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08901000082)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3
相关作者:唐冰朱家源朱斌郭栋张凯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瘢痕
  • 3篇增生
  • 3篇增生性瘢痕
  • 3篇瘢痕疙瘩
  • 3篇病理
  • 3篇病理性瘢痕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组
  • 2篇蛋白质组学
  • 2篇蛋白质组学研...
  • 2篇胰岛
  • 2篇胰岛素
  • 2篇胰岛素样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胰岛素样生长...
  • 2篇正常皮肤
  • 2篇受体
  • 2篇皮肤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江门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朱斌
  • 7篇朱家源
  • 7篇唐冰
  • 3篇胡志成
  • 3篇毕良宽
  • 3篇陈斌
  • 3篇张凯
  • 3篇郭栋
  • 2篇谢春玲
  • 2篇黎明涛
  • 2篇胡坤华
  • 2篇张伟
  • 2篇李爽
  • 1篇蔡浩
  • 1篇黄健
  • 1篇林天歆
  • 1篇李晓卉

传媒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华损伤与修...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通过比较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寻找和筛选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中的特异蛋白质。方法: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8例瘢痕疙瘩、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组织和3例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差异双向电泳(2D-DIGE),选择差异蛋白质斑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成功建立病理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的双向凝胶电泳图谱,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质斑点数分别为2 978、2 975和3 053。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我们对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差异超过4倍的斑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36种不同蛋白,包括: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表达相同的16种蛋白,其中上调蛋白8种,下调蛋白8种;只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有11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9种,下调2种;只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的有9种不同蛋白,其中上调4种,下调5种。结论:蛋白质组学较好地显示了病理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蛋白质表达差异;进一步研究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有可能对揭示病理性瘢痕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胡志成朱家源朱斌郭栋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唐冰
关键词:瘢痕疙瘩蛋白质组学波形蛋白OSTEOGLYCIN
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 比较增生性瘢痕与正常皮肤组织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筛选出增生性瘢痕的特异蛋白质。方法 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2010年1月至5月8例增生性瘢痕患者的增生性瘢痕组织和3例整形外科患者正常躯干皮肤为研究对象,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双向凝胶电泳对比分析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中蛋白表达差异,选择差异蛋白点进行MALDI.TOF/TOF质谱分析和生物学信息分析。结果 获得重复性较好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凝胶电泳图谱中平均蛋白点分别为2975和3053,对其中表达差异超过4倍的蛋白点进行质谱分析和数据库检索,共鉴定出24种蛋白质,其中上调蛋白有11种,下调蛋白有13种。结论成功地建立增生性瘢痕的双向电泳荧光染色图谱,鉴定出增生性瘢痕组织与正常皮肤组织间的差异蛋白质表达。
胡志成朱斌朱家源郭栋陈斌张凯胡坤华黎明涛唐冰
关键词:瘢痕增生蛋白质组学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重组腺病毒白细胞介素10表达系统载体细胞的研究
2011年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重组腺病毒白细胞介素10基因表达系统(ad.rIL-10)的载体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法原代培养,并于体外扩增出MSC,运用流式细胞仪对MSC进行鉴定。用ELISA法检测外源基因rIL-10在M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原代培养扩增出的MSC高表达CD29,CD105和CD166,不表达CD45,其中第4代MSC生长状态良好,12h贴壁率达90%。腺病毒包装IL-10可以高效感染MSC,感染48h后IL-10表达增加(48hAd.rIL-10组136.2μg/L;对照组5.1μg/L),并可持续维持高表达2周以上。结论含外源基因IL-10的MSC高效而持久的表达目的基因,尤其是第1代至第442的MSC,是基因治疗良好的细胞载体。
毕良宽朱家源朱斌唐冰李爽张伟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0腺病毒间质干细胞基因治疗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标本,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IGF-1、IGF-1R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T-PCR显示瘢痕疙瘩中IGF-1R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27<0.05);IGF-1R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为弱阳性,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894>0.05)。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IGF-1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IGF-1及IGF-1R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梁茶朱斌唐冰朱家源蔡浩
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病理性瘢痕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受体mRNA的表达被引量:3
2012年
背景:多种肿瘤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及其配体表达异常,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是多种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和抗细胞凋亡的因子,控制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进程。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烧伤外科收治患者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其正常皮肤等手术切除标本,荧光定量实时PCR检测不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P<0.05),且在瘢痕疙瘩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增生性瘢痕表达水平与正常皮肤接近(P>0.05);而瘢痕疙瘩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P<0.05)。说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受体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蔡浩唐冰朱家源朱斌毕良宽
关键词:瘢痕疙瘩增生性瘢痕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治疗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主要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对国内外学者自1966年至2011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治疗的308篇文献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将死亡率、住院时间作为衡量指标。结果经筛选有10篇文献入选,与保守治疗相比,开胸术后出现胸骨骨髓炎的患者在清创后采用负压治疗的死亡率减少了66%(95%CI20%~57%)、住院时间减少了9.24d(95%CI-10.98~-7.50);采用皮瓣修复术治疗的死亡率减少了95%(95%CI1%~21%)、住院时间缩短了8.65d(95%CI-10.31~-6.99);而负压治疗与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负压治疗的住院时间缩短了2.77d(95%CI-3.23~-0.31),而两组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05)。结论清创后行负压治疗、皮瓣修复术等方法作为目前治疗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的主要治疗方法,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可以降低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负压治疗相对于皮瓣修复术可以缩短住院时间。
唐冰胡志成朱家源朱斌郭栋陈斌张凯李晓卉谢春玲
关键词:胸骨骨髓炎负压伤口疗法META分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IL-10基因对脓毒症的治疗作用(英文)被引量:2
2010年
脓毒症是近年来的医学难题之一,迫切需要探讨新的治疗手段.以往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免疫细胞因子白介素 10(IL-10)是细胞因子分泌的抑制因子,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因此构建了携带小鼠 IL-10(mIL-10)的腺病毒载体,用它来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并通过载体上的绿色荧光蛋白来筛选过表达 mIL-10 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mIL-10).随后,运用盲肠结扎穿孔法在小鼠体内建立脓毒症模型,并观察 BMSC-mIL-10 在脓毒症中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和单纯 BMSC 治疗组相比,BMSC-mIL-10 可以明显降低脓毒症老鼠体内炎症因子的产生,这包括TNF-α、IL-6、IL-1α和 IL-1β等,同时,BMSC-mIL-10 治疗组小鼠的肺部和肾脏炎症反应减轻,体重丢失下降,死亡率明显降低.为进一步探讨 BMSC-mIL-10 治疗机制,运用 Western blot 和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发现 BMSC-mIL-10 组上清液可以抑制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 LPS 引起的 NF-κB的激活.上述结果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过表达 IL-10 有望成为脓毒症治疗的潜在手段之一.
毕良宽唐冰朱斌谢春玲李爽林天歆黄健张伟朱家源
关键词:脓毒症白介素10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