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71658)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4
相关作者:杨锦忠张洪生赵延明宋希云宋朝玉更多>>
相关机构: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厅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玉米
  • 4篇玉米产量
  • 3篇META分析
  • 2篇玉米茎秆
  • 2篇耐密性
  • 2篇茎秆
  • 1篇单粒
  • 1篇单粒播种
  • 1篇单株
  • 1篇单株产量
  • 1篇氮磷钾
  • 1篇地上生物量
  • 1篇性状
  • 1篇氧化碳
  • 1篇叶绿
  • 1篇叶绿素
  • 1篇玉米基因
  • 1篇玉米基因型
  • 1篇玉米生长
  • 1篇育种

机构

  • 13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山东省农业厅
  • 2篇青岛市农业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海阳市农业技...

作者

  • 12篇杨锦忠
  • 3篇张洪生
  • 2篇宋希云
  • 2篇李凤涛
  • 2篇王圣健
  • 2篇宋朝玉
  • 2篇王珍珍
  • 2篇赵延明
  • 2篇韩伟
  • 2篇曹红波
  • 2篇朱如华
  • 1篇梁淑敏
  • 1篇刘永花
  • 1篇韩仲志
  • 1篇郝建平
  • 1篇李娜娜
  • 1篇杜金哲
  • 1篇于艳
  • 1篇姜林平
  • 1篇陈明利

传媒

  • 3篇玉米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 1篇生物数学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农业网络信息
  • 1篇Agricu...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玉米产量对密度的敏感性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作物的密度敏感性反映了稳产性,是广义作物耐密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度敏感性可以用敏感度表示,它是当密度偏离最适值1株/m^2时,产量-密度的单峰曲线上两条切线的到角,取值0°~180°,据此将密度敏感性划分为5个等级.密度敏感度的上界是最适单株产量的严格增函数.对中国上世纪60年代以来155个玉米密度试验产量结果作密度敏感性分析,发现密度敏感度接近对数正态分布,中位数为49°,极不敏感和不敏感两个等级占总数的68.4%.密度敏感度揭示了密度与稳产性的关系,在玉米及其它作物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杨锦忠赵延明宋希云
关键词:玉米育种目标耐密性稳产性
中国1950s到2000s玉米产量-密度关系的Meta分析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明确中国玉米产量-密度试验结果的共性规律,评价Meta分析方法在产量-密度关系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按照Meta分析原理,汇集中国1950s到2000s玉米产量-密度的文献结果,利用约1 500个产量-密度数据对,进行梯度、边界线和核密度等统计分析。【结果】最适密度的变异系数高达20.4%,相应产量的变异为33.65%,单株产量的变异为30.8%。密度和单株产量对产量的相对重要性因二者组合所处的区域而异,产量上界与密度关系符合Y=-0.0134x3+3.15x,对应密度区间为[0.99,15.0]plant/m2。产量上界与单株产量关系为两段直线,先沿Y1=113.1x上升,然后沿Y2=-69.84x+33.87下降。以90%为累积频率,偏离最适密度15%的最大减产幅度为6.18%,偏离1 plant/m2的最大减产幅度为0.88 t·hm2。【结论】容易实现15 t·hm-2高产目标的单株产量在0.185 kg左右,密度区间为[7.0,9.7]plant/m2,最适密度的变异远小于对应产量和单株产量的变异。Meta分析能够从多方面剖析玉米产量-密度关系。
杨锦忠陈明利张洪生
关键词:玉米最适密度META分析梯度分析
基于多光谱特征的玉米生物参量估算模型被引量:4
2014年
为研究多光谱遥感在玉米科学中的应用,使用多光谱相机(近红外光)获取了玉米植株冠层的图像,并同步测定相应的叶绿素值、叶面积指数和地上生物量,分析冠层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叶绿素值、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以期建立最佳的估算诊断模型。结果表明:NDVI与叶绿素值存在很好的直线相关关系,NDVI-地上生物量最佳估算模型为指数形式(y=1.5171e4.8238x),决定系数R2为0.9674,NDVI-LAI最佳估算模型为指数形式(y=0.3689e3.1371x),决定系数R2为0.9619。本文为遥感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凤涛鲁欣欣王珍珍杨锦忠
关键词:地上生物量LAI
玉米3个密度试验结果数学模型的构建
2017年
比较不同数学模型在3个密度试验结果上适用性,寻求玉米产量-密度的最优模型,为深入挖掘3密度试验信息提供理论依据。数据集包括3个密度89个数据集和4个密度128个数据集,均来自中国1950s至2000s六个年代间的玉米密度试验。通过省略次高或者次低密度的方法从4个密度数据集中导出两组3密度伪数据集。拟合的2参数——模型分别为无常数抛物线(PM2)和无常数指数乘积型(EPM2)。对于真数据集,以模型是否存在极大值、参数的统计显著性、理论适宜密度是否越界进行逐级筛选淘汰。最终按照AIC准则决选最优模型。对于伪数据集,则分别比较PM2和EPM2与真数据集最优模型的相似程度,相似性大者获胜。在3个密度的真数据集中,符合AIC准则的PM2数据集最多有32个,比EPM2多21个。能够获得最优模型的数据集数目远小于数据集总数目的原因是理论最适密度越界。在3个密度的伪数据集中,PM2的试验最适密度、最高产量分别与真数据集最优模型的差异均最小。玉米3个密度处理试验数据集可以拟合数学模型,且最优模型是PM2,其次为EPM2。这些结果对于深入挖掘利用玉米3个密度试验结果的价值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丁山朱如华韦宝杨锦忠
关键词:玉米
玉米产量-密度关系年代演化趋势的Meta分析被引量:22
2013年
为明确中国玉米产量-密度试验结果的年代演化趋势,进一步探索提高玉米产量的突破方向和理论依据,汇集从1950s到2000s中国玉米产量-密度的文献结果,拟合产量-密度抛物线模型,剔除异常后进行直方图、相关、通径等Meta分析。结果表明,1950s和1960s玉米产量明显低于1970s和1980s,1990s以来产量持续增加,2000s最大,为10.5thm-2,1960s以来年均增益150kghm-2。最佳密度年代均值在4.5~6.8株m-2之间,呈现(1950s和1960s)<(1970s和1980s)<1990s,但是,2000s却小于1990s。最佳密度下单株产量年代均值在0.08~0.17kg之间,呈现1950s>(1960s和1970s)<1980s,且1990s以来持续上升,2000s上升幅度更为明显。1990s以来密度偏离最佳值引起的减产幅度呈现上升趋势。在持续增加密度的同时,通过育种和栽培途径提高单株产量,是玉米更高产的努力方向。
杨锦忠张洪生杜金哲
关键词:玉米最佳密度单株产量META分析
施氮时期和R/FR比值对玉米生长生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研究施氮时期和光质(红光/远红光,R/FR)对玉米植株形态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对于探讨高密度种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单958’和‘鲁单981’2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在盆栽基施和追施2种施氮时期下,采用人工加装远红光LED灯设置低R/FR比值光环境,研究玉米生长生理性状和产量对低R/FR的响应。低R/FR处理后,各取样期植株的高度、总叶面积、比叶重都不同程度增加,而总叶片数却与对照持平;低R/FR处理还降低了叶片的SPAD值,却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低R/FR处理最终提高了玉米果穗的行粒数、穗粒重及果穗总重量,降低了穗轴重,而千粒重变化未达统计显著水平。低R/FR×品种互作和低R/FR×施氮时期在各个农艺性状上互作基本都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低R/FR比值通过增加行粒数提高穗粒重。
韦宝宋朝玉王圣健桑素平李凤涛王珍珍杨锦忠
关键词:玉米施氮时期产量构成因素
玉米茎秆力学性状的边际效应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以3个抗倒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施钾处理,以不施钾为对照,测定南起第1、3、5、7行玉米基部第三节间的抗弯折力、弯折功、截面惯性矩等力学性状,以及纤维素等3种化学组分,并测定植株的产量性状。结果表明:茎秆截面惯性矩、抗弯折力和弯折功的行序间差异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行序的总贡献率分别达到19. 5%、27. 5%和18. 7%;钾肥对截面惯性矩的作用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总贡献率为4. 1%;品种对抗弯折力和弯折功的作用达到统计显著水平,总贡献率分别为5. 5%和10. 5%;行序对钾含量作用总贡献率最大为9. 9%并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行序×钾肥互作对纤维素含量的作用总贡献率最大为12. 6%并达到统计显著水平;品种对木质素含量作用总贡献率为10. 8%并达到统计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上,品种的作用占绝对优势,并达到统计显著水平。综之,随行序的增大,玉米茎秆的力学性能下降,从第3行开始各性状基本稳定,所以,为保证茎秆力学数据的准确性和对群体的代表性,玉米田间小区试验至少应从第3行进行取样。
丁山张兆玉杨锦忠姜林平韩伟桑素平
关键词:玉米钾肥
Quantifying.Associations among Dimensions of Ears and Their Form Factors in Maize(Zea Mays)Us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2016年
Ear morphological traits such as volume and shape are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ize and the quantitative associations among them can help understand kernel yield determination. 150 mature ears each of 4 maize cultivars were collected from field experiments, and ear length(L), diameter(D), area(S) and volume(V) were recorded for individual ears, kernel weight per ear also recorded for a portion of the examined ears.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dimensional analysis, 8 theoretical equations of 3 sets,which relate ear higher dimensions to its length and diameter, were developed and parameterized and validated with the field observations. The 3 optimized equations showed that the shape of ears in maize can be featured with 3 dimensionless form factors, namely diameter-to-length ratio(c=D/L), areal form factor(b=S/L/D), and volumetric form factor(a=V/L/D/D). Statistically,all of them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cultivars, and a's values varied from 0.582 to 0.612, and b's 0.839-0.868, and c's 0.242-0.308. Volumetric form factor and areal form factor could estimate precisely ear volume and area respectively, but diameter-to-length ratio was not suitable to estimate ear diameter by its length. Ear volume explained almost all variation of ear kernel weight and product L*D*D did the same substantially. Dimensional analysis proved to be promising in 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among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ears in maize. Its application in crop researches should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rop plants.
Hongbo CAOGaimei LIANGJinzhong YANG
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氮量×2个追肥期组合、高密无肥对比低密有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差异,采用LSD比较处理均值,采用负对数模型拟合茎线密度依节位的垂直分布。【结果】节间线密度变幅为0.052—0.72 g DW·cm^(-1),其垂直分布符合负对数方程:线密度=a-b×log(节位);承重自重比变幅为7—51,承重线密度比变幅为122—260 cm,计入雌穗重量后以上两个数值比的最大值出现在穗下第一节间,分别为246和3 425 cm。茎功能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差异明显,在灌浆中后期线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节间线密度持续下降,而承重自重比在较大密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加大施氮量提高了线密度,但是却不影响承重线密度比。茎性状的可塑性表现为: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干物质在茎上各节间的承重投入受最优化策略控制。【结论】以上3个茎支撑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的承重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刻划了干物质投入及其投资效率,有助于深入认识植物的干物质分配现象。
杨锦忠梁淑敏李娜娜刘永花郝建平
关键词:玉米线密度
玉米基因型×密度互作及耐密育种策略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在假定玉米产量与密度关系为抛物线基础上,以已发表文献所反映的基因型×密度互作研究结果为基础,选取历史数据的平均数,以高产基因型的目标密度为参照,按照"正确、错误、漏选"的选择结果,分析基因型差异的27个可能组合。根据基因型之间产量关系以及对选择的干扰程度,将玉米基因型×密度互作划为3种类别,即交点干扰型、产量差干扰型、无干扰型,进一步细分为14种亚类。高密度育种和低密度育种各受到交点干扰型3个亚类的影响,其中只有第8亚类同时影响两种育种策略;高密度育种和低密度育种各受到产量差干扰型2个亚类的影响,其中只有第3亚类同时影响两种育种策略。产量曲线交点的存在,严重干扰杂交组合的单密度选择效果。虽然从产量-密度数量关系看两种育种策略的优劣相当,但是,高密度育种具有逆境选择优势。正偏移密度加目标密度的双密度选择,能够进一步降低杂交组合和品种筛选阶段的选择风险。
杨锦忠赵延明宋希云
关键词:玉米耐密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