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ZXB001)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5
相关作者:张秀华张璐杜疆马翠明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政法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自然科学总论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过程论
  • 3篇存在论
  • 2篇哲学
  • 2篇主义
  • 2篇唯物
  • 2篇唯物主义
  • 2篇历史唯物主义
  • 2篇伦理
  • 2篇莱布尼茨
  • 2篇工程伦理
  • 1篇单子论
  • 1篇都市
  • 1篇都市文明
  • 1篇意蕴
  • 1篇异化
  • 1篇有机体
  • 1篇在场
  • 1篇哲学观
  • 1篇哲学研究
  • 1篇整体论

机构

  • 12篇中国政法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张秀华
  • 1篇马翠明
  • 1篇杜疆
  • 1篇张璐

传媒

  • 3篇理论探讨
  • 3篇哲学研究
  • 2篇自然辩证法研...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与怀特海的精神实践之比较被引量:3
2017年
无论是作为现代思想家的马克思,还是作为建设性后现代哲学奠基人的怀特海,他们都批判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分别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泛经验论的实在论立场下,依循整体论、过程论、生成论的解释原则与辩证思维方式,以"现实的人""经验事态"为主体,不但确认主体精神之维的存在、精神自身的生成性、精神实践的前提,而且考察了精神生活的在场与缺场以及精神活动的外化;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既强调精神创造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进程的作用,又未忽略物质性活动和物质生产方式的基础地位。在马克思那里,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意识;资本主义大工业使工人丧失了精神维度而沦为异化的商品人,而人的解放与自由个性的获得最终仍取决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生产状况;在怀特海这里,"现实事态"的自我摄入包含物质与概念摄入的"两极性",其自我生成又总是受制于"从下到上"和"从上到下"的因果效验,然而,精神一旦出场就能创建新的规则和建制,我们关注的观念和被纳入背景中的观念主宰着我们的希望、忧虑及对行为的控制,塑造着文明类型。
张秀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整体论过程论
科西克“人与世界关系”阐释的实践基质
2014年
作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科西克继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传统,在总体性辩证法和实践哲学范式下,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把劳动、生产作为直接性的基本实践样式,把哲学、经济、艺术、宗教等都看作实践形式和人的关系之表述,强调实践的生存要素。进而,他主张开放、历史、生成的实践不仅是现实的人及其关系、世界生成的根本路径,"经济人"、"操持"、"操控"和"烦"等人的异化实践成为"人与世界关系"异化的深层原因,而只有依靠批判的革命实践、辩证思维、真理的实现来摆脱异化的实践,才能从"伪具体"走向"具体总体",把属于人的意义世界还给人自身,获得人和自然的双重解放。所以,实践成为科西克探讨"人与世界关系"的基质。
张秀华马翠明
关键词:异化
西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阐释范型及其局限
2014年
工程、技术与科学是人们实证地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们与宗教、艺术等共同构成人之生存的基本建构。因此,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不能脱离现实的人之生存实践和历史性境遇。西方学者在基督教背景下,依循总体性原则,形成既有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解读范型:一是基于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内在关涉,延伸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到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中来的"冲突说",指认工程技术与宗教分属于经济和文化领域;二是试图为工程技术寻找宗教文化根基的"相融说",强调基督教直接支撑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而工程技术是深层宗教文化准则的物理表达形式;三是在上述两种观点之间保有调和立场的"调和说";四是立足"协同"概念之上的工程技术与宗教的"协同说"。这些解释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然而,面对当代全球化所创生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样态,上述寻求解释范型的普遍有效性的努力必然受到挑战与解构,与此同时,昭示出对工程技术与宗教关系的考察有待在不同文化处境化下结合特定的经济与社会背景作出具体说明。
张秀华
关键词:宗教文化
从有机、有序到和谐与文明——怀特海与马克思的机体思想之比较被引量:6
2017年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与现代思想家马克思他们热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同时也看到受近代力学影响所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和宇宙观的局限,都批判二元论思维方式和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在建构各自的新哲学观基础上,依循历史的逻辑阐发了有机体思想,不仅关涉到自然、社会、宇宙的有机性、秩序性,机体运行的基础、动力和机制,而且回答了如何走向未来的和谐与文明,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体思想的基本表达:整体论框架内的有机宇宙观与社会机体论;二是机体思想的方法论诉求:内在关系中的过程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三是机体思想的动力机制:目的论下的有机宇宙的秩序与社会规律;四是机体思想的存在论根基:"解构"、"终结"形而上学后的过程实在论与实践过程论;五是机体思想的价值取向:发展论旨趣上的宇宙文明与人类文明。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二者既有共通性,又有明显的殊异,对此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推进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张秀华
关键词:有机体
现象学视野中的现代工程与都市文明被引量:2
2016年
在现象学的视野下,现代都市文明是由现代工程支撑的现代工业所成就的。现代工程、现代工业、现代都市的互动与合谋,把人类带到一去不复返的现代世界,孕育了现代工业主义和技治主义的意识形态,最终导致资本与劳动的对立、技术的敞开与遮蔽的冲突、秩序寻求与失序的变奏等都市的现代性悖论。人类如何走出当下面临的生存困境,仅仅批判技术异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始源性地反思和追问导致技术异化的工程异化。考虑到,工业是工程的集聚,工程形态的演化与工业革命发生的一致性,基于互联网(Internet)、物联网(Io T)、信息物理系统(CPS)等核心技术的"工业4.0"的到来必将呼唤"工程4.0"的出场。实际上,也只有把握工业发展的大趋势,深刻理解这一工业革命自身开显的伦理维度,努力型塑伦理优先的"自在自为"的"工程4.0",并不断超越单纯效率效益优先的"工程3.0",依循工程与伦理的互动、互释与互镜关系,处境化地构建当代工程伦理形态学和工程伦理体系,完善工程伦理实践的可能路径,让工程回归其人文本性——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以期探索拯救现代性的可能性,并重塑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新都市文明。
张秀华
关键词:现象学现代都市都市文明互联网工程伦理
国内工程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走势被引量:2
2013年
近年国内的工程技术哲学研究在总体趋势与研究进路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技术哲学转向的考察;二是对技术本质主义问题的探究;三是对语境论与技术哲学结合的思考;四是对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实践向度的关注;五是对技术思想史的探微;六是对工程的演化与本体论追问以及工程的人文反思。进而,呈现出努力拓展解读视域,既试图回归工程、技术本质的本体论或存在论阐释,也注重其经验的描述、文化和审美的人文反思以及伦理规范的向度,并彰显出跨学科、跨领域的探究进路。
张秀华张璐杜疆
关键词: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
现代实践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被引量:6
2015年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考察,特别是对其实践哲学解读,需将其置于现当代西方哲学转向的总体境遇下,借鉴西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解理路,并基于马克思"实践"范畴的新解及其哲学范式转换,指认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只能是现代实践哲学,以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特征和终结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革命。然而,这种称谓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解释原则下才是可能的,而且唯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实践哲学既与西方传统实践哲学有别,又与当代西方实践哲学区分开来。
张秀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历史唯物主义
莱布尼茨与马克思的中国观之比较
2015年
在贸易和资本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相隔一个半世纪的莱布尼茨与马克思都热切地关注过中国,由于中国和欧洲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致使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评价有巨大差别:身处启蒙早期的莱布尼茨几乎把中国当成审美对象,拥有积极和肯定的中国观,指认文化中国的存在及其在哲学与政治、道德实践上可学习和效法的成就;时逢两次鸦片战争的马克思,在总体性思维下看到的则是封闭保守、积贫积弱、生产方式落后并被殖民者蹂躏的天朝帝国——既是道义上值得同情的对象,按照历史逻辑又是必然被瓦解并借助革命运动终将迎来曙光的国度,因而他克服了启蒙后期否定的中国观而走向辩证的中国观。然而,二者对中国的观照又有一致性:都超越狭隘民族主义,秉持人类主义的普遍立场,把中国看成世界的一部分,力图使中国世界化,构建各自进步主义的发展模式;都各为所用地把希望目光投向中国,探寻摆脱生存危机的文明之路,以期开显或拯救现代性。
张秀华
关键词:莱布尼茨中国观
回归与超越:莱布尼茨与怀特海的有机宇宙论之比较被引量:2
2016年
莱布尼茨与怀特海虽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在许多领域有共同的研究兴趣,都在回归传统的立场上复兴有机宇宙论,以克服机械宇宙论的理论局限。从而,在主体性原则下基于实在论形而上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机宇宙观。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在肯定近代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同时,努力超越后者的宇宙理解,用经验主体的"现实事态"代替无窗户的"单子",用"过程思维"代替"实体思维",用"两极性"摄入活动代替纯精神的"欲求、知觉、表象",用现实实在的"生成"、"关系"代替实体的"性质"、"变化",用诗人般的上帝代替全能的造物主,用创造性"合生"、"进化"去实现宇宙文明代替"预定和谐"。
张秀华
关键词:单子论过程论存在论
工程:具象化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被引量:7
2013年
造物的工程——"自然工程"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内蕴看科学、技术的逻辑和社会、人文的价值,呈现出集成性特征,进而成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表达的载体和现实样态,是具象化了的STS。这主要是由工程自身的特性,科学、技术与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三者在当代的互动和一体化,以及工程的社会实现和工程安全总是关涉科学认知、技术选择与社会因素等决定的。因此,对工程的追问离不开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视城;对STS的考察也需要工程思维和工程课题。
张秀华
关键词:社会STS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