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04-2)

作品数:4 被引量:54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保弟陈建林许继峰康志强董彦辉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拉萨地块
  • 2篇火山岩
  • 2篇钾质
  • 2篇俯冲
  • 1篇地球化学对比
  • 1篇地球化学组成
  • 1篇第三纪
  • 1篇雪鸡
  • 1篇早第三纪
  • 1篇山岩
  • 1篇侵入体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火山
  • 1篇钾质火山岩
  • 1篇含矿
  • 1篇含矿斑岩
  • 1篇俯冲消减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成都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4篇许继峰
  • 4篇陈建林
  • 4篇王保弟
  • 3篇康志强
  • 1篇董彦辉
  • 1篇陈陵康
  • 1篇任江波
  • 1篇余红霞

传媒

  • 3篇岩石学报
  • 1篇地球化学

年份

  • 2篇2011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藏南部桑日群火山岩的时代:来自晚期马门侵入体的约束被引量:23
2010年
位于拉萨地块南缘的桑日群火山岩通常被认为是新特提斯洋沿拉萨地块南缘向北俯冲消减的产物,但其喷发持续时间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约束。在桑日群火山岩系中识别出一套稍晚于桑日群火山岩的侵入岩脉,脉岩中的锆石用U-Pb LA-ICPMS法测得年龄为(93.4±1.1)Ma。据此认为桑日群火山岩的喷发时间应不晚于93.4 Ma。前人的研究表明桑日群的活动时限可以追溯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因此其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至少从晚侏罗世延续到了93.4 Ma左右。另一方面,这些侵入岩脉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俯冲成因的桑日群弧火山岩,如埃达克岩(麻木下组)和钙碱性的火山岩(比马组),而与东部朗县和里龙一带的侵入岩非常相似,它们很可能是板片俯冲导致的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这种差异暗示在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过程中其深部动力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康志强许继峰陈建林王保弟董彦辉
关键词:俯冲消减拉萨地块
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被引量:11
2011年
Cu-Mo-Au含矿斑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联系的弧环境,而且也产于碰撞造山带内。通过对比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特别在微量元素上具有较大差别,暗示它们有着不同的物源区组成或形成机制。同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相比,太平洋东岸俯冲型含矿斑岩有着明显高的HREE和Y含量,低的Sr/Y、(La/Yb)N以及(Dy/Yb)N比值,表明其物质源区不含或含有少量的石榴子石并可能以角闪石组成为主。统计发现这些俯冲型含矿斑岩部分样品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但大部分样品却显示出具有与正常岛弧系列火山岩相似的特征,它们很可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熔体并在后期经历MASH过程的产物。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条件达到了石榴子石相变,可能形成于增厚的下地壳,其物质源区很可能与前期的洋壳俯冲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朗-雪鸡坪含矿斑岩具有与俯冲型含矿斑岩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有可能是西向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发生断离,进而诱发前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并非是俯冲洋壳直接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陈建林许继峰任江波王保弟余红霞
关键词:含矿斑岩地球化学
“三江”地区与青藏高原内部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地球化学对比:地幔源区的差异及其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三江"地区和青藏高原内部广泛分布有新生代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MgO>6%,K2O/Na2O>1),通常认为它们应起源于地幔源区,虽然它们均有着富钾、富集LILE和亏损HFSE的共同特征,并在形成时代上有着一致性,但青藏高原这些在不同区域的早第三纪火山岩在地球化学特征有显著的差异。"三江"地区同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相比具有明显高的εNd(t)值,指示前者起源于一个相对亏损的富集地幔源区。青藏高原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环境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但不同地区的富集物质和地幔源区矿物组成以及形成深度却是各不同。青藏高原内部高镁钾质岩的形成可能与高原腹部始新世下地壳的拆沉有关;而"三江"地区早第三纪高镁钾质岩可能与发生在50~40Ma北向俯冲的特提斯大洋板片断离有关。同时早第三纪特提斯大洋板片的北向俯冲和断离对"三江"地区在该时期的成矿物质的富集和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贡献。
陈建林许继峰王保弟康志强
关键词:早第三纪地球化学
拉萨地块麻江地区具有“超钾质”成分的钾质火山岩的识别及成因被引量:14
2011年
一般认为青藏高原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由西向东逐渐喷发,然而本文在拉萨地块中部麻江地区识别出一套钾质火山岩,利用单矿物金云母的40Ar-39Ar方法确定其形成于21.3Ma。这套火山岩具有高镁(>3%)和高钾(K2O/Na2O>2)等的超钾质火山岩成分特征,但其高的MgO含量是因岩石中含有后期蚀变矿物白云石所致,因此它们是具有"超钾质岩"成分特征的钾质岩。这套火山岩与拉萨地块西部地区沿着南北向地堑产出的钾质岩具有相似的构造环境,同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集LREE及LILE、亏损HFSE,高度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并具有较高的(87Sr/86Sr)i比值和较低的εNd(t),指示其可能源于与古俯冲相联系的富集地幔源区。麻江地区约21Ma钾质岩的识别可能使人们重新认识有关拉萨地块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浆从西向东的演化特征,揭示拉萨地块后碰撞岩浆活动可能是近同时发生。同时本文认为麻江钾质岩的形成以及拉萨地块南北向裂谷系统的形成演化可能与中新世早期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断离有关。
王保弟陈陵康许继峰刘鸿飞陈建林康志强
关键词:拉萨地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