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zx030)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3
相关作者:张培高张爱萍更多>>
相关机构: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衢州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主题

  • 4篇中庸
  • 4篇《中庸》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本体
  • 1篇道德本体论
  • 1篇扬雄
  • 1篇中道
  • 1篇儒释
  • 1篇三教关系
  • 1篇天道
  • 1篇人道
  • 1篇子思
  • 1篇作者考
  • 1篇作者考辨
  • 1篇礼记
  • 1篇教育
  • 1篇教育思想
  • 1篇考辨
  • 1篇发微
  • 1篇《礼记》

机构

  • 5篇西南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衢州学院

作者

  • 5篇张培高
  • 1篇张爱萍

传媒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燕山大学学报...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庸》“诚”的多重意义之解析被引量:3
2013年
"诚"是儒家哲学的重要概念。迄今为止,对"诚"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些解释截然相反。实际上,《中庸》之"诚"至少有四种含义:一,实在;二,一般道德上或心理意义上的"虔诚";三,道德本体的"诚";四,道德或精神境界。在理解《中庸》的"诚"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偏重任何一方,都是不全面的。但在这四者之中,有主次之分,占主导地位的是作为道德本体意义的"诚"。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天道人道道德本体论
《中庸》的“性”是“善”的吗?——与《性自命出》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对比发现,《中庸》与《性自命出》有许多共同点,在"性"的解释方面也是如此。它们对"性"都作"可善可不善"解,且都肯定有向善发展的可能。但两者也有不同,笔者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庸》讲"诚",而《性自命出》则无。虽然说《性自命出》讲信("信,情之方也"),且"诚"也有"诚信"之意,但"诚"在《中庸》中不仅仅是"诚信",更主要是上升到一种本体的高度。整体观之,《性自命出》还没有达到如此的高度。如果说《性自命出》也是子思所作,那么《性自命出》是早于《中庸》的作品。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性自命出》
《中庸》作者考辨被引量:1
2016年
考辨《中庸》的作者,首先要厘清《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的关系。其实《史记》之《中庸》、《子思》之《中庸》与《礼记》之《中庸》不是一回事,《礼》之《中庸》只是《史记》之《中庸》或《汉志》之《子思》的一篇而已。要证明今本《中庸》的作者,可以从"检讨主张《中庸》非子思所作的立论根据"、"辨析《礼记》与《古记》的关系"、"分析《中庸》与《孟子》的关系"等方面分析。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都可以确定《礼记·中庸》为子思所作。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礼记》子思
扬雄教育思想发微
2012年
扬雄,西汉大儒,一生著作颇丰。扬雄以儒家正统传说为思想归向,强调自己以孔子为师,"治己以仲尼",但他并不因此认为孔子是不可超越的,相反,他主张学习是无止境的,儒家学说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正是由此,扬雄对孔门十哲的评价是贬大于褒,把他们湮没不闻的原因归结为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
张培高张爱萍
关键词:扬雄
论智圆对《中庸》的诠释被引量:4
2014年
智圆把"中道"作为平衡三教的方法论原则,所以可以说他是宋代佛教徒中主张三教合一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不能说在他的思想中,三教是平行的。实际上,智圆之所以抬出《中庸》,并以"中庸"作为调和儒释紧张关系的手段,其初衷是要在儒释关系有所缓和的氛围中论证佛教比儒、道更高,从而为佛教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智圆进而把佛教所讲的"性命之学"作为统括儒、道的依据,并认为佛教所讲的"道"比儒、道两家更为完善,更有助于"治天下"。
张培高
关键词:《中庸》中道儒释三教关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