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05092)
- 作品数:5 被引量:213H指数:5
- 相关作者:马志强何迪赵秀娟孟伟孟燕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北京地区有机物种人为源排放量及O_3生成潜势估算被引量:10
- 2013年
- 在华北地区总VOCs排放清单的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内外VOCs主要人为污染源排放源谱,计算了北京市各行业、各区县88个VOCs物种的排放量,发展了北京市2003年和2006年VOCs物种排放清单,并估算了北京地区VOCs排放的O3生成潜势.结果显示:北京市2003年和2006年人为源向大气排放VOCs总量分别为34.6×104t和55.0×104t,VOCs排放总OFP值分别为131.9×104t和209.5×104t;对北京地区O3生成潜势贡献最大的前10个VOCs物种依次为乙烯、间/对-二甲苯、甲苯、1-丁烯、异戊烷、反-2-丁烯、丙烯、顺-2-丁烯、邻-二甲苯和乙炔,这10个物种的累计排放量占VOCs排放总量的60%左右,但对总OFP值的贡献率接近80%;北京城区是VOCs排放的高值区,同时也是O3生成潜势最大的区域;降低交通排放、溶剂挥发及油品挥发排放是降低北京地区VOCs排放、控制O3生成的有效途径.
- 徐敬马建中
- 关键词:有机挥发物排放量人为源
- 北京PM2.5背景值定值方法及其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10
- 2015年
- 通过气团识别方式,确定了较强气团判别指标,定量评估了较强气团对北京上甸子区域大气本底站PM2.5浓度影响.结果显示,偏北风过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10.3~13.5μg/m3,平均值为(11.7±1.3)μg/m3;偏南风过程中PM2.5的背景值介于60.2~92.6μg/m3,平均值为(76.2±12.8)μg/m3.偏北风过程中,PM2.5背景值变化趋势不明显;偏南风过程中,PM2.5背景浓度呈线性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5.5μg/(m3.a).2009~2012年期间,区域本底站观测到的PM2.5年均值变化不大,这与北京地区的局地产生的二次PM2.5逐步增大有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区域背景值下降的影响.当出现系统性偏南风时,北京以南区域输送对北京当地PM2.5浓度增加的平均贡献接近60%,但是自2009年开始逐步下降,截止2012年该贡献降低到44%.
- 马志强徐敬张小玲尹晓惠贺赟石雪峰
- 关键词:PM2.5背景值散射系数
- 雾和霾对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影响对比分析被引量:56
- 2012年
- 2011年10月8日—12月7日,在北京城区对ρ(BC)(BC为黑碳)、ρ(PM2.5)、大气能见度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观测,利用该资料分析雾和霾对大气能见度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能见度为0.6~26.7 km,其中40%以上的时间大气能见度不足5 km,ρ(PM2.5)和ρ(BC)小时平均值最高分别达416.0和17.87μg/m3.大气能见度小于5 km且持续时间超过24 h的过程出现5次,过程1~5持续的时间分别为84、79、70、35和66 h.过程1和2主要由霾导致,大气RH(相对湿度)小,持续时间长;过程3和5则均由雾引起,大气能见度平均值分别仅为1.70和1.99 km.尽管过程4持续时间最短,但是由于存在低层逆温的大气层结,并且地面风速<1 m/s,导致颗粒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扩散均受到抑制,加之大气平均RH达到90.8%,形成雾霾复合影响,造成颗粒物污染程度超过其余4个过程,ρ(PM2.5)和ρ(BC)平均值分别达到192.1和10.15μg/m3.
- 马志强赵秀娟孟伟孟燕军何迪刘红燕
-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PM2黑碳
- 气象条件对北京地区一次光化学烟雾与霾复合污染事件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3年
- 2012年6月16-22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次霾及光化学烟雾复合重污染事件。在这次污染事件中,首先由特定的气象条件引发光化学污染,主要表现为臭氧严重超标,进而通过气粒转化等作用导致PM2.5快速积累,并引起能见度下降。
- 马志强孟燕军林伟立
- 关键词:光化学烟雾
- 北京地区秋季雾霾天PM_(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28
- 2013年
- 利用北京城区和郊区2011年9月1日~12月7日PM2.5质量浓度、气溶胶散射系数(σsca)和黑碳浓度观测资料,研究了雾霾天气条件下北京地区PM2.5污染与气溶胶光学参数的变化特征,并讨论了气象条件的作用.结果表明,北京地区PM2.5污染和气溶胶光学特性受雾霾天气的影响非常明显.PM2.5浓度、σsca和气溶胶吸收系数(σabs)在雾霾期均明显高于非雾霾期,雾霾期日均PM2.5浓度在城区和郊区分别达到97.6μg·m-3和64.4μg·m-3,为非雾霾期日均浓度的3.3和4.8倍.城区高PM2.5浓度造成雾霾类天气出现频率明显高于郊区.轻雾天城区PM2.5浓度、σsca和σabs明显高于郊区,区域输送的影响相对较弱,轻雾和霾天城郊差异较小,区域性特征明显,而雾天σsca城郊非常接近且在各雾霾类天气中相对最高,气溶胶散射能力最强,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气象条件的不同造成各雾霾过程PM2.5浓度、σsca和σabs的空间分布、PM2.5污染及气溶胶消光强度上呈现不同的特点.边界层以上偏南风将南部地区污染物向北京输送,在整层下沉气流作用下使得边界层内污染物浓度增加,加之边界层高度持续稳定在600 m左右,边界层内风速很低,污染物水平、垂直扩散均很弱,造成局地污染物的累积,形成了PM2.5污染和气溶胶消光强度最强的一次雾霾过程.
- 赵秀娟蒲维维孟伟马志强董璠何迪
- 关键词:雾霾PM2散射系数气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