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2196)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程国柱韩娟胡立伟薛长龙周晓岩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公路勘察设计院昆明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吉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4篇公路
  • 4篇高速公路
  • 3篇线形
  • 3篇驾驶
  • 3篇驾驶员
  • 2篇公路线形
  • 1篇道路线形
  • 1篇运输规划
  • 1篇交通工程
  • 1篇交通运输
  • 1篇交通运输规划
  • 1篇交通运输规划...

机构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黑龙江省公路...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吉林建筑工程...
  • 1篇吉林省高等级...

作者

  • 3篇韩娟
  • 3篇程国柱
  • 1篇吴立新
  • 1篇薛长龙
  • 1篇胡立伟
  • 1篇周晓岩

传媒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交通标准化
  • 1篇中国公路学报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高速公路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吴立新周晓岩
关键词:高速公路道路线形
高速公路夜间最高车速限制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合理确定高速公路夜间最高车速限制值,保障高速公路夜间行车安全,进行了驾驶人夜间距离识别与车速感知试验研究。分析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坡度对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感知速度的量化影响,并建立了高速公路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模型与感知速度模型。基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反应制动距离间的安全行驶判别条件及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模型,给出了高速公路夜间最高理论限速值与修正限速值的确定方法,并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驾驶人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呈负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正对数相关,与公路纵坡坡度呈负指数相关;驾驶人夜间感知速度与纵坡坡度无关,与实际行驶速度呈正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负对数相关。
程国柱韩娟
关键词:交通工程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感知速度变化规律被引量:15
2012年
为制定合理的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感知速度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量化研究了实际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纵坡对驾驶员感知速度的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感知速度与实际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驾驶员夜间感知速度的准确度与白天相比下降,且感知速度与纵坡值无关;白天驾驶员感知速度与实际行驶速度呈正指数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负对数相关;夜间驾驶员感知速度与实际行驶速度呈正线性相关,与平曲线半径呈负对数相关.基于驾驶员的感知速度变化规律,针对不同的平面线形条件对昼夜分别实施不同的车速限制标准,有助于降低驾驶员的速度感知偏差.
程国柱胡立伟韩娟
关键词: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高速公路驾驶员公路线形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变化规律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制定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保障高速公路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获取信息,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对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的量化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的多元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白天相比平均下降8.5%,最大下降30.4%,下降幅度与行驶速度和公路线形条件有关;驾驶员白天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分别呈负对数、正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52;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分别呈负线性、正对数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
程国柱薛长龙韩娟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路线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