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642)

作品数:25 被引量:280H指数:11
相关作者:朱新开郭文善董召娣郭明明张明伟更多>>
相关机构:扬州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农业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2篇小麦
  • 12篇氮肥
  • 7篇春性
  • 6篇冬性
  • 6篇半冬性
  • 5篇氮量
  • 5篇籽粒
  • 5篇春性小麦
  • 4篇氮肥运筹
  • 4篇性状
  • 4篇施氮
  • 4篇施氮量
  • 4篇半冬性小麦
  • 3篇氮肥用量
  • 3篇氮素
  • 3篇稻茬
  • 3篇幼苗
  • 3篇籽粒产量
  • 2篇氮代谢
  • 2篇氮肥利用

机构

  • 27篇扬州大学
  • 4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 2篇连云港市农业...
  • 1篇江苏里下河地...
  • 1篇江苏农林职业...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江苏红旗种业...
  • 1篇江苏中东化肥...

作者

  • 12篇朱新开
  • 10篇郭文善
  • 7篇董召娣
  • 6篇彭永欣
  • 5篇封超年
  • 5篇郭明明
  • 5篇张明伟
  • 4篇赵广才
  • 3篇杨玉双
  • 3篇亓振
  • 3篇常旭虹
  • 3篇李春燕
  • 3篇王德梅
  • 3篇盛海君
  • 3篇王美
  • 3篇王雨
  • 2篇易媛
  • 2篇施凯峰
  • 2篇刘孝成
  • 2篇张伟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扬州大学学报...
  • 2篇大麦与谷类科...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作物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The Cr...
  • 1篇2014年全...

年份

  • 1篇2017
  • 10篇2016
  • 7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HJ-CCD数据和随机森林算法的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被引量:24
2016年
为给小麦长势的遥感监测提供技术支持,该文运用随机森林回归(RF,random forest)算法建立小麦叶面积指数(LAI)遥感反演模型。首先基于2010-2013年江苏地区小麦环境减灾卫星HJ-CCD的影像数据,提取拔节、孕穗和开花3个生育期的卫星植被指数,进而根据各生育期植被指数和相应实测LAI数据,利用RF算法构建各期小麦LAI反演模型,并以人工神经网络(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为参比模型进行预测精度的比较。结果表明:RF算法模型在3个生育期的预测结果均好于同期的ANN模型。拔节、孕穗和开花3个生育期RF模型预测值与地面实测值的R2分别为0.79,0.67和0.59,对应的RMSE分别为0.57,0.90和0.78;ANN模型的R2分别为0.67,0.31和0.30,对应的RMSE分别为0.82,1.94和1.43。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大田尺度下的小麦LAI遥感预测精度提供了技术和方法。
王丽爱周旭东朱新开郭文善
关键词:植被神经网络叶面积指数小麦
基于开花期卫星影像的春性中、弱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遥感预测被引量:2
2015年
为了对小麦籽粒品质提前监测与预报,以为小麦生产形势的分析和收购调度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Landsat-5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长江中下游流域江苏地段春性中、弱筋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叶片SPAD值、叶片氮含量和植株氮含量)、卫星遥感植被指数和籽粒蛋白质含量间关系,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拔节期植株性状参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相关性不显著;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可用于籽粒蛋白质含量提前预测;开花期植株性状参数均可采用NDVI和DSW3等卫星遥感植被指数进行反演,效果最优,并基于NDVI和DSW3分别建立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采用模型预测2007年和2009年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实测值间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且RMSE值较低,其中NDVI模型预测精度较高。构建了基于开花期数据的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模型,采用NDVI模型制作了2009年江苏省部分区域春性中、弱筋小麦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卫星遥感预测专题图。
丁锦峰朱新开王君婵张旭东谭昌伟李春燕郭文善
关键词:小麦卫星遥感蛋白质含量
扬麦系列品种植株抗倒性能的演变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为了解扬麦系列品种的抗倒性变化规律及与茎秆性状的关系,研究了不同年代育成的扬麦系列品种茎秆形态结构、解剖结构、力学结构等抗倒性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代的推移,小麦品种的株高下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呈现缩短的趋势,而基部第1节间长度无明显变化。近、现代育成的扬麦品种基部节间秆壁厚度与基部节间单位长度干重在总体上大于早期育成的扬麦品种,而茎秆粗度无显著差异。育成年代越早的品种抗倒性越差,倒伏面积越大,倒伏程度越严重;近几年育成的品种抗倒性显著增强,发生倒伏的风险降低,产量提高。通径分析表明,株高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最主要因素,基部第1、第2节间壁厚、基部二节间单位长度干重、茎粗等性状也是影响小麦品种抗倒性的重要指标。
张明伟王慧董召娣丁锦峰李春燕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
关键词:小麦倒伏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性状的关系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明半冬性与春性小麦苗期氮肥吸收效率的差异及其与根系形态与生理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盆栽条件下,选用半冬性、春性小麦品种各3个,研究了不同氮源(NH_4^+-N、NO_3^--N、NH_4^+-N+NO_3^--N三种类型)供应条件下小麦苗期(6叶期)根系性状的差异及其与氮素吸收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小麦苗期氮素吸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吸收效率表现为半冬性类型显著高于春性类型,不同氮源处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根系性状中,平均根长、根系总长、根系总吸收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高于春性类型,而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表现为半冬性类型低于春性类型,根系重量、氧化力则因供应的氮源不同,生态类型间存在差异。根干重、根系氮积累量与氮肥吸收效率显著相关,其他性状与氮肥吸收效率的相关性不显著。
盛海君董召娣张明伟朱新开
关键词:小麦生态类型苗期根系性状氮肥利用效率
秸秆添加快腐菌剂还田对麦季土壤养分和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通过设置在秸秆中添加快腐菌剂的大田试验,研究快腐菌剂对秸秆还田的促进作用和对小麦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快腐还田影响土壤有机质及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与仅秸秆还田处理相比,秸秆快腐还田处理0~5 cm土层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加最为明显,有机质含量次之,硝态氮、铵态氮含量除成熟期及速效磷含量除花后15 d和成熟期有增加或持平外,其余各生育期铵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硝态氮含量则急剧减少;秸秆快腐还田处理小麦穗数与千粒质量提高,而穗粒数略有降低,最终产量提高;秸秆快腐还田能极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降低籽粒硬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筋小麦籽粒品质。
盛海君施凯峰施凯峰杨静杨静朱新开
关键词:秸秆还田小麦土壤养分
氮肥对扬麦20茎秆性状和抗倒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解施氮对小麦茎秆性状及抗倒性能的调节作用,以中筋小麦品种扬麦20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180、225和270kg·hm-2)和3个氮肥运筹比例(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分别为7∶1∶2∶0、5∶1∶2∶2和3∶1∶3∶3),研究氮肥施用量及运筹比例对小麦产量及茎秆形态、力学结构、化学成分等抗倒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施氮量相同时,5∶1∶2∶2氮肥运筹比例的产量均最高。随着氮肥用量及基施比例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长变细,充实度降低,茎秆强度降低,田间发生倒伏的可能性及危害增加。在高肥条件下适度减少氮肥用量和氮肥合理后移能够有效提高茎秆质量,增加抗倒性能,并获得较高的产量,以施氮225kg·hm-2、氮肥运筹比例5∶1∶2∶2处理效果最好,能有效缓解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
张明伟易媛董召娣董召娣朱新开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氮肥调控
部分春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氮效率差异分析被引量:14
2014年
为了解小麦冬春性与氮素利用的关系,在大田条件下,以江苏省主栽的1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半冬性和春性小麦的氮效率差异。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条件下,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吸收效率(NUEa)和氮肥生产效率(NGPE)分别比春性小麦高12.19%和9.64%,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NUEa和NGPE最高的半冬性小麦品种均为济麦22,春性小麦两个指标最高的品种均为扬麦15。半冬性小麦的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NUR)、氮肥农学效率(NAE)、氮素生理效率(NPE)及氮收获指数亦高于春性小麦,但差异均不显著。半冬性或春性类型小麦中各指标都存在氮高效和氮低效的品种,且品种间差异均极显著;不同品种氮效率高或低的机制不同,使得对氮肥的吸收、利用、转运的能力存在差异,生产中应根据不同品种氮效率机制特点采用不同的施肥应对策略。
董召娣张明伟张明伟郭明明朱新开封超年朱新开彭永欣
关键词:半冬性小麦春性小麦氮素利用效率
春性和半冬性小麦氮效率差异的群体特征比较被引量:4
2016年
为了解小麦群体结构特征与氮利用效率的相关性,以江苏省推介使用的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和9个春性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两类型小麦间群体特征及氮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时,半冬性小麦群体植株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在生育前期低于春性小麦,生育后期高于春性小麦,茎蘖数在全生育期均高于春性小麦,平均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粒叶比均高于春性小麦。同一类型小麦中不同品种间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也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类型小麦各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茎蘖成穗率、总结实粒数、粒叶比与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产量呈线性负相关。半冬性和春性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与氮肥生产效率(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春性小麦的粒叶比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指数下降速率与NGPE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茎蘖成穗率与氮肥吸收效率(NUEa)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半冬性小麦粒叶比与氮肥农学效率(NAE)呈显著正相关。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总结实粒数是两种类型小麦群体NGPE的共性调控特征表现,粒叶比可作为春性小麦NGPE、半冬性小麦NAE差异的评价指标,茎蘖成穗率可作为春性小麦NUEa的调控指标。
董召娣张明伟易媛郭明明朱新开封超年郭文善彭永欣
关键词:半冬性小麦春性小麦氮效率
氮肥运筹对生选6号籽粒产量及花后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研究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生选6号小麦茎蘖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以及MDA含量和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小麦生育期推移,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呈单峰曲线变化,MDA含量逐渐上升;随孕穗肥施用比例提高,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下降速率变缓、MDA含量上升速率减缓,延缓了植株衰老。花后剑叶SOD、POD、CAT酶活性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正相关,MDA含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本试验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70 kg/hm2水平下,基肥:分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比例为3∶1∶3∶3的方式,有利于延缓花后剑叶衰老,提高千粒重和产量,产量可达8 000 kg/hm2以上,是其良种繁育可采用的氮肥运筹方式;基肥:分蘖肥:拔节肥施用比例为7∶1∶2的方式,产量可达7 500 kg/hm2左右,品质符合国标要求,是其稳定实现优质高产的氮肥运筹方式。
陈芳芳姜清华朱新开李春燕查联群王亚松
关键词:氮肥运筹
氮肥用量对徐麦3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通过田间观测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小麦群体生长,但氮肥用量过大,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反而不利于穗数的形成。淮北中等肥力的稻茬麦,以施用225 kg/hm2纯氮,更容易获得较多的成穗数。氮肥施用量与产量成二次曲线关系(y=-0.650 9x2+26.493x+269.86;R2=0.993**),以施氮量305.25 kg/hm2小麦产量最高,模拟最高产量为8 091 kg/hm2。徐麦31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栽培,氮肥用量以300 kg/hm2左右为宜。增施氮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施氮量水平的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均有所提高,并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含量的增加趋于缓和。徐麦31作为强筋小麦栽培,可通过调控氮肥施用,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SDS沉降值,改善籽粒加工品质。
易媛
关键词:施氮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