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834)

作品数:11 被引量:28H指数:4
相关作者:王中全崔晶姜鹏张玺李婷婷更多>>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河南省分子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4篇旋毛虫
  • 7篇地理株
  • 3篇电泳
  • 3篇基因
  • 3篇成囊前期幼虫
  • 2篇电泳分析
  • 2篇多态性
  • 2篇双向电泳
  • 2篇双向电泳分析
  • 2篇消化法
  • 2篇小鼠
  • 2篇基因组
  • 2篇基因组多态性
  • 2篇肌幼虫
  • 2篇多重PCR
  • 2篇分子鉴定
  • 2篇RAPD分析
  • 2篇SDS-PA...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感染

机构

  • 14篇郑州大学
  • 2篇河南省分子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 1篇郑州澍青医学...

作者

  • 12篇崔晶
  • 11篇王中全
  • 4篇姜鹏
  • 3篇张玺
  • 3篇李婷婷
  • 2篇赵桂花
  • 2篇李峰
  • 2篇牛洪涛
  • 1篇李楠
  • 1篇范清堂
  • 1篇毛福荣
  • 1篇徐冬梅
  • 1篇张胜力

传媒

  • 5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中国兽医科学

年份

  • 11篇2009
  • 3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SSR-PCR对我国旋毛虫7个地理株的分子鉴定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对不同种和地理株旋毛虫进行分子鉴定。方法利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PCR(inter simple sequencerepeat-PCR,ISSR-PCR)标准引物对5种旋毛虫及我国旋毛虫7个地理株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并观察影响扩增效果的因素。结果5种旋毛虫均分别扩增出了各自的特异性条带:旋毛虫(T1)2条(950bp和850bp),乡土旋毛虫(T2)1条(850bp),布氏旋毛虫(T3)3条(1 300bp、950bp和700bp),伪旋毛虫(T4)1条(600bp),纳氏旋毛虫(T7)有4条带(1 700bp、1 450bp、1 050bp、900bp)。我国有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扩增出了与T1相同的2个特异性条带(950bp、850bp)。此外,T1、河南株、云南株、哈尔滨株、黑龙江同江株还扩增出了另外2条弱带(500bp和400bp);但湖北株和天津株则无这2条弱带,湖北株扩增出了1 350bp的条带,天津株扩增出了1 600bp的条带。非猪源的广西株与T1相比,缺少950bp的条带。对1条旋毛虫肌幼虫,在80%酒精保存24w的肌幼虫,在10%甲醛、0.2%叠氮钠及0.05%柳硫汞溶液保存9 w的肌幼虫,应用ISSR-PCR均可扩增出其特异性条带。结论ISSR-PCR用于旋毛虫种的分子鉴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敏感性;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其中云南株、河南株、哈尔滨株及黑龙江同江株可归为一类,湖北株和天津株可归为另一类,来自果子狸的广西株分类地位待定。
牛洪涛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分子鉴定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对T1、T4肌幼虫的可溶性抗原与培养24h的ES抗原的蛋白组分进行分析。结果SDS-PAGE显示,T1肌幼虫可溶性抗原有22条蛋白带(221.62kDa~14.88kDa),其中6条为T1特异性蛋白带(59.72、44.37、23.66、22.36、18.26、16.34kDa);T4可溶性抗原蛋白有18条带(185.28kDa~14.27kDa),其中4条为T4特异性蛋白带(132.60、119.30、35.26、31.02kDa)。T1的ES抗原有10条蛋白带(113.21kDa~14.37kDa),T4的ES抗原有9条蛋白带(104.71kDa~14.51kDa),T1、T4肌幼虫ES抗原的蛋白带均不相同。2-DE显示,T1可溶性抗原有193±12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1kDa~22kDa、25kDa~64kDa及100kDa~144kDa,所对应的等电点(pI)分别为4.7~8.2、4.5~6.5及5~7;T4可溶性抗原有175±9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2kDa~21kDa及25kDa~90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9.5与4.5~9.6。T1的ES抗原具有82±6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3kDa~16kDa、18kDa~22kDa及40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3.8~6.2及5~9;T4的ES抗原具有69±5个蛋白点,分子量主要为10kDa~15kDa、17kDa~25kDa及29kDa~55kDa,所对应的pI分别为4.7~6.5、4.6~6及5~7。结论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及ES抗原的蛋白组分与伪旋毛虫的明显不同。
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可溶性抗原SDS-PAGE
旋毛虫与伪旋毛虫肌幼虫抗原的SDS-PAGE和双向电泳分析
目的鉴定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与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肌幼虫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SDS-PAGE和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
张胜力崔晶范清堂王中全
文献传递
我国旋毛虫地理株的同工酶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为旋毛虫属的分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肌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苹果酸酶(ME)、酯酶(EST)、谷氨酸脱氢酶(GLDH)进行分析,并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结果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的4种同工酶(SOD、ME、EST、GLDH)酶谱均与T1的相同。结论经4种同工酶分析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李婷婷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应用COXⅠ基因PCR-RFLP对我国旋毛虫地理株的鉴定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对我国旋毛虫不同地理株进行分子鉴定。方法根据旋毛虫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ytochromec-oxidase subunitⅠ,COXⅠ)基因序列合成1对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对我国7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同江及天津株)进行分子鉴定。结果T1、T2、T3、T4、T7和我国7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的COXⅠ基因均扩增出419 bp的片段,PCR扩增产物Tru1Ⅰ(MseⅠ)酶切后经RFLP分析,T2、T3、T4、T7和天津株均具有独特的酶切带型:T2为22、70和327 bp,T3为92和327 bp,T4为419 bp,T7为62、64、70和223 bp,天津株为92、126和201 bp;其他6个地理株的酶切带型和T1一致,为22、70、126和201 bp。结论我国7个旋毛虫地理株的COXⅠ基因片段(92、70和22 bp)存在种内多态性;河南、湖北、云南、西安、哈尔滨及同江株可归为一类,天津株可归为另一类。
姜鹏崔晶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PCR-RFLP
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
姜鹏崔晶王中全张玺王莉李峰
文献传递
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观察人工消化法(artificial digestion method)和贝氏法(Baermann's technique)检验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pre-encapsulated larvae,PEL)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分别经口感染20、10、5条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后18d剖杀,将3组小鼠肌肉剪碎后,分别应用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Trichinellosis,ICT)推荐的消化法(简称ICT-消化法)、国家标准-猪旋毛虫病诊断技术(GB/T186452-2000)中规定的消化法(简称国标-消化法)及贝氏法进行PEL的检验。结果ICT-消化法、国标-消化法与贝氏法对感染20条旋毛虫幼虫的小鼠肌肉中PEL的检出率均为100%(15/15)(χ220=0.000,P>0.05);感染10条幼虫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93.33%(14/15),93.33%(14/15)及100%(15/15)(χ120=1.645,P>0.05);感染5条幼虫的小鼠肌肉,3种方法的PEL检出率分别为63.33%(19/30),90%(27/30)及100%(30/30)(χ52=18.866,P<0.05)。感染旋毛虫后18d的小鼠肌肉分别消化1h、2h、3h、4h与5h,PEL死亡率分别为8.49%(53/624)、29.77%(181/608)、58.46(449/768)、67.83%(407/600)、84.70%(515/608),PEL的死亡率随消化时间的延长而升高(χ2=920.772,P<0.05)。结论对肉类中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检疫时,贝氏法明显优于消化法。
姜鹏王中全崔晶张玺王莉李峰
关键词: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消化法
旋毛虫幼虫在大鼠与小鼠肌肉分布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的观察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旋毛虫感染大鼠与小鼠后幼虫在肌肉内的分布及囊包内的幼虫数量。方法将30只昆明小鼠和30只SD大鼠均随机分为轻、中、重度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按每g克体重1、5、20条肌幼虫经口感染。感染后42d剖杀,取不同部位肌肉称重后压片镜检,观察不同部位每克肌肉虫荷(larvaepergram,lpg)及囊包内幼虫数量。结果大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分别以膈肌和舌肌虫荷最高;小鼠在轻度感染时以咬肌虫荷最高,中、重度感染时均以膈肌虫荷最高。在大鼠肌肉8028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91%、1.95%及0.14%;在小鼠肌肉7559个囊包中,含1、2、3条幼虫的囊包分别占97.33%、2.54%及0.13%。小鼠肌肉多幼虫(2~3条)囊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大鼠(χ2=5.644,P<0.05)。多幼虫囊包的检出率在大鼠和小鼠均随感染剂量的增加而升高(χ2大鼠=42.656,P<0.05;χ2小鼠=45.713,P<0.05);在含3条幼虫囊包的肌肉,重度感染的大鼠和小鼠肌肉分别占81.82%(9/11)与100%(10/10)。未发现含有4条及4条以上幼虫的囊包。结论对鼠类旋毛虫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首选咬肌进行病原学检查,其次为膈肌或舌肌;进行肌肉活检或肉类检疫时发现含3条幼虫的囊包提示为重度感染。
姜鹏崔晶王莉李峰张玺王中全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小鼠
应用多重PCR技术鉴定我国6个旋毛虫地理株的研究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对我国猪源旋毛虫地理株进行鉴定和分类。方法根据旋毛虫rDNA扩展片段V区(expansion seg-ment V region,ESV)和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ITS1和ITS2基因序列合成5对特异性引物,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及纳氏旋毛虫(T.nelsoni,T7)的国际参考株作为对照,应用多重PCR对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河南、云南、哈尔滨、黑龙江同江、湖北及天津)进行鉴定,并观察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因素。结果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多重PCR扩增结果显示,均具1条与T1相同的条带(173bp)。应用多重PCR对单条旋毛虫幼虫、不同保存条件的旋毛虫幼虫及含幼虫的新鲜小鼠肌肉提取液进行扩增,均得到173bp的特异性条带。结论经多重PCR鉴定我国6个猪源旋毛虫地理株均为T1。
崔晶赵桂花王中全姜鹏牛洪涛
关键词:旋毛虫多重PCR
我国旋毛虫地理株基因组多态性的RAPD分析
以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T1)、乡土旋毛虫(T.nativa,T2)、布氏旋毛虫(T.britovi,T3)、伪旋毛虫(T.pseudospiralis,T4)、纳氏旋毛虫(T.nelsoni...
张玺崔晶王中全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