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805059)
-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2
- 相关作者:邹小勇戴宗杨彦许宇智赵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离子液体/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修饰电极同时检测多巴胺、抗坏血酸及尿酸的研究被引量:11
- 2011年
- 将水溶性离子液体([BMIM]N(CN)2)、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壳聚糖(CS)三者结合,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制备MWCNTs-IL-CS修饰玻碳电极,并研究了多巴胺(DA)、抗坏血酸(AA)、尿酸(UA)在该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显示,MWCNTs在IL-CS中能良好分散,并形成均一多孔的结构。MWCNTs-IL-CS/GCE对DA、AA、UA均有良好的电催化作用,可有效降低其过电位,提高检测灵敏度。AA-DA、DA-UA的氧化峰电位差分别为208 mV和114 mV。该修饰电极实现了DA、AA和UA的同时测定,DA、AA和UA的线性范围分别为5.00~425μmol/L、0.020~2.25 mmol/L和0.05~10.0 mmol/L,检出限(S/N=3)分别为1.01、10.7、42.9μmol/L。该方法有望用于实际样品中DA、AA和UA的同时快速测定。
- 许宇智苏星鹏赵欣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离子液体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多巴胺
- pH诱导血红蛋白去折叠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
- 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技术研究了pH诱导下血红蛋白的构象变化规律。分别以碱→酸及酸→碱两种pH值梯度动态改变传感界面固定化血红蛋白的构象。结果表明,当pH从碱→酸变化,表观SPR(Δθ)在碱性条件下变化较快,在酸...
- 麦智彬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PH血红蛋白表面等离子共振去折叠
- 文献传递
- 聚乙烯亚胺二茂铁标记置换免疫分析法检测农药蝇毒磷
- 利用分支型聚乙烯亚胺(bPEI)同时交联半抗原和二茂铁分子,制备了聚乙烯亚胺二茂铁标记半抗原(hapten)-bPEI-(Fc)-5。以ITO电极为基底电极并结合竞争免疫分析方法发展了灵敏检测农药蝇毒磷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 戴宗阮慕瀚邹小勇
- 文献传递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09年
- 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近年来迅速发展为用于分析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一项技术。该技术无需标记、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小,可实现在线连续实时检测。目前SPR已被广泛应用于免疫学、蛋白质组学、药物筛选、细胞信号转导、受体/配体垂钓等领域。该文阐述了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流程,综述了SPR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蛋白质突变和碎片分析、信号转导中的应用以及SPR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多项关键技术。指出SPR通过与光谱、电化学等多技术联用后,可以获得更加详实的信息。
- 杨彦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 可移除保护膜抑制蛋白质非特异性吸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研究被引量:1
- 2009年
- 非特异性吸附的存在是研究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时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非特异性吸附在多数情况下难以完全消除,其带来的信号叠加在分子间特异性结合的信号上,严重干扰正常的分析。因此必须尽量消除。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调节孵育液组成,构建抗吸附性表面和使用可移除膜封闭技术等。可移除膜封闭技术是最近发展的一种降低非特异性吸附有效方法。
- 杨彦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蛋白质相互作用非特异性吸附性保护膜
- 血红蛋白在自组装单层修饰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研究
- 2009年
- 对于氧化还原蛋白质在电极界面上的直接电子转移的研究对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生物材料的发展和生物系统的认识有很重要的作用。虽然许多方法已经实现了蛋白质的直接电子传递,这些方法多数侧重于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对如何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吸附状态来实现直接电子传递并没有系统的报道。蛋白质在吸附到电极表面的过程中,许多因素都能影响蛋白质的电子传递,如蛋白质的取向,蛋白质的活性中心与电极的距离等。
- 麦智彬赵晓娟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直接电子转移修饰电极自组装单层化学研究血红蛋白电子传递
- 4-芳基-4H-苯并吡喃类衍生物细胞凋亡诱导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
- 2009年
- 细胞凋亡是与个体发育、组织更新、免疫调节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的细胞生理性死亡过程。在生物体内,细胞的过度凋亡不仅会造成细胞缺失,而且还会引发各种神经退行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是,凋亡不足则会引起体内非正常细胞的存活和积累,导致癌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近年来,一系列研究表明4-芳基-4H-苯并吡喃类衍生物对人类乳腺癌细胞具有凋亡诱导活性这使得该类小分子成为了治疗乳腺癌的潜在性药物。
- 李占潮周漩戴宗邹小勇
- 关键词:凋亡诱导生物细胞定量构效关系活性乳腺癌细胞