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374)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相关作者:邓敏刘新秀刘涛刘文超刘志辉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潍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肌萎缩
  • 4篇肌萎缩侧索硬...
  • 4篇侧索硬化
  • 3篇细胞
  • 2篇运动神经
  • 2篇运动神经元
  • 2篇神经元
  • 2篇皮肤
  • 2篇皮肤成纤维细...
  • 2篇纤维细胞
  • 2篇线粒体
  • 2篇线粒体功能
  • 2篇线粒体功能障...
  • 2篇干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
  • 1篇多功能干细胞
  • 1篇多能干细胞
  • 1篇多能干细胞系
  • 1篇多潜能干细胞
  • 1篇性肌萎缩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潍坊医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潍坊医学院附...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5篇邓敏
  • 2篇刘新秀
  • 1篇高绍荣
  • 1篇陈嘉瑜
  • 1篇李小刚
  • 1篇刘志辉
  • 1篇刘文超
  • 1篇刘涛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SOD1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中突变蛋白表达及线粒体功能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针对携带不同SOD1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SOD1突变蛋白表达和线粒体功能的探索.方法 活检获取2008-201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携带SOD1-V14M、SOD1-G16A、SOD1-C 111Y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LS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皮肤组织,培养并建立成纤维细胞系;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基因突变位点;共聚焦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SOD1蛋白聚集量及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氧(ROS)水平.结果 携带SOD1-V14M、SOD1-G16A、SOD1-C111Y基因突变的ALS病人成纤维细胞出现胞质SOD1蛋白异常聚集,三组突变的SOD1蛋白的浆核比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2.54、2.80及3.25倍;成纤维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m明显降低,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相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36%、124%、142%;且细胞内ROS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了3.33、3.65、6.87倍.结论 在携带SOD1基因突变的ALS病人成纤维细胞内出现胞质SOD1蛋白异常聚集、线粒体功能异常及ROS水平改变,患者的外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可作为ALS发病机制研究的有力工具,更益于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
刘文超刘涛刘志辉邓敏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皮肤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FUS突变的ALS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建立及线粒体功能研究
2021年
目的针对携带肉瘤融合基因(FUS)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FUS线粒体功能的探索。方法活检获取2008~2012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确诊的携带FUS-R524W基因突变的家族性ALS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皮肤组织,培养并建立成纤维细胞系;采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基因突变位点;共聚焦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功能。结果共聚焦检测发现,FUS-P524W突变组比对照组成纤维细胞红色荧光较弱,绿色荧光明显增强,线粒体膜电位ΔΨm较低。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中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是2.23±0.06,突变的成纤维细胞中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是1.68±0.06。突变相比对照组线粒体膜电位ΔΨm明显降低,红/绿荧光强度的比值相比对照组减少了33%。结论在携带FUS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内出现线粒体功能异常改变,患者的外周组织成纤维细胞可作为ALS发病机制研究的有力工具,更益于将来可能的临床应用,为挑选活性理想药物候选物及其后续研究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张伊邓敏陈静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皮肤成纤维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
SOD1-V14M基因突变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特异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系的建立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 建立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特异性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系,并诱导其分化为运动神经元,为研究中国人群ALS发病机制及药物筛选提供疾病模型.方法 通过逆转录病毒导入外源性的yamanaka转录因子,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成纤维细胞诱导为iPS细胞,并采用核型分析、免疫荧光染色、定量反转录PCR、畸胎瘤形成等实验对iPS细胞进行全能性鉴定,通过抑制SMAD信号通路诱导iPS细胞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果 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病人特异性的iPS细胞系,验证具有全能性,并成功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结论 SOD1基因突变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重编程及iPS细胞的多能性,也不阻碍iPS细胞定向分化为运动神经元.本研究成功建立了SOD1-V14M基因突变的ALS患者iPS细胞系,为中国汉族人群家族性ALS疾病的研究及药物筛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资源.
刘新秀陈嘉瑜李小刚高绍荣邓敏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运动神经元
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3年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为一类原因不明、缓慢起病、病程呈进行性发展、预后不良的疾病.迄今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方法。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iPS细胞)技术的出现为研究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由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的患者体细胞获得疾病特异iPS细胞,并定向分化为疾病中受累的神经细胞,以此用于疾病模型的建立、研究发病机制、进行药物筛选.并可将基因修正过的细胞用于疾病的治疗。本文主要从iPS细胞技术的研究概况、iPS细胞诱导生成中的转录因子、iPS细胞诱导的方法、iPS细胞的来源、iPS细胞技术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中的应用以及iPS技术现存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和展望。
刘新秀邓敏
关键词:诱导性多潜能干细胞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遗传病因学与相关临床表型研究进展
2012年
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运动神经元病(MND),是一种累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锥体束,具有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并存的一类异质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特征为选择性侵犯上、下运动神经元(MN),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锥体束征,其感觉系统一般不受侵犯。
邓敏
关键词: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临床表型运动神经元损害脊髓前角细胞下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