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01200)

作品数:5 被引量:104H指数:4
相关作者:郭云昌裴晓燕王岗余波张誉更多>>
相关机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椰毒假单胞菌
  • 2篇椰毒假单胞菌...
  • 2篇食品
  • 2篇米面
  • 2篇酵米面
  • 2篇分子
  • 2篇分子分型
  • 1篇淡水
  • 1篇淡水鱼
  • 1篇淡水鱼养殖
  • 1篇电泳
  • 1篇养殖
  • 1篇鱼养殖
  • 1篇中国食品
  • 1篇溶藻弧菌
  • 1篇生物合成
  • 1篇生物活性
  • 1篇食品安全
  • 1篇食源
  • 1篇食源性

机构

  • 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国家食品安全...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河南省疾病预...
  • 1篇山东省疾病预...
  • 1篇四川省疾病预...
  • 1篇浙江省疾病预...

作者

  • 2篇王岗
  • 2篇裴晓燕
  • 2篇郭云昌
  • 1篇张秀丽
  • 1篇占利
  • 1篇陈玉贞
  • 1篇杜春明
  • 1篇付萍
  • 1篇姚雪婷
  • 1篇赵悦
  • 1篇张誉
  • 1篇余波

传媒

  • 3篇中国食品卫生...
  • 1篇卫生研究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12年中国食品微生物风险监测概况被引量:16
2015年
目的了解中国主要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水平和趋势,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风险预警、标准制修订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计划的科学制定、工作手册的撰写、技术培训、质控考核、自查督导、数据审核和结果复核等途径有效开展2012年风险监测工作。结果共完成10类即食食品中常见的卫生指示菌、食源性致病菌、寄生虫和诺如病毒的监测,获得监测数据29.02万个。结论监测结果表明,相关食品的整体状况良好,但同时存在某些食品安全问题。
裴晓燕郭云昌李宁闫琳李莹王岗王伟董银苹刘秀梅杨大进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
米酵菌酸的生物合成及其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2年
米酵菌酸(BA)是一种可引起致死性食物中毒的脂类毒素,由于其高致死性而备受关注。过去大量研究集中于米酵菌酸的毒理作用、检测方法以及产毒菌株产生米酵菌酸的条件等,而其生物合成过程及其机制仍不明确,有待深入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近年来,米酵菌酸又被用作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的抑制物而广泛应用于细胞凋亡、损伤方面的研究。
王岗郭云昌裴晓燕
关键词:米酵菌酸生物活性生物合成化学合成
中国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和餐饮环节常见嗜盐性弧菌污染调查被引量:69
2016年
目的了解内陆6省(自治区)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环节鱼、水体、水底沉积物等样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溶藻弧菌、创伤弧菌的污染状况,明确淡水鱼养殖、销售、餐饮各环节中3种嗜盐性弧菌的分布。方法在广西、河南、湖北、山东、四川、浙江6个省(自治区)的内陆地市设置采样点,采集养殖场、销售场所、餐馆的鱼样及存养鱼的对应水样。采用传统的分离培养技术检测3种嗜盐性弧菌,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养殖环节水体和淡水鱼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5.81%(14/241),溶藻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89%(5/264)、4.98%(12/241),创伤弧菌检出率分别为1.14%(3/264)、0.83%(2/241);3种嗜盐性弧菌的污染率在流通环节增高,存养水体和淡水鱼的检出率分别为副溶血性弧菌18.47%(29/157)、14.93%(40/268),溶藻弧菌10.83%(17/157)、9.70%(26/268),创伤弧菌3.18%(5/157)、3.36%(9/268);餐饮环节淡水鱼中嗜盐性弧菌的检出率与流通环节基本一致。结论传统意义上海水中常见的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3种嗜盐性弧菌已经在内陆地区的淡水养殖、流通和餐饮各个环节中检出,尤其是淡水养殖环境中嗜盐性弧菌的出现可能对整个食物链产生的影响值得关注。
裴晓燕余波张秀丽闫琳陈玉贞李宁张誉占利姚雪婷杨大进
关键词:淡水鱼溶藻弧菌创伤弧菌污染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方法,并对29株分离株进行PFGE分型研究。方法分别选择5种限制性内切酶(XbaⅠ、SpeⅠ、NotⅠ、SmaⅠ、AscⅠ)酶切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染色体DNA以进行PFGE分析,并利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结果NotⅠ、SmaⅠ和AscⅠ的酶切片段过小,而XbaⅠ酶切片段的大小适中但数量过多,不能获得清晰可辨的图谱,均不适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PFGE分型。SpeⅠ酶切的PFGE条带数量和大小适中、指纹图谱清晰可辨,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FGE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郭云昌王岗杜春明付萍裴晓燕
关键词: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荧光标记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型方法,并对4株模式菌株和19株分离菌株进行分型。方法选用4种低频限制性内切酶(ApaⅠ、EcoRⅠ、HindⅢ和PstⅠ)和2种高频限制性内切酶(MseⅠ和TaqⅠ)进行组合,对FAFLP预扩增和选择性扩增体系进行优化,用BioNumerics软件对分离株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并与VITEK 2 GN生化结果和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ApaⅠ-G/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7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80.85%,最高相似度为98.77%。PstⅠ-T/TaqⅠ-G组合将19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为10个群,菌株间最低相似度为48.68%,最高相似度为99.67%。两种FAFLP组合均能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而VITEK 2 GN和16S rDNA序列分析无法将菌株进行完全区分。结论 ApaⅠ-G/TaqⅠ-G组合与PstⅠ-T/TaqⅠ-G组合FAFLP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本研究建立的FAFLP分型方法可应用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分子分型和溯源。
王岗郭云昌杜春明付萍李薇薇赵悦刘秀梅杨大进裴晓燕
关键词: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分子分型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