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770381)

作品数:7 被引量:88H指数:7
相关作者:路纪琪郭相保王振龙田军东谢东明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济源市农业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太行山猕猴
  • 6篇猕猴
  • 2篇自然保护
  • 2篇自然保护区
  • 2篇保护区
  • 1篇行为谱
  • 1篇野生
  • 1篇夜宿地
  • 1篇社会结构
  • 1篇生境
  • 1篇生境选择
  • 1篇食物
  • 1篇食物种类
  • 1篇食性
  • 1篇食性分析
  • 1篇资源现状
  • 1篇组织学
  • 1篇金钱豹

机构

  • 7篇郑州大学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济源市农业局

作者

  • 7篇路纪琪
  • 4篇田军东
  • 4篇王振龙
  • 4篇郭相保
  • 2篇谢东明
  • 1篇王白石
  • 1篇吕九全
  • 1篇陈菊荣

传媒

  • 2篇兽类学报
  • 2篇四川动物
  • 1篇人类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河南林业科技

年份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野生太行山猕猴的社会结构被引量:7
2011年
2009年2月至2010年7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所辖的天坛山管护区,基于个体识别和野外跟踪,观察了一个野生太行山猕猴群(王屋1群,WW-1)的社会结构,采用随机取样法(Ad libitum sampling)记录了该群内成年个体之间、母系单元之间的竞争行为过程,进而依据"David得分法"构建了WW-1群内成年个体及母系单元间的优势等级,并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Instantaneous andscan sampling)记录了成年个体到达投食区的移动顺序,分析了平均移动序位与社会顺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WW-1群体大小为41只个体,由7个成年雄性和13个成年雌性以及21个未成年猕猴组成,群内的成年雌性个体分别隶属于3个母系单元;2)群中成年雄性、成年雌性、亚成年雄性、亚成年雌性、青少年雄性、青少年雌性、婴幼猴雄性、婴幼猴雌性的比例为1∶1.86∶0.29∶0.43∶0.86∶1.29∶0.14∶0,且未成年个体占全群的51.2%;3)WW-1群表现出严格的优势等级结构,成年个体优势顺位由高到低依次是:豁鼻>次红>白鼻>痞子>红脸>尖脸>小白脸>皱眉>光鼻>长毛>黑颊>小不点>斑点>斑眼>灰头,母系单元间的优势顺位由高到低依次是红脸单元>长毛单元>斑点单元。研究结果提示,太行山猕猴的社会结构为多雄多雌型;成年雄性个体之间优势等级较成年雌性严格,而成年雌性的社会顺位受所在母系单元社会顺位的影响;WW-1群的α位为成年雄性,其在获取资源上具有优先性。
田军东王振龙路纪琪郭相保王白石
关键词:猕猴社会结构
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金钱豹资源现状及其保护被引量:9
2008年
金钱豹为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之一,易于受到人类活动干扰。近年来野生数量有回升迹象,但保护任务依然严峻。分析了保护区内金钱豹的资源现状,提出了保护建议。
王好峰路纪琪汤发友刘金栋孔茂才
关键词:金钱豹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冬春季食性分析被引量:15
2011年
2008年11月-2009年4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了40份太行山猕猴粪样和38科91种植物标本,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的冬春季食性。结果表明:1)太行山猕猴在冬季采食植物13科21种,其中栓皮栎、青冈、羊胡草、露珠草、大叶榉是其冬季的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5.4%;小叶榉、千金榆、南蛇藤、君迁子等10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39.1%;第三类是少见采食植物,包括板栗、毛栗、辽东栎,蒙古栎、黄荆等5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2%;2)共记录到猕猴春季采食植物24科37种,其中栓皮栎、青冈、早熟禾、大叶榉、小叶榉、千金榆、鹅耳枥、枳椇、构树、博落回等10种为主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70.8%;唐松草、白丁香、紫丁香等14种是常见采食植物,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23.4%,少见采食植物包括马齿苋、铁线莲、槐、胡枝子等16种,共占所采食植物总量的5.7%;3)部分植物在冬季和春季均被猕猴取食,但在2个季节所取食的部位有所不同,在冬季主要取食嫩芽和果实,在春季则主要取食花和叶。太行山猕猴在春季的取食植物比冬季更广泛。
郭相保王振龙陈菊荣田军东王白石路纪琪
关键词:太行山猕猴食物种类
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被引量:32
2009年
2007年11月至2008年2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愚公保护站,根据观察到的猕猴活动痕迹和位置,设置了180个10m×10m的样方。在这些样方中,对10个生态因子(地形、海拔高度、坡位、坡向、坡度、离水源距离、人为干扰、郁闭度、隐蔽度、平均胸径)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太行山猕猴的冬季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猕猴在冬季喜好选择的生境特征为:倾向于同绕大树(乔木平均胸径〉15cm)活动;较之其它季节,冬季的猕猴更愿意接近人类居所(〈2000m),并选择离水源近(〈1000m)的地方活动,说明直接饮水可能是猕猴在干旱冬季获得足量水分的重要途径;冬季猕猴喜欢在坡度为15°~40°、郁闭度〈60%的阳坡活动,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为1000~1300m。猕猴对生境中地形特征和坡位无明显偏好,对活动地点的隐蔽条件也无特殊要求。文中还对所选择的生态因子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其累积贡献率达到70.713%,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冬季生境特征。
谢东明路纪琪吕九全
关键词:生境选择猕猴
河南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猕猴夜宿地选择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2009年3~7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的天坛山管理区(112°12′~112°22′E,35°05′~35°15′N),通过野外跟踪调查及样方调查法,研究了太行山猕猴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一个种群的夜宿地选择.共发现猕猴的夜宿地18个,同时设置18个对照样地.在夜宿地和对照样地中,分别测定了15种生境因子,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 表明,太行山猕猴的夜宿地多选择在山坡(15/18)和山脊(3/18)(χ2=8.00,df=1,P=0.005),不选择沟地;位于山坡上的夜宿地均处于上坡位(11/18)和中坡位(7/18),而回避下坡位.对夜宿地和对照样地的生境因子进行t检验发现,太行山猕猴偏好选择有一定坡度、乔木密度较大和乔木层盖度较高、隐敞度较高的地片作为夜宿地,而对夜宿地中的灌木层盖度和草本层盖度则未表现出选择倾向(P〉0.05),其夜林栖树主要为生境内胸径超过20cm的阔叶树,栖处高度通常在10 m左右.对夜宿地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具累积贡献率达到77.78%,可以较好地反映猕猴的夜宿地特征;影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乔木密度、隐蔽度、坡度和气候因素.
郭相保王振龙田军东路纪琪刘金栋
关键词:太行山猕猴夜宿地
基于PAE编码系统的太行山猕猴行为谱被引量:35
2011年
2009年2月至2010年3月,在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愚公管理分局所辖的天坛山管护区,利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的发生过程、内容和环境。基于以"姿势-动作-环境"(Posture-act-environment,PAE)为轴心、以行为生态功能为依据的PAE编码系统,对野生太行山猕猴的行为进行分类和系统编码并构建PAE行为谱。结果:1)研究中分辨并记录到猕猴的14种姿势,93种动作,121种行为;2)将所记录到的行为分别划归于摄食、排遗、调温、配对、交配、育幼、竞争、亲密、聚群、通讯、休息、运动和其他等13个类别中;3)得到了基于PAE编码系统的野生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田军东王振龙路纪琪郭相保刘金栋
关键词:太行山猕猴行为谱
太行山猕猴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2
2009年
猕猴广泛分布于从阿富汗到泰国和中国南部的亚洲地区。分布于中国的猕猴有6个亚种。太行山猕猴为猕猴华北亚种Macaca mulatta tcheliensis,系中国所特有,目前仅分布于河南、山西两省交界的太行山和中条山南端地区,为世界野生猕猴分布最北的种群。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学者们在数量与分布、形态学(包括普通形态学、骨骼系统形态学)、生态学、微观生物学、疾病、实验技术等方面,对太行山猕猴展开了研究。本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亟待开展的研究工作,以期能有助于对这一珍稀物种的有效保护。
路纪琪王好峰谢东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