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AGJ009)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2
相关作者:刘钧霆张爽更多>>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牛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政治法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篇东北三省
  • 1篇东盟国家
  • 1篇业内贸易
  • 1篇制造业
  • 1篇中国农业
  • 1篇视域
  • 1篇私权
  • 1篇农业
  • 1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走出去
  • 1篇走出去战略
  • 1篇内贸
  • 1篇开放经济
  • 1篇库兹涅茨
  • 1篇库兹涅茨曲线
  • 1篇环境变化
  • 1篇环境恶化
  • 1篇环境库兹涅茨
  • 1篇环境库兹涅茨...

机构

  • 4篇辽宁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作者

  • 3篇刘钧霆
  • 1篇张爽

传媒

  • 2篇经济问题探索
  • 2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辽宁公安司法...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被引量:2
2019年
碳排放权法律属性问题是事关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及交易市场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通过对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经验的综合评估,借鉴欧美等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和市场构建的经验,对我国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进行探讨十分必要。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新型权利,兼具公权和私权双重属性以及层次性和流动性双重特征。双重属性宛如光谱的两端,碳排放权最终的法律属性在其间摆动。随着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可量化的碳排放者积极性和参与度标准的设立,碳排放权的法律属性将逐渐从以公权属性为主向以私权利属性为主过渡,最终完成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建立。
蒋博雅
关键词: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公权私权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及调整压力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运用2005年和2010年SITC(REV.3)五分位贸易数据对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和调整压力进行研究。研究根据Azhar和Elliott(2008)提出的边际质量指数测算方法,运用S指标计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制成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并利用PQV指数测度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商品的质量等级,在此基础上,运用边际质量(MQ)指数测算了中国与东亚国家边际产业内贸易显著产品的质量变化,并据此揭示其调整压力含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与东亚国家制成品产业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且,这一趋势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在不断增强。中国因在产业内贸易中从事低质量产品生产而面临更大的产业负面调整压力。中国应进一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改变目前不利格局,从而推动自身的经贸发展,并最终促进东亚产业内分工体系的良性演进。
刘钧霆
关键词:边际产业内贸易制造业
开放经济下我国东北三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有效性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选取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北三省相关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开放经济下东北三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此外,对外贸易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外商直接投资与污染物排放之间则存在负相关关系。这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积极实行开放战略中还需进一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的多元平衡发展。
刘钧霆张爽
关键词:东北三省开放经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中国农业向东盟国家“走出去”战略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在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加大对境外特别是周边国家农业投资力度,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对缓解国内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局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丰富、耕地开发潜力巨大,但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今后势必成为我国农业境外投资的重点区域。我国应根据东盟各国农业比较优势,对未来东盟各国在我国构建农业境外直接投资体系中的不同角色类型进行准确定位,即耕地开发、战略性农产品加工与高附加值农产品养殖三种类型。同时,在企业与政府层面分别实施投资多元化、生产经营本地化、强化金融、财政、保险支持与建立投资统筹机构等战略。
刘钧霆
关键词:农业东盟国家
环境变化视域下可持续安全思想溯源
2018年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诸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乃至安全构成了严峻而不容回避的威胁。环境恶化导致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加速地球承载能力达到极限;尤其是环境恶化导致的生态灾难,迫使人类对自然界和自身的认知发生根本性转变,朴素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升级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可持续安全理念。如何在改善当代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又能确保子孙后代平等享受人类资源的权利,实现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必须正视和急迫解决的现实问题。
李淑云
关键词:环境恶化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