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1212010914036)

作品数:7 被引量:72H指数:5
相关作者:李德威罗文行唐辉明钱莉莉朱丽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大学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地震
  • 3篇地壳
  • 3篇地质
  • 3篇汶川地震
  • 2篇地表破裂
  • 2篇地质灾害
  • 2篇地质灾害发育
  • 2篇东昆仑
  • 2篇玉树地震
  • 2篇强震
  • 2篇下地壳
  • 2篇下地壳流动
  • 2篇滑坡
  • 2篇发育
  • 2篇崩塌
  • 1篇单元法
  • 1篇地表破裂特征
  • 1篇地壳结构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机构

  • 9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 1篇长江三峡勘测...

作者

  • 7篇李德威
  • 4篇罗文行
  • 2篇钱莉莉
  • 2篇李炯
  • 2篇唐辉明
  • 2篇刘芳晓
  • 1篇蔡建超
  • 1篇朱云海
  • 1篇胡祥云
  • 1篇李茂华
  • 1篇李祥龙
  • 1篇刘德民
  • 1篇胡新丽
  • 1篇高成
  • 1篇朱丽霞
  • 1篇程丰

传媒

  • 2篇地球科学(中...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人民长江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煤田地质与勘...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6
2012年
大陆浅源地震震源空间分布可以看作是一种地球物理特征,大量震源的空间位置数据可用来刻划大陆地壳结构。通过研究南北地震带南段震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研究区震源深度分布在横向上的疏密变化与地质构造特征相对应。剖面震源分布等密度图显示,中、下地壳不同深度广泛分布着多震层。多震层的分布与地壳低速、低阻层具有相关性,多震层一般位于低速、低阻层的上方。中地壳层次的低速、低阻层很可能是壳内滑脱层,是韧性下地壳与脆性上地壳发生拆离解耦的构造层次;下地壳低速、低阻层是部分熔融、含流体的韧性流变层;壳内多震层的构造属性应是上地壳硬的脆性层,容易发生突然破裂,产生地震。低速、低阻层是大陆板块内部上地壳脆性层构造过程的主控因素,包括对大陆内部浅源地震的控制;因此,在低速、低阻层之上往往形成多震层,越是活动性强的低速、低阻层,其上多震层震源密度越高。南北地震带南段不同层圈和块体之间的差异运动控制了其地壳层次的构造活动,包括大量地震的发生,其中,下地壳流层与上地壳脆性层的差异运动在中地壳层次发生剪切拆离是最重要的因素。
罗文行胡祥云李德威蔡建超
关键词:地壳结构震源分布多震层南北地震带
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构造解析
汶川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的上盘,且高密集区多分布于主干发震断层(映秀-北川断层)30km半径缓冲区之内,崩塌滑移机理和特征与一般的重力崩滑不同,表现出崩塌体崩射、滑坡体高势能远程滑移和抛滑的特...
刘芳晓李德威刘德民李炯唐辉明罗文行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下地壳流动
文献传递
地震地表破裂成因分析——以玉树地震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对玉树地震区4个典型地表破裂观察点地表破裂的观察分析,认为地表破裂可以分为同震地表破裂和震后受重力等影响而形成的滑坡后缘破裂以及河岸垮塌体破裂等。同震地表破裂大部分与发震断层的出露位置一致,是断层错动引起的,但有一部分地表破裂与断层位置并不重合,其形成可能另有原因。断层是地壳中相对软弱带,其消耗能量的作用大于传递能量的作用。这类同震地表破裂很可能是震源体破裂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通过极不均匀的上地壳传播,再经过地壳中断层、裂隙、岩层岩性界面、褶皱面等复杂的折射、反射过程,在局部地段叠加增强后最终突出地表释放能量形成的。这种由于地震波突出地表形成地震破裂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地震地表破裂的波突成因。由于地震波携带有发震构造的相关信息,因此即使是波突成因的同震地表破裂,其组合形式也能够反映发震构造的一些基本特征。
罗文行钱莉莉李德威李茂华
关键词:地震地表破裂玉树地震
汶川震中岩浆岩高边坡破坏模式与崩塌机理被引量:12
2011年
汶川8.0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岩石边坡崩塌次生地质灾害,不同岩性及结构的岩质高边坡,强震作用下的破坏机理不同,震中映秀岩浆岩高边坡在强震中破坏严重,因此急需开展其破坏机理的研究.以震中映秀典型高边坡崩塌-虎嘴崩塌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结构面统计模拟方法,深入分析岩浆岩边坡的结构面组合特征,通过赤平投影法初步确定了该类边坡的破坏模式:由3组主控结构面相互贯通的双平面滑动.恢复老虎嘴岩质边坡在地震前的原始坡形,采用2DUDEC再现地震作用下老虎嘴岩质高边坡的破坏过程,得出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规律:老虎嘴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渐进破坏过程主要表现为边坡前缘岩体首先破坏,坡顶岩体沿着3组结构面的切割贯通面也产生拉裂破坏发生崩塌,最终整个边坡溃塌.在重力和地震的双重作用下坡顶破坏呈现出抛射状.
胡新丽唐辉明朱丽霞
关键词:汶川地震离散单元法工程地质
强震诱发大型岩质滑坡的滑面中岩石角砾的高温胶结作用被引量:3
2011年
汶川特大地震在北川县陈家坝乡地区诱发了许多地质灾害,其中孙家园滑坡后壁出露有一种特殊的红褐色岩石壳体,形态如岩石熔化重新胶结一般,甚至具有比基岩还要高的强度。根据对孙家园滑坡后壁所出露的红褐色壳体的形态特征、出露条件和其矿物成分的鉴定,建立了一种新的岩型——滑面角砾岩。通过对滑带角砾快速胶结成岩机理的分析,并结合孙家园滑坡的特点,证明了在强震作用和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滑带岩石角砾可以满足产生快速铁质胶结所需要的温度条件,而且这个温度远低于岩石矿物熔化所需温度。
李祥龙唐辉明
东昆仑中灶火地区超镁铁质辉石岩的成因被引量:9
2013年
最近在青海东昆北中灶火地区发现超镁铁质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以及成因矿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岩石主要由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角闪石组成,另有少量斜长石、石英、黑云母和铁质不透明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为后期退变质矿物.斜方辉石成因判别分析结果为岩浆成因,故该超镁铁质岩为辉石岩而非麻粒岩.该辉石岩化学成分上表现为异常的高MgO、高CaO、低Al2O3特征,微量元素表现为Rb、Th富集而Nb、Ti的亏损,表明其来源于富集地幔.通过岩相学、稀土元素等特征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认为该辉石岩是俯冲洋壳部分熔融产生的富Si熔体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交代反应产生辉石岩岩浆,然后底侵到地壳中部冷却结晶形成的.野外地质特征显示辉石岩的侵位晚于发生糜棱岩化的围岩,即晚于围岩的形成时代,即早二叠世,说明该辉石岩是在中二叠世古特提斯洋向北大规模俯冲及其所导致的弧后伸展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
罗文行钱莉莉李德威朱云海刘德民高成
关键词:辉石岩地球化学矿物学东昆仑
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的构造解析
汶川地震诱发的崩塌滑坡次生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的上盘,且高密集区多分布于主干发震断层(映秀-北川断层)30km半径缓冲区之内,崩塌滑移机理和特征与一般的重力崩滑不同,表现出崩塌体崩射、滑坡体高势能远程滑移和抛滑的特...
刘芳晓李德威刘德民李炯唐辉明罗文行
关键词:汶川地震崩塌滑坡下地壳流动
文献传递
东昆仑、玉树、汶川地震的发生规律和形成机理:兼论大陆地震成因与预测被引量:34
2010年
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汶川、玉树等强震的同震地表破裂不对称发育,伴随余震有规律地分别向东、南东和北北东方向迁移,很可能是源于恒河盆地流经亚东、当雄、安多、库赛湖、治多、玉树、甘孜、汶川的弧形下地壳"热河"的流速和流向变化形成的,下地壳热流物质正在向云南及邻区汇聚形成下地壳"热海",导致长时间跨季度构造热干旱,其影响超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地表破裂不一定受断层控制,震源也不在断层面上,下地壳流动导致中地壳发震并进一步影响上地壳形成同震脆性破裂系统。大陆板内盆山过渡带地震密集,大陆板内地震是在下地壳层流的热动力作用下导致活动地壳分层变形的产物。在大陆盆山耦合、圈层耦合的非线性开放系统中,从大洋底部的软流圈层流进入大陆底部使得地幔软流圈加厚,底辟上升为大陆下地壳流动,为地震活动提供了巨量热能;热软化的下地壳缓慢的韧性流动孕育了大陆板内地震;中地壳韧-脆性剪切带易于积累能量,发生热能与应变能的转化,产生地震,形成震源层;上地壳脆性断层活动和地表破裂是地震释放深部能量的载体和方式之一。地壳稳定性评价的依据应当是地壳的活动性而不是断层的活动性。大陆活动构造区地震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实际上是下地壳地震能量的聚散过程,体现在下地壳热主导的韧性流动构造与上地壳应力主导的脆性破裂构造之间的相互作用。下地壳热软化物质流动过程中流速、流向等突然改变触发地震,并产生共振波。大陆下地壳流层在厚度、温度、粘度、流速、流向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程度的温度异常、流体异常及与其相关的大气层、电场、磁场、重力场、地球化学场、应力场、应变场、生物场等异常。合理布置天空网、地面网、地下网,综合立体监测有效的地震前兆,系统地开展长期
李德威
关键词:盆山耦合强震预测青藏高原东北部
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其破裂方式被引量:8
2012年
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玉树Ms7.1级地震产生了长约50km的地表破裂带,地表破裂系统非常典型。本文通过对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与结古镇西南河道两岸2个地表破裂点的野外观测和地表破裂的力学分析,探讨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和方式。在果庆益荣松多村附近河滩地表破裂与地震陡坎呈间隔式左行右阶排列,具转换压缩性质;在结古镇西南河道北岸主地表破裂带中地表破裂非常发育,出露一处古断层面。地表破裂的野外调查与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同震地表破裂带总体走向为125°,属于典型的左行走滑破裂带,最大左行走滑位移量1.75m,主压应力为近东西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震局地震地球物理研究所公布的结果基本一致。
程丰李德威Jerry Bartholomew罗文行
关键词:玉树地震地表破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