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2011B379)

作品数:13 被引量:9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文浩潘海军张铁慧更多>>
相关机构: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3篇理论内核
  • 2篇生成逻辑
  • 2篇诗学
  • 2篇文化
  • 2篇逻辑
  • 1篇当下意义
  • 1篇道德文章
  • 1篇动因
  • 1篇研究路向
  • 1篇忧生
  • 1篇忧世
  • 1篇友人
  • 1篇儒家
  • 1篇儒家理想
  • 1篇生存境遇
  • 1篇生命
  • 1篇省察
  • 1篇圣人
  • 1篇圣人之道
  • 1篇圣贤

机构

  • 9篇长春师范学院
  • 4篇长春大学

作者

  • 7篇张文浩
  • 4篇潘海军
  • 2篇张铁慧

传媒

  • 2篇文艺评论
  • 2篇长春师范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南京政治学院...
  • 1篇长春工业大学...
  • 1篇华夏文化论坛

年份

  • 4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宋代儒家道德诗学的研究路径被引量:1
2012年
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了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追寻成圣之道,形成了儒家道德诗学观念。为推进儒家道德诗学研究的深入,以历史变迁和中心人物为经纬,以民族融合和文化转型为背景,以文化诗学、价值哲学和伦理美学为主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观照中国传统的践履精神,以宋学思想的变化特征为观察点,以宋代儒家在文学、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论述对象,以人物的理论和实践之结合程度为评判准则,采用互文法,以中心人物联结起人物群体,从而呈现其内在肌理和整体风貌,并思考其生成的逻辑、理论内核及相关问题。
张文浩
关键词:理论内核
论王国维“境界”说的四个价值范畴被引量:1
2013年
长期以来,阐释王国维"境界"说呈现出两种研究路径,一方面缠陷于传统诗学谱系中的内涵挖掘,另一方面则是叔本华哲学影响下的美学剖析。论文阐释了"境界"说内蕴的四个重要范畴。首先论析了"真"乃"境界"说的基石所在。其次对"忧"所具有的非理性内涵进行分析,指出"境界"说所具有的本体高度。同时对"苦痛"的内涵予以思考,拓展到《〈红楼梦〉评论》,论析了"境界"说的深度。最后思考了"自由"与"境界"说的包含关系。
潘海军
关键词:境界说非理性
通往圣贤之路:二程道德诗学抉论
2012年
程颢和程颐直承孔孟为己之学,成为真正以人文世界为主体、道德修养工夫为主导的先驱者。二程认为,通过涵养省察可以掌握圣人之道,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优入圣域并获得内心快乐。立基于此,二程的文艺观念着眼于"有德者必有言"的儒家先训,又以"学以至圣人之道"为宗旨,重在体味和涵泳,最后的归宿是人的诗化。二程有意忽略或排斥文艺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功能,实际上是提供一种道德诗学的发展方向:突出文艺本身的现实取向和人文理性,展现人们对宇宙和人生的独立思考,在涵泳天道、体察性理的过程中表达淑世情怀。
张文浩
关键词:圣人之道
梅光迪“致友人书信”之古典诗学立场考被引量:1
2013年
本文通过梅光迪和胡适的来往书函,论析梅光迪的古典诗学立场。以"诗文之辩"及"古典与浪漫之别"两大范畴,探讨其二者争论的主要问题,客观公允地评析梅光迪诗学精神的基本主张及超越时代的理论价值。结合百年中国诗坛的乱象,从历时性角度佐证了这种古典诗学立场的哲理性和前瞻性。
潘海军
关键词:梅光迪古典诗学
宋代儒家道德诗学的生成逻辑和理论内核被引量:1
2012年
原始儒家将道德实践与圣王之"文"紧扣在一起,使"道德文章"成为圣贤气象和君子人格的代名词。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追寻成圣之道,解决时代问题。沿着文统、道统和政统三条线索,最终拓展出儒家道德诗学的理论内核:回归和突出创作主体在文艺活动中的人格诉求和实践品格,实现德言一致和文行相契,显现宋人那种优柔和崇高兼备的文化心灵;以践道体仁的方式树立道德文章的岸然姿态,负起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无限责任,让践履精神获得美学呈现。这是易受误解,却仍然可敬的文学观念。
张文浩
关键词:生成逻辑理论内核
龚自珍“尊情说”的情感向度与诗学价值被引量:2
2013年
龚自珍“尊情说”提出后,学界如获至宝,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在借鉴前辈学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了“尊情说”内含的三个基本范畴:本真无蔽、此在忧郁、自由诉求,试图对此文艺观点予以全新剖析,恳请方家指正。
潘海军
关键词:诗学价值向度情感文艺观点
从《古诗十九首》看东汉士人的忧生忧世情结
2012年
被后世冠以"风余"、"诗母"之称的《古诗十九首》,堪称"风骚"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诗歌艺术的丰碑。内容多写离别感伤、游子思乡、人生苦短、失意沉沦,其语言率真,情感温婉。这些充满感伤和愤慨的悲咏,又恰恰体现着那个时代失意士人难以割舍的忧生忧世情结。
张铁慧
关键词:忧生忧世自我觉醒个体生命
宋儒“道德文章”的研究路向
2011年
"道德文章"不仅可以从个人角度来指涉其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亦可就历史文化的角度,指一种文明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文艺成就的有机集合。宋儒道德文章特指其道德理想、道德实践、思想智慧、事功实践、文艺成就等多种要素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具有实践的品格特征和辐射性影响。由于宋儒以宗教信徒般的热忱和执着,唤起人类活动包括文学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追寻成圣之道,重视身体力行,践履不已,力求德言一致、文行相契;因而他们的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集于一身,其人格魅力得到感性呈现;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便是践履精神的美学呈现。把握践履精神,便成为研究宋儒道德文章的学术理路。
张文浩
关键词:道德文章研究路向
宋儒的生存境遇与“包容政治”的蕴成
2012年
晚唐五代儒学疲弊,忠义之风荡然。宋朝实行以儒立国的文治政策,革洗前朝武人专政之弊,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由此创造了灿烂可观的文化成就,并成为古代中国文治政府最完备的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帝王完全信任儒臣,道屈尊于势的事实依然没有根本改变。究其实质,文治政策是帝王"包容政治"统治术和孔孟思想互相调和的结果。宋代君臣发挥这种"包容政治"的优势,处理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勉力维系长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
张文浩
关键词:儒家理想
宋代儒家道德诗学的生成逻辑和理论内核被引量:1
2012年
原始儒家将道德实践与圣王之"文"紧扣在一起,使"道德文章"成为圣贤气象和君子人格的代名词。宋代新儒家躬身践履圣王留下的文化观念系统,其伦理道德和生命之美相互内化,唤起文艺活动中的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和历史文化意识。沿着文统、道统和政统等三条线索,最终拓展出儒家道德诗学的理论内核:回归和突出创作主体在文艺活动中的人格诉求和实践品格,实现德言一致和文行相契,显现宋人那种优柔和崇高兼备的文化心灵;以践道体仁的方式树立道德文章的岸然姿态,负起社会、政治和人生的无限责任,让践履精神获得美学呈现。这是易受误解,却仍然可敬的文学观念。
张文浩
关键词:生成逻辑理论内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