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2-YW-Q05-04)

作品数:7 被引量:139H指数:5
相关作者: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敖威游庆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地壳
  • 3篇地壳结构
  • 3篇地震仪
  • 3篇海底
  • 3篇海底地震
  • 3篇海底地震仪
  • 2篇地震
  • 2篇洋中脊
  • 2篇OBS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地震剖面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站
  • 1篇地震探测
  • 1篇信号
  • 1篇岩浆
  • 1篇岩浆房
  • 1篇元素地球化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
  • 5篇国家海洋局第...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澳门地球物理...

作者

  • 7篇赵明辉
  • 6篇丘学林
  • 4篇李家彪
  • 3篇敖威
  • 2篇夏少红
  • 2篇李守军
  • 2篇卫小冬
  • 2篇郝天珧
  • 2篇张佳政
  • 2篇陈永顺
  • 2篇吴振利
  • 2篇黄海波
  • 2篇牛雄伟
  • 2篇游庆瑜
  • 1篇吕川川
  • 1篇朱俊江
  • 1篇吴能友
  • 1篇徐辉龙
  • 1篇王彦美
  • 1篇韩冰

传媒

  • 4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与展望被引量:11
2010年
慢速与超慢速扩张洋脊是研究岩浆活动、构造运动、热液循环等相互作用的最佳场所;其复杂的三维空间的地震结构是构建构造动力学机制的基础。文章首先结合国际深海研究发展趋势,回顾了慢速扩张洋脊的三维地震结构研究进展,发现慢速扩张洋中脊与快速洋脊相似,也存在岩浆房或熔融体;然后,重点结合我国2010年1—3月首次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开展的三维地震探测实验,提出了今后超慢速洋中脊的重要研究方向;此次地震数据初步处理结果表明,数据质量良好,为下一步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打下坚实基础;相信此次研究将在超慢速扩张洋脊的形成演化机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大洋中脊研究中的地位。
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敖威王春龙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关键词:岩浆房
神狐海域水合物沉积层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
2012年
利用ICP-MS对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SHW2和SHW7两钻孔柱状样品含水合物层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SHW2及SHW7两钻孔各12个样品的ΣREE丰度平均值与上陆壳的平均值接近;沉积物中轻稀土和重稀土存在显著分异,两钻孔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相近,与上陆壳和代表上地壳平均值的澳大利亚后太古代页岩(PAAS)的稀土元素分布形态相似,并继承了源区母岩性质,显示出物源主体为陆源岩。两钻孔稀土参数剖面图显示,稀土总量(ΣREE)和轻稀土总量(LREE)、重稀土总量(HREE)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δCe与δEu基本显示负相关,推测其沉积物源具有相似性。
王彦美韩冰吴能友赵明辉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神狐海域南海北部
南海深地震探测的重要科学进程:回顾和展望被引量:25
2012年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研究其深部地壳的结构对深入认识南海共轭边缘的构造属性、深海盆形成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机制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南海地壳结构的深地震探测从构造区域上可分为南海北部陆缘、南海南部陆缘、南海中部深海盆等几个海域,在探测技术上经历了声纳浮标、双船扩展剖面(expanding spread profile,ESP)、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3个阶段。特别是近20年OBS探测蓬勃发展,从南海北部、发展到南海南部、再到南海中部,从二维直线探测到三维网格探测。这些探测和研究得到了宝贵的深部地壳结构信息,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推动了国产OBS的应用和人才队伍的培养。而最新完成的深海盆三维OBS探测标志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具有非常深远的科学意义。
丘学林赵明辉徐辉龙李家彪阮爱国郝天珧游庆瑜
关键词:深地震探测地壳结构
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中横波的识别与应用被引量:20
2010年
纵横波联合探测可以获得丰富的地下结构信息。纵横波速比和岩石泊松比在预测岩石圈的岩性、物性等介质属性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南海中北部OBS2006-3地震剖面垂直分量和径向分量上的纵横波走时、视速度以及质点运动轨迹,识别出了转换横波震相。本文以OBS8和OBS10台站的数据为例,说明了横波识别的方法,并在拟合好的P波速度模型基础上,利用RayInvr软件对转换横波震相进行了射线追踪,确认了PwSs3、PgSs3、PmS等几组转换震相,计算了这两个站位下的波速比和泊松比。根据OBS2006-3测线下地壳高速层的P波速度(VP=7.20—7.25km·s-1)、S波速度(VS=4.20—4.23km·s-1)、泊松比(0.24)等参数,初步推断下地壳高速层是由上地幔岩浆底侵作用形成。
卫小冬赵明辉阮爱国丘学林夏少红朱俊江黄海波
关键词:转换横波南海中北部
海陆地震联测:相邻地震台站的信号及震相特征对比被引量:2
2010年
2004年作者在香港外海域进行了一次海陆地震联测实验,文章利用此次实验中的两个相邻固定台站珠海台和澳门台所记录的气枪信号数据,从波形、波谱特性和震相等方面分析了相邻地震台站对气枪信号的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来自不同距离处的地震波波形和波谱特征在同一台站上变化不大,但在不同台站上的响应有所差别,珠海台受背景噪声影响更为强烈,其信号波形扰动大,具有较多高频成分,优势频率响应比较尖锐,而澳门台响应则比较平缓。对研究区下方速度结构进行了二维结构模拟,分析了台站附近速度结构对地震波到时的影响。珠海台PmP震相走时相对滞后,由于深圳断裂带穿过两台站之间,其引起的花岗岩基底破碎或上地壳厚度的差异都可能导致珠海台基底地震波速度的降低,这可能也是引起两台站对相同震源信号具有不同波形及波谱响应的因素之一。
黄海波夏少红丘学林赵明辉卫小冬陈国耀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震相功率谱
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被引量:82
2011年
跨越南海西南次海盆南部陆缘和南沙地块中部的OBS973-1测线是南海南部首次采集的海底地震仪(OBS)广角反射与折射深地震测线,本文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沿测线的二维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速度2.5~4.5 km/s,厚度1000~3000 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结晶基底的速度从顶部的4.5~5.5 km/s增加到地壳底部的6.8~6.9 km/s,中地壳有一个小的速度不连续面(0.1~0.2 km/s),而地壳底部的莫霍面有较大的速度反差(1.2 km/s),上地幔顶部的速度为8.0~8.1 km/s.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在测线的北段和南段有很大的不同,在测线北段的海盆区,莫霍面埋深约11 km,结晶地壳的厚度仅为5~6 km,表现为典型洋壳的特征,而在测线南段的陆块区,莫霍面埋深最大达24 km,地壳厚度可达20 km,表现为减薄陆壳的特征,从海盆区到陆块区莫霍面埋深和地壳厚度迅速增加.陆块区上下地壳的厚度和变化趋势相似,下地壳没有看到高速层(HVL),可能说明地壳内部是以纯剪拉张的均匀减薄为主,地壳下部的岩浆底侵不发育.对比OBS973-2和OBS973-3测线的结构模型,可以推测南沙地块的中部和东部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西南次海盆两侧是一对非火山型的不对称共轭陆缘.
丘学林赵明辉敖威吕川川郝天珧游庆瑜阮爱国李家彪
西南印度洋中脊三维地震探测中炮点与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校正被引量:31
2010年
在海上实施三维地震探测过程中,人工震源枪阵中心与船上GPS的距离及地震探测作业中的船行方向造成炮点实际位置与预设位置有一定偏差;自由落体投放的OBS由于海流的影响会偏离原定设计位置(投放点),因此,炮点与海底地震仪(OBS)的位置校正是三维地震结构研究中的基本环节.本文利用艏向信息校正了炮点位置;采用蒙特卡洛和最小二乘法方法对海底地震仪的位置进行了校正,并探讨了直达水波曲线特征.结果表明OBS位置一般偏离设计点1km左右,其误差范围在20m以内,校正后的OBS记录剖面展示了真实的记录情况.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西南印度洋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同时为今后南海的三维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提供经验与借鉴.
敖威赵明辉丘学林李家彪陈永顺阮爱国李守军张佳政吴振利牛雄伟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西南印度洋中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