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CS07-04)

作品数:3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杨思忠金会军何瑞霞于少鹏吉延峻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哈尔滨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冻土
  • 1篇地貌
  • 1篇冻土区
  • 1篇油管
  • 1篇油管道
  • 1篇油污染
  • 1篇原油污染
  • 1篇石油
  • 1篇输油
  • 1篇输油管
  • 1篇输油管道
  • 1篇土壤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数量
  • 1篇温度变化
  • 1篇污染
  • 1篇污染物
  • 1篇污染物迁移
  • 1篇古环境
  • 1篇古土壤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哈尔滨学院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3篇金会军
  • 3篇杨思忠
  • 2篇于少鹏
  • 2篇何瑞霞
  • 1篇郭东信
  • 1篇文茜
  • 1篇罗栋梁
  • 1篇魏智
  • 1篇吉延峻
  • 1篇吕兰芝
  • 1篇周梅
  • 1篇孙广友
  • 1篇常晓丽
  • 1篇张秋良

传媒

  • 2篇冰川冻土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09
  • 1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伊图里河冰楔温度变化与微生物数量的相关性初探被引量:2
2009年
冰楔是反映多年冻土区古气候(温度)变化的标志物,冰楔不同叶理的稳定氧同位素(δ18O)浓度可反映冰楔发育过程中的古温度变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在伊图里河地区发现了不活动冰楔,这是迄今北半球发现纬度最南的冰楔,它具有重要的气候和环境意义.采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荧光显微计数和流式细胞术,对伊图里河冰楔δ18O浓度与微生物数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图里河冰楔发育过程中有3次小周期的气温波动,不同叶理的微生物数量也出现了3次波动.温度变化与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冰楔叶理的成冰温度降低,冰楔中存活的微生物数量也随之降低,且温度越低,微生物数量越少.
杨思忠金会军文茜罗栋梁于少鹏
关键词:冰楔古温度Δ18O微生物
冻土区石油污染物迁移及清除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8年
多年冻土区输油管道面临着差异性融沉和冻胀的关键性难题.受力不均匀对管道造成机械性破坏,管道破裂、泄漏现象不断发生.泄漏油污在冻土中的存在及其扩散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长期不利的影响,而且对土壤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造成影响.土壤中石油烃的迁移和分布受土壤和地形、温度、含水(冰)量、降水以及冻结融化过程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近年来,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被用来清除冻土区石油烃污染.正在勘察和设计中的中俄原油管道穿越连续、不连续、岛状和零星分布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区.为了有效保护兴安岭地区的寒区生态环境,中俄原油管道有必要预先做好应对管道泄露的前瞻性研究.
杨思忠金会军吉延峻何瑞霞魏智
关键词:寒区输油管道原油污染
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古冻土及古环境考察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2009年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2008年5-7月调查中,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冻土温度升高显著,冻土上限下降明显,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杨思忠金会军郭东信吕兰芝常晓丽何瑞霞于少鹏孙广友张秋良周梅
关键词:冰缘地貌古土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