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1490)

作品数:5 被引量:60H指数:5
相关作者:董海燕董亚琳魏友霞封卫毅王陶陶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西安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利奈唑胺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真菌感染
  • 2篇侵袭性
  • 2篇侵袭性真菌
  • 2篇侵袭性真菌感...
  • 2篇康唑
  • 2篇伏立康唑
  • 1篇血小板减少症
  • 1篇血药
  • 1篇血药浓度
  • 1篇血药浓度监测
  • 1篇药动学
  • 1篇药浓度
  • 1篇药物
  • 1篇药物监测
  • 1篇用药
  • 1篇治疗药
  • 1篇治疗药物

机构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西安医学院

作者

  • 5篇董海燕
  • 4篇董亚琳
  • 3篇王陶陶
  • 2篇封卫毅
  • 2篇孙金钥
  • 2篇魏友霞
  • 2篇陈利红
  • 1篇邹雅敏
  • 1篇陈思颖
  • 1篇任晓东
  • 1篇蔡江霞
  • 1篇王茂义
  • 1篇胡萨萨
  • 1篇邹治军
  • 1篇樊迪
  • 1篇王雪
  • 1篇赵英仁
  • 1篇谢姣
  • 1篇程晓亮
  • 1篇张迪

传媒

  • 2篇中国感染与化...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LC-MS/MS法测定人血浆中卡泊芬净浓度及危重症感染患者血浆中卡泊芬净浓度监测
目的:卡泊芬净通常被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重症感染(ICU)患者,而ICU患者之间的PK参数差异较大,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监测ICU患者卡泊芬净血药浓度,研究其谷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目标浓度以及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杨乾婷王陶陶谢姣陈璐程晓亮董海燕董卫华魏友霞王雪董亚琳
关键词:曲霉菌念珠菌血药浓度监测
文献传递
脓毒症治疗中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影响的差异被引量:14
2020年
目的比较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6月使用利奈唑胺或万古霉素治疗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数据,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比较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PCT和CRP水平较未用药(0 d)变化。结果共纳入474例患者,利奈唑胺组249例,万古霉素组225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分析表明,与未用药相比,用药3 d时利奈唑胺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分别为5.8 μg/L对3.1 μg/ L(P <0.001)和75.1 mg/L对46.8 mg/L(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万古霉素组患者PCT水平和CRP水平的降低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矫正混杂因素后的179对患者中,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患者在生存率和治疗有效率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6.0%对81.6%,P=0.251;46.9%对45.3%,P=0.750)。结论在脓毒症患者中,利奈唑胺使用3 d可显著降低PCT和CRP水平,起效更快,但对于治疗结局,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董海燕韩欣妍孟丹丹窦林杰董亚琳陈利红樊迪
关键词: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脓毒症
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伏立康唑群体药动学研究及给药方案优化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价伏立康唑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的群体药动学特征,寻找影响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变化的因素,并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为定量描述协变量与伏立康唑药动学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了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稀疏血样进行分析。观察患者人口学资料、生化指标、合并用药、基因型等协变量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使用内部验证Bootstrap法对最终模型进行验证。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给药方案进行优化。结果通过NONMEM(monlinear mixed effect modoling)程序对151例住院患者的406个血样进行分析发现,具有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的一房室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这些数据。其中,表观分布容积为200 L,清除率为6.95 L·h-1。患者年龄、CYP2C19基因型和碱性磷酸酶值对清除率有显著的影响。内部验证结果表明最终模型稳定可靠。在患者人群中,200 mg/q12 h,iv或200 mg/q 12 h,po的给药方案对曲霉菌感染是有效的。200 mg/q12 h,iv或300 mg/q12 h,po的给药方案对治疗念珠菌感染是有效的。结论蒙特卡洛模拟法与群体药动学参数结合可以指导临床优化给药方案。
王陶陶孙金钥陈思颖蔡江霞程晓亮王雪董海燕董亚琳
关键词:伏立康唑群体药动学NONMEM侵袭性真菌感染蒙特卡洛模拟法
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的治疗药物监测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探究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谷浓度(C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浓度变化的因素,并对疗效及其诱导的血小板减少进行分析。方法根据Child-Pugh-Turcotte评分等级将使用利奈唑胺标准给药方案(600 mg,1次/12 h)的肝损伤患者分为轻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A级)、中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B级)和重度肝损伤组(Child-Pugh-Turcotte C级),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利奈唑胺的血药浓度。收集利奈唑胺用药相关信息,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影响利奈唑胺Cmin的因素。统计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血药浓度对细菌清除率及其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结果共监测30例肝损伤患者。重度肝损伤患者利奈唑胺Cmin显著高于轻、中度肝损伤患者[(19.3±6.5)mg/L对(7.5±3.2)mg/L,P<0.05;(19.3±6.5)mg/L对(11.6±3.2)mg/L,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肝损伤组中分别有11.8%、42.1%和66.7%的Cmin高于治疗窗上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利奈唑胺Cmin与患者年龄(≥65岁)、查尔森合并症评分(≥4分)和重度肝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在肝损伤患者中利奈唑胺对细菌清除率为70.0%,诱导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30.0%。结论在肝损伤患者使用标准给药方案后利奈唑胺仍具有较高的血药浓度,特别是中度和重度肝损伤患者,并且相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年龄、查尔森合并症评分和重度肝损伤是利奈唑胺体内浓度的影响因素。肝损伤患者使用利奈唑胺应密切监测血药浓度,以保证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孟丹丹陈利红董亚琳韩欣妍窦林杰张迪董海燕
关键词:利奈唑胺治疗药物监测肝损伤血小板减少
伏立康唑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评价某"三甲"医院伏立康唑在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中使用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调查该"三甲"医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住院重症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情况,以患者基本信息、感染类型、细菌培养结果、给药方案及使用时间、合并用药等作为考察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使用伏立康唑的173例患者中,123例(71.1%)有效,22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肝功能不全,其中14例治疗有效;60.1%的患者(104/173)在用药前有相关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其中63.5%的患者(66/104)为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检测(GM试验)阳性,27.9%的患者(29/104)为真菌培养阳性,微生物检查结果阳性组治疗有效率为80.8%,阴性组有效率为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例发生不良反应,其中1例为联用环孢素后因血药浓度升高而导致调整给药方案。结论:伏立康唑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重症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但仍应密切关注患者肝肾功能、药物间相互作用及血常规的监测,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减缓耐药性的产生,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董海燕封卫毅任晓东邹治军魏友霞
关键词:伏立康唑侵袭性真菌感染合理用药
Logistic模型和ROC曲线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预测分析被引量:20
2013年
目的:应用Logistic模型和接受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危重感染患者发生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并对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方法:收集利奈唑胺治疗的危重感染患者资料,分析接受利奈唑胺治疗的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模型,绘制风险因素的ROC曲线并寻找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最佳界值,以预测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的危险性。结果:151名患者(男性107名,女性44名)纳入研究,43名患者(28.5%)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多因素Logistic模型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3.52;95%CI,1.46~8.49;P=0.005)、体质量(OR=0.92;95%CI,0.88~0.96;P〈0.0001)、基础血小板值(PLT〈200×10^9/L)(OR=7.21;95%CI,2.61~19.91;P〈0.0001)等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Logistic模型分析的结果,分别用年龄、体质量、基础血小板值及联合预测因子构建ROC曲线,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下面积(0.847;95%CI,0.781~0.912;P〈0.0001)大于其他3个单一指标,风险预测价值较优,Y0uden指数最大(O.576)时的切点为ROC曲线上的最佳界值(466.89),对应切点的敏感度为79.1%,特异度为78.5%。结论:与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5岁)、体质量、基础血小板值。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可将患者年龄、体质量及基础血小板值代入联合预测因子计算公式(Y联合=X_PLT-2.636*X年龄+7.091*X体质量),计算联合预测因子,预测患者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以便调整给药方案。
董海燕邹雅敏董亚琳孙金钥王陶陶谢姣胡萨萨魏友霞封卫毅王茂义赵英仁
关键词:利奈唑胺血小板减少症LOGISTIC模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