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7125)

作品数:9 被引量:102H指数:7
相关作者:杨忠芳夏学齐侯青叶余涛冯海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广西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土壤
  • 6篇有机碳
  • 6篇土壤有机
  • 6篇土壤有机碳
  • 4篇碳密度
  • 3篇有机碳密度
  • 3篇碳储量
  • 3篇土壤有机碳密...
  • 2篇有机碳储量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有机碳储...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球变暖
  • 2篇鄱阳湖
  • 2篇鄱阳湖流域
  • 2篇湖流
  • 2篇化学风化
  • 2篇变暖
  • 1篇岩石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教育部

作者

  • 9篇杨忠芳
  • 8篇夏学齐
  • 7篇余涛
  • 7篇侯青叶
  • 3篇冯海艳
  • 2篇翟大兴
  • 2篇袁国礼
  • 2篇钟聪
  • 2篇柳青青
  • 1篇宗思锋
  • 1篇李娟
  • 1篇胡宝清
  • 1篇傅野思
  • 1篇李彪
  • 1篇杨琼
  • 1篇姜伟

传媒

  • 5篇地学前缘
  • 3篇现代地质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2篇2016
  • 3篇2012
  • 4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鄱阳湖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2年
在地球表生系统中,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改变着岩石、水体、土壤和大气成分,是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最主要驱动力。河水溶解物质主要来源于流域内岩石化学风化,同时受到降水、人类活动的影响。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样品的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结合流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区河水Cl-、SO24-所占比例显著增高,有逐渐酸化趋势;与世界上其他主要河流相比较,该区Ca2+/Na+、Mg2+/Na+、HCO3-/Na+等比值偏低,反映了较强的蒸发岩溶解及人类活动影响特征。该区河水离子特征主要由岩石风化所控制,降水对该区河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10.3%,农业生产活动对鄱阳湖水溶解物质贡献率为4.9%,矿山活动对饶河丰水期、枯水期离子总量贡献率分别为8.9%、14.6%。
翟大兴杨忠芳柳青青夏学齐侯青叶余涛袁国礼冯海艳
关键词:主要离子化学风化鄱阳湖流域
内蒙古中北部土壤碳库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1年
采用网格采样法获取内蒙古中北部半干旱区土壤样品共527件,分析其碳库构成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评估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碳库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碳库仍以有机碳为主,不同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占总碳61%~97%,其中沼泽土有机碳密度最高,风沙土最低,盐土无机碳密度最高,暗棕壤最低;在空间分布上,土壤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明显,其中有机碳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降低,随年降水增加而增加。而无机碳则相反,随年平均气温升高而升高,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根据《IPCC2007报告》对21世纪末预测的气温和降水变化幅度估算,结果表明该区土壤碳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综合表现为碳密度的降低,平均幅度约为1.22kg/m2。
杨忠芳夏学齐余涛侯青叶冯海艳
关键词:半干旱区土壤碳库全球变化
我国主要农耕区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水稻土是我国主要的耕作土壤之一,水稻土有机碳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研究我国主要农耕区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国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1∶250 000土壤数据库,以行政区划分析了水稻土有机碳分布规律,从土壤pH值、年均气温、年均降雨量、耕作方式等角度探讨了其对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并且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黑龙江松嫩平原水稻土有机碳平均含量最高,为15.1g.kg-1,海南岛和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稻土有机碳含量较低。水稻土pH值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较小,但在弱碱性(7.5
余涛杨忠芳侯青叶夏学齐宗思锋李彪
关键词:水稻土土壤有机碳气候变化主成分分析
中国东北地区20世纪末土地利用变化的土壤碳源汇效应被引量:16
2011年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文中选择中国东北地区,利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合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以及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形成的土壤碳源汇效应。结果发现:(1)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差异较大,沼泽地、有林地等是SOCD相对较高的土地利用类型,而沙地、盐碱地、低覆盖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下SOCD较低;(2)按照土地利用方式的构成推算,研究区表层(0~20cm)土壤有机碳储量为482.1×1010 kg,其主要储库为有林地和旱地,分别占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43.8%和21.4%;(3)东北地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造成的土壤总碳源值为5.73×1010 kg,总碳汇值为3.56×1010 kg,因此研究区总体上表现为2.17×1010 kg(21.7Tg)的碳源;(4)研究区起到土壤碳汇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有旱地到水田的转化、其他林地和疏林地到有林地的转化等;起到土壤碳源作用的典型土地利用转化方式为有林地到旱地的转化、高覆盖草地到旱地的转化、沼泽到水田和旱地等耕地的转化等。
夏学齐杨忠芳余涛侯青叶白荣杰崔玉军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河北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6年
近年来,众多研究报道了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具有明确地显著增加的趋势,表现出"碳汇"的效应,但是,华北平原土壤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尚未明确。基于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利用河北平原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20 029个土壤分析数据和河北省各气象站多年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方法,分析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化量在不同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带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年均温度变化为0.29℃/10a,年降水变化为-25.99 mm/10a。河北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0.18-18.72kg/m2,平均为(2.19±0.78)kg/m2,其空间分布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量为39.17 Mt。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河北平原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变化量的主控气候因素,但是,其受到降水量的制约。但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及其变化与年均温度、年降水量并不服从简单的依变关系,还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农业活动很可能就是气候因素之外影响土壤有机碳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充分考虑到研究区的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分带等因素,可以有效地分析大尺度区域范围内的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钟聪杨忠芳胡宝清张秀芝侯青叶夏学齐余涛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密度碳储量气候变化年均温度年降水
耕作措施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以黑龙江省与吉林省典型地区为例被引量:5
2016年
采用传统的化学方法、红外光谱(IR)技术和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黑龙江与吉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结构特征,探讨耕作措施对不同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免耕耕作处理并没有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与免耕前相比,免耕后土壤有机质的脂族性减弱,稳定碳/不稳定碳的比值增加,免耕后土壤胡敏素中烷基C/烷氧C和疏水C/亲水C的比值均呈增加趋势,疏水程度增加。因此,短期免耕虽然不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能够增强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顾秋蓓杨琼余涛杨忠芳
关键词:红外光谱耕作措施胡敏素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及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2年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资料中共461个土壤剖面数据估算表层及全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储量(SOCR),绘制其SOCD的空间分布图,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的表层SOCD为0.63~15.93 kg.m-2,平均为3.68 kg.m-2;全剖面SOCD为0.22~68.77 kg.m-2,平均为10.35 kg.m-2,不同土壤类型之间有一定差异。内蒙古表层SOCR为4.10 Pg,而全剖面储量为10.79 Pg。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分布受气候、土壤性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明显。最后,根据年均温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关系,估算得出当气温升高1℃,内蒙古地区土壤有机碳的释放量为0.91 Pg。
傅野思夏学齐杨忠芳李娟
关键词:全球变暖
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及其源汇因素分析被引量:20
2012年
收集了青海省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的2 856个土壤统计剖面数据,计算了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土壤0~20 cm和0~65 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根据1∶400万数字化土壤类型图,统计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土壤有机碳储量。结合本研究采集的105个表层土壤数据,估算了青海省典型地区土壤有机碳近30年来的年均变化量。研究建立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子的关系方程,根据青海省土地利用现状估算了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青海省土壤碳源汇转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0~20 cm表土层SOCD20加权平均值为4.509 kg/m2,其值在各类型土壤间差异较为显著,SOCR20为2.953 Pg;0~65 cm的SOCD65加权平均值为13.597 kg/m2,SOCR65为8.904 Pg。由于受气候、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海拔等因素的影响,青海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2)近30年来青海省有机碳含量明显下降;(3)根据气象站的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的年均气温变化趋势,预测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将表现出碳源效应,而研究区愈加明显的人类活动影响、大面积草地退化等土地利用方式改变也是造成土壤碳释放的主要原因之一。
钟聪杨忠芳夏学齐侯青叶姜伟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密度土壤有机碳储量全球变暖
鄱阳湖流域岩石化学风化特征及CO_2消耗量估算被引量:10
2011年
岩石风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碳汇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领域受到研究全球变化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文中通过对鄱阳湖流域河水系统的样品采集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河水化学成分来源及流域岩石风化所产生的碳汇效应。以大气降水、蒸发岩、硅酸岩和碳酸盐岩为4个端员,计算出它们对河水中溶解质的贡献率分别为10.4%、21.9%、30.0%和37.8%。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各流域的化学风化速率分别为27.22、50.50、70.30、64.62和63.94t.km-2.a-1,剥蚀率为11.34、21.04、29.29、26.92和26.64mm.ka-1。采用两种模型对流域内化学风化作用CO2消耗量进行计算:其一是根据离子来源分析所得的数据,求得鄱阳湖、修水、赣江、抚河、信江和饶河流域CO2消耗量为:74.39、4.92、41.06、4.49、4.85和4.09×109 mol.a-1,硅酸岩风化贡献率分别占34.3%、76.6%、28.9%、60.4%、58.8%和32.8%;其二是利用GEM-CO2模型计算出各流域CO2消耗量分别为45.08、4.23、23.26、3.14、6.76和3.94×109 mol.a-1。对比两种模型所得数据,认为鄱阳湖流域风化CO2消耗量应为(4.5~7.4)×1010 mol.a-1。
翟大兴杨忠芳柳青青侯青叶夏学齐余涛袁国礼冯海艳
关键词:化学风化鄱阳湖流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