72);配伍组3子代存活率91.11%(41/45),3组间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3>0.05)。3种配伍产生的子代鼠转基因阳性率都基本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转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5)。配伍组1子代鼠雄鼠阳性率65.1%(28/43),雌鼠阳性率35.7%(2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性别与转基因阳性率相关(CO=0.280,P=0.004<0.05);配伍组2子代鼠,雄鼠阳性率56.3%(18/32),雌鼠阳性率55.9%(19/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6>0.05);配伍组3子代鼠,雄鼠阳性率81%(17/21),雌性阳性率65%(1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2>0.05)。双重PCR产物经测序证实和预期完全一致。结论 Tg(APPswe,PSEN1dE9)85Dbo杂合子亲代配伍能产生存活至成年的纯合子子代鼠;改进后的基因分型可以作为小鼠基因分型的可靠方法,用于AD研究相关的胎鼠神经元培养实验,该动物模型杂合子雄鼠与野生型雌性鼠的配伍繁殖为最佳繁育筛选组合。
罗金刚罗晓红肖颂华王英许英段朝晖
关键词:转基因小鼠基因分型双重PCR杂合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